500所迷你學校 每年花51億【記者李名揚、張錦弘、肇瑩如/綜合報導】

澎湖縣西嶼鄉赤馬國小一年級導師黃惠玟與班上唯一的學生「大雄」,每天像姊弟一樣在教室裡排排坐;苗栗縣泰安鄉汶水國小八卦分班二年級的小淇,和導師陳享利則像對父子。兩位小朋友只要上學,都是一對一教學,成績永遠是第一名。像大雄和小淇這種「獨一無二」的學生,澎湖縣、南投縣、雲林縣都有,而且愈來愈多。

造成這種迷你學校,主要是因為地區偏遠。監察院去年六月建議教育部適度裁併少於一百人的迷你國中、國小,因為政府每年為五百多所百人以下小校花五十多億元人事費,不符經濟效益。

教育部為此委託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副教授侯世昌研究裁併小校條件、影響與配套措施。他說,分析顯示,約有五十五所小校適合裁併,但各縣市適用的指標不盡相同,教育部應邀集各地教育局訂出適當指標,找出應優先裁併的學校。過去幾年教育部只裁併廿多所小校,進度不盡理想。

侯世昌強調,裁併小校是為幫助學生學習,絕非為了省錢,若A校學生併入B校,則A校原本的經費應全數轉給B校,而非挪作他用,這樣的併校才對兩校學生都有益,也可減少併校阻力。

可是這項工作並不容易,因為每個地方都有不同考量。台南縣下營鄉的大屯國小家長會長林文憲說,學校若沒有了,地方上將少了回憶的情感。大屯國小的校友返校敘舊時也說:「我們不喜歡學校被廢掉。」

「教育事業不是開罐頭工廠,」本身也屬迷你小學的南投縣魚池鄉光明國小教導主任連建炫認為,迷你國小的存廢若只考量成本,將失去國民教育最基本的精神。

不過,教育部去年委託政治大學所做的分析顯示,三百人、十二班以下的國中,及一百人、六班以下的國小,就不具經濟效益。

根據監察院的調查,九十二學年度學生人數少於百人的迷你中小學,有五百六十一所,耗用人事經費約五十一億元,平均每校每年要花費近千萬元;迷你學校學生數共三萬六千多人,每位學生每年耗用人事成本約十四萬元,和一般學校學生的十萬元相比,實在高出太多。

報告也說,迷你學校平均每位老師僅教六名學生,每位行政人員僅服務四十六名學生,和全國平均每位老師教十九人及每位行政人員服務兩百零九人相比,實在少太多;極端例子如澎湖縣白沙鄉大倉國小有七名學生、五位老師,南投縣竹山鎮大鞍國小有十名學生、七位老師,這些學校生師比幾乎都接近一比一。

可是,就趨勢而言,教育部估計,九十四學年小一新生約廿八萬人,到一百年將降為廿一萬人不到,也就是未來六年,平均每年要減少四百多班、一萬三千萬名小一生,迷你學校未來勢必更多。

監察院主張,教育部應訂定執行法源,更有效利用裁併校地的閒置空間,才容易取得社區共識;另外也要妥善安置併校教職員工、做好交通接送或學生住宿、發給交通津貼、減免或補貼學費與書籍費、供應營養午餐,只要這些配套做好,就可推動裁併小校。

【2005/10/24 聯合報】



迷你學校》一對一 最怕學生high不起來

【聯合報記者/專題報導】

今年剛分發到澎湖望安鄉離島花嶼國小的王昭月,第一次當老師就碰到一人班,大學同學都羨慕她只教一個學生。但是,王昭月說:「一個學生不如想像的那麼好教。」

當王昭月班上唯一學生蔡福全覺得無聊時,她就得絞盡腦汁設計活潑、能帶動學生情緒的方法,包括布娃娃及各種圖卡,不時讓蔡福全當「小老師」來考她,「一個學生有時更容易沮喪,要隨時讓他的情緒很high,學習效果才好。」

西嶼赤馬國小一年級教室空盪盪的,導師黃惠玟看著班上唯一的學生蔡峻雄說,一對一教學,學生有時會因壓力大,變得沒有自信,例如要「大雄」把注音符號多念幾遍,大雄就會小聲問:「是不是我念不好?」

為了培養他的自信心,她不時充當大雄的同學,兩人比賽寫功課。黃惠玟還故意寫錯幾個字,好讓交換改時,大雄也有挑出錯字的表現機會。

黃惠玟為了讓大雄多交些朋友,在教室裡擺了象棋、跳棋桌,邀其他年級的學生有空來玩。二年級的蔡振亮是大雄最要好的玩伴,蔡振亮也是一人一班,所以體育課是一、二年級一起上,連老師加進來,一共三個人。

澎湖小門國小唯一新生許育誠運氣好一點,班上這幾天多了兩個寄讀的「妹妹」。導師馬淑敏說,許育誠發現兩個女生回答問題比他厲害時,會很緊張,更專心讀書,「多了競爭,多了刺激,學習效果也變好了。」

南投縣魚池鄉武登村光明國小下課鐘聲響起,聽不到喧鬧的玩耍聲,因為全校僅有十五名學生,其中一、三年級一人一班,遊樂器材、電腦都是一人一套。

剛從其他學校轉來的二年級學生陳韋廷高聲的說:「讀光明最好了,因為沒有人跟我搶鞦韆!」

台北縣吉林國小一、二年級合班上課,但只有三名學生,導師林盈如說,看似教學輕鬆,但一人是小一、兩人是小二,教的內容不太一樣。她認為,一個班至少應有十多名學生,因為學生太少,不利於學習,學生會過於依賴老師。

校長曾慧玲補充,一人一班的學生習慣老師只注意他一人,曾有學生上了國中後,一班三十多人,老師關注分散,造成這名學生出現嚴重失落感,學習也大受影響。

雲林縣口湖鄉過港國小只有廿六名學生,一年級僅李岳紘一人,是中度智障孩子。原先家長打算讓他去口湖國小讀特教班的,結果被校長與村長「慰留」,好讓過港國小不至於小一開不了班。

(記者肇瑩如、莊芳銘、廖肇祥、莊亞築、林錫霞、孫蓉華採訪,唐復年整理)

【2005/10/24 聯合報】



迷你學校》廢校為省錢 校方盼做好配套

聯合報記者/專題報導

新生人口快速減少,愈來愈多小校面臨更大的裁併壓力。多位小校校長表示,過去廢校常引起嚴重反彈,未來執行裁併前若能讓家長了解學生轉校後的交通、課後輔導等配套措施,讓社區居民了解「不是被政府遺棄」,才能讓反對聲音減到最小。

屏東縣車城國小校長李明一曾經一個人包辦全鄉四所國小,「轄區和鄉長一樣大」;嘉義縣則在過去三年將卅四所學校裁減為分校或分班,由鄰近學校兼管,因此減少任用廿一名校長,連同減少的一百多名主任、教師,每年節省人事費一億餘元。

花蓮縣學田國小校長許傳德也兼任鄰近富南國小校長,他說,兩個小校總共只有七十名學生,但每年光人事支出就近兩千萬元,所以兩校能用在水電、文具、差旅費的事務費,每個月只剩三、四萬元。

許傳德說,從經濟的觀點,像富南國小這種只有二十人的小校不適合存在;但從教育觀點,迷你小學的老師能照顧到每個孩子,這是都會區家長求之不得的。

許傳德表示,花蓮十幾年來已裁了十多所小學,但曾造成社區居民反感,政府將來要裁小校,除了要解決交通問題,還應投入資源課後輔導學生,若能在孩子居住的社區提供讀書場所,會更有幫助。

教育部委託學者訂出九項小型學校適合廢、併校指標,包括學生人數少、逐年減少、社區人口外移、附近有其他小學、有交通工具、校齡短、教室屋齡長、原校區可做他用,及社區對學校的依賴度低。

但若是鄉鎮唯一的小學、原住民小學及通學交通有安全顧慮的學校,沒有完整配套前,暫時不會廢、併校。

教育部表示,人數太少的學校,學生缺少同儕互動、文化刺激,而且雖然政府花在偏遠小校學生身上的錢是非偏遠學校的好幾倍,但小校設備仍不足,像游泳池、體育館這種大型場館必然無法興建,其他硬體也經常比不上都會區學校。

統計也顯示,偏遠小校近四成老師年資不到五年(非偏遠學校為三成),代表偏遠小校比較留不住老師。

官員表示,廢校之議通常是因居民反對而無法推動,因為在偏遠地區,學校往往也是部落文化傳承、社區發展及終身學習場所;尤其是正在沒落、人口外移的社區,通常政府評估後都會認為應廢校,但因廢校更將加速社區沒落,社區居民很少會支持。

教育部指出,過去廢校後原校區幾乎都轉為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或文物展示中心,都是維持教育用途;其實有些地區,學校的地點更適合與產業結合,帶動地方就業,廢校對社區反而有正面助益,但這需要由縣市政府決定,鄉鎮或教育單位僅能建議。

教育部說,經費的確是廢、併校的重要考量,若將學校改為分校,每年只能省下行政人員經費,省的錢很有限;只有廢校,才能節省最多經費。

(李名揚、張錦弘、謝玲玉、莊芳銘、王紀青、肇瑩如、翁禎霞、葉長庚、孫蓉華採訪)

【2005/10/24 聯合報】



迷你學校》小校存廢 地方大代誌

記者莊芳銘、廖肇祥、謝玲玉、肇瑩如/專題報導

迷你國小有無存在必要?幾乎轄內有迷你國小的教育局官員、當事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都說有必要。

南投縣教育局長劉仲成說南投縣各迷你國小教學設備俱全,都有合格教師,學生的教育權益很完整。魚池鄉武登村民大多表示,光明國小對社區很重要,因為村內許多大活動都在此舉辦,學校是村民交誼、聚會的空間。

台南縣西港鄉金砂國小校長蔡文章也說,小校存廢不能光從經濟考量,還要關照地方民眾的感受,迷你國小存在的意義,最重要在於地方文化傳承與生命力的延續。

南投縣光明國小教導主任連建炫說,偏遠地區隔代教養問題嚴重,如果這些孩子轉到大學校,很容易因為導師無法顧及每位學生,而產生偏差行為。

光明國小家長江月瑤說,學校若廢了,會造成家長接送的困擾,而且小校的好處就是學生少、老師能充分了解孩子學習情況,政府仍應重視家長的意願。

在交通更不便利的離島澎湖,教育局長蘇啟昌說,若裁併迷你小學,離島學生得每天坐船到馬公上課,就算家長在馬公本島買房子讓孩子住,家長為謀生仍須留在離島工作,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管教難免會有問題,離島學子確實需要能就近學習的地方。

【記者李名揚、張錦弘、孫蓉華/專題報導】學界對迷你國中小是否裁併看法分歧。有的學者說,若廢校後學生要花太多時間通車或住校,還不如精簡人事,學校改成分校或分班即可。也有學者認為廢校較好,改為分校仍是一樣的師資、設備,對學生學習毫無幫助,節省的費用也有限。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周愚文說,很多偏遠山區小學學生家裡和學校的直線距離只有六百公尺,但上學要一圈圈繞著山路走一小時,若小校裁併,除非有交通車接送,等於逼小學生離鄉背井,缺乏家庭生活更容易出問題。

台北縣教育局副局長洪啟昌建議,若要提高投資效益,不一定要廢校,也可以讓兩三所學校結盟成為教學群體,請老師「跑班」教學,這樣不但省錢,又能兼顧教學品質,因為小校往往找不到合格的專業師資,「跑班」就可以合聘師資。

【2005/10/24 聯合報】



迷你學校》瀕臨裁併 另闢蹊徑 他們活下來

聯合報記者/連線報導

近幾年陸續有小校裁併,但也有些小校原本瀕臨裁併,經學校、地方人士努力另闢蹊徑,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嘉南國小 打造綠校園

台南縣嘉南國小近幾年因人口外流,學生人數一度降到四十二人。校長李振益六年前初到時,校園乏味、雜草處處,他拆除牌樓式舊校門、舊圍牆,並建了繞校園的生態池,使得校內、外綠意融為一體,幾年下來,學生數回升至一百十五人。

大鞍國小 闢生態步道

南投縣竹山鎮大鞍國小只有十一名學生,家長及校方都擔心學生數過少,遲早會被廢校。代理校長劉忠明說,學生要增加,得靠聚落人口成長,學校去年爭取到教育部補助,規畫與社區結合的生態步道,再配合當地的太極峽谷景點發展觀光,吸引人口回流。

台南市靠海的西門國小漁光分校,學生卅二人,是全市人數最少的學校,市府未考慮廢校,而是打算讓學校配合安平港區發展成度假島的計畫,將這裡建造成自然生態學園。

校長周義雄說,學校西臨海岸線,周邊有跑馬場、烤肉區、社區公園、港務局植栽公園、網球場和校區內的童軍露營場地,漁光分校未來打算發展成可提供小學生「假日遊學」的休閒教育學校。

漁光國小 辦遊學招徠

台北縣坪林鄉漁光國小位於翡翠水庫水源管制區內的偏遠山區,上學期只有八名學生、五名老師,每個學生一學期成本超過一百萬元;這學期學生增為十九人,其中一人還是外地生。

校長郭雄軍決定讓學校轉型為假日學校,漁光在茶鄉,地方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他訂了讓外校學生來遊學的計畫,並說服北縣教育局支持試辦,結果一推出申請人數就遠超過預期。近一年到漁光國小參觀的學生、家長就有五萬多人,早已超越目標。

草嶺國小 設自由學區

雲林縣草嶺國小則是朝森林小學型態經營,以「自由學區」向外地招生,外地孩子周一至周四住校,周五放學後由家長接回家或由校車載回家。

要留住學生也有方法,台南縣下營鄉大屯國小請社區民眾捐款,讓學生免學雜費、放學後免費課輔;西港鄉金砂國小也是所有學生免註冊費、學雜費及服裝費,還供應素食午餐,平均一名學生一學期可省下四千元。(謝玲玉、莊芳銘、蔡宗明、孫蓉華採訪)

【2005/10/2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