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日前為部分教改措施的錯誤公開向全國人民道歉,一時之間,十年教改成敗的爭論又浮上檯面:贊同教改失敗說法的人,主要是認為學生升學壓力未減反增,學生整體程度比過去低落,有違社會長久以來的期盼;而認為教改並無失敗的人,則認為整體改革方向並沒有錯,改革績效穩定成長中,只因為社會傳統價值觀未變,部分人員無法適應政府的良法美意而已。

前者主要是從社會真實現象立論,可謂切中時弊;後者則將失敗歸因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講的當然也是事實,只是這一類事實在教改之初就應該預想得到,如果筆者記憶無誤的話,十多年前反對教改的言論並不乏真知灼見,只是那些言談一直不受重視而已。換言之,當初在規畫教改制度的時候,如果能夠多聽一些反對的意見,將理想與現實之間作適度地調和,今天臺灣的教改不應該是這樣的局面,至少基層教育人員的挫折感不至於像現在這麼深。


制度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應,什麼樣的社會就應該產生什麼樣的制度,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可是臺灣教育當局卻一再違反這樣的定律,拚命去移植那些連先進國家都做不到的教育制度來臺灣實施,遇到挫折就怪臺灣社會跟不上時代,其不發生紛爭也難。如今臺灣教改經過十多年來的「實驗」,該有的毛病也都紛紛現形了,為今之計應該多聽聽基層教師的意見,多去研究大部分臺灣人的想法,設法規畫出一套符合本土需求的制度,即使談理想,也應該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然後臺灣教改才可能反敗為勝。

以筆者多年來接觸中小學課程及基層教師的心得,下列建議應該可供參考:

一、教科書回歸「統編制」。統編本教科書在民國七、八十年代被批評得一文不值,其實統編制有優點也有缺點,保留優點,改進缺點,應該是可行的方向。未來採統編制有下列優點:(一)學生只讀一個版本,可有效減輕壓力。(二)過去「聖經本」教科書時代存在有死背教材的缺點,固然不可取;現階段基本學力測驗題目為了避免圖利特定版本,不敢從教科書直接出題,也是不合情理。今後改採統編制後,應規定基本學力測驗題目五十%出自教科書,另五十%為應用思考型題目,兼顧「知識」與「能力」的學習。(三)單一版本教科書市場大,售價低,參考書版本較少,可適度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四)民間出版商退出教科書市場後,可以專心發展參考書、測驗卷及教具,創造雙贏的局面。

二、改「敘述型課程」為「探究型課程」。以「社會領域」為例,過去教材的編寫常採取平鋪直敘方式,內容自給自足,欠缺可以繼續探討的空間,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無法主動做進一步的學習;今後若能改「敘述型課程」為「探究型課程」,應能有效改善此種缺失。

三、教材主題究應統整或分化,應依性質及學習階段的不同進行合乎情理的規畫,不應一味強調統整,否則常會顧此失彼而得不償失。

四、教師甄試宜全國統一辦理並按成績及志願分發,職缺不患寡而患不公平,這是解決流浪教師紛爭最有效的方法,捨此而採其他措施或做其他解釋,都很容易被當成是事不關己的人在說風涼話。

(作者為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