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發生禽流感疫情,而全球專家們仍未能證實有人傳人的病毒,國人卻已人心惶惶,有人開始拒食雞肉和雞蛋了。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某官員多次在媒體公開表示「禽流感病毒只要離開活體二十四小時就會死亡,例如雞死後二十四小時,體內病毒就死亡。雞下蛋後二十四小時,蛋就找不到病毒,所以即便生食產下二十四小時後的蛋,也沒有感染禽流感的風險」云云。官員安定民心用意固然可嘉,但誤導百姓的說法值得商榷。

已有文獻指出發病雞隻的糞便每克含有數以千萬計的病毒顆粒,若汙染飲水足以讓百萬隻雞發病。去年日本茨城縣某雞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由於雞舍為密閉式建築,衛生管理良好,野禽候鳥入侵不易,研究人員推測應為飲用的山泉水被棲息的野禽糞便汙染造成。


今年二月日本研究人員發現禽流感的雞場已撲殺淨空,一個月後在附近捕捉的蒼蠅竟帶有活性H5N1病毒。今年九月印尼研究人員也發現在疫區的蒼蠅帶有禽流感病毒,而認為其可能為傳染源。這些蒼蠅應是體表沾粘雞隻排泄物或分泌物而帶有病毒,也可證明活體外病毒能長時間存活。蛋殼上汙染的雞糞便若有病毒,難道二十四小時就會自動消失嗎?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多年前,美國賓州某些養禽場爆發禽流感,疾病的來源即直指垃圾場的蒼蠅體表攜帶的病毒造成。

又據實驗室證據顯示,病毒能在發病期的產蛋雞雞蛋的卵黃及蛋白中保毒,因此由母雞垂直傳染給小雞的問題可能存在。事實上,感染的胚胎不太可能有存活且孵化的機會,但從感染禽群中生下的蛋亦會有相當高的感染危險性。

去年十一月中國四川地區發現一批羽絨衣帶有禽流感病毒。因此有人認為羽毛汙染禽鳥排泄物,未消毒清理乾淨,恐成傳染源。而據文獻資料指出羽毛內汙染的病毒竟可存活十八天之久。

日前農委會檢測本月中旬走私來台的大陸禽鳥,在八隻斃死鳥屍體內都檢測到H5N1病毒。世界衛生組織蒐集各國通報的流行病學資料指出候鳥可能扮演傳播禽流感病毒的角色,而大部份都是從死亡的候鳥體內分離到病毒而獲得間接證明。東南亞地區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當地居民,有半數以上都曾觸摸、料理或食用死雞。死亡者中有很多為孩童,有人懷疑是吃了未煮熟的死雞肉。泰國某動物園因管理員以罹患禽流感的死雞餵飼老虎,造成不少老虎發病斃死。上述發現帶有活性病毒的家禽或鳥類,其斃死時間相信有些已超過二十四小時,甚至二、三天,卻都能檢測到活性病毒,和官員二十四小時就會消失的說法似有極大的差異。

今年七月下旬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批兩年前由中國山東輸入日本的冷藏鴨肉檢測到仍具活性的H5N1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則表示這不是首次在加工肉類中發現禽流感病毒,並表示病毒在亞洲家禽加工品間廣泛傳播,病毒相當頑強,是主要的傳染源之一。

這位官員表示病雞死後或蛋產下後二十四小時,其內的病毒就會死亡,這種一廂情願的說法,筆者猜測應是以為禽流感病毒為正黏液病毒屬病毒,具有囊膜結構,離開活體細胞,極易失去活性,而下此論點。事實上,病毒暴露於活禽體外,通常都是經由呼吸道或消化道排出,有厚厚一團呼吸道的黏液蛋白保護,或有機物的排泄物包裹,在外界能存活一段時間。若是陰雨,或是低溫之下,病毒的活性可保持更長的時間。何況已有實驗數據佐證,指出在0℃溫度之下,糞便中的病毒可存活至少三個月。禽類糞便很可能是禽流感傳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被糞便汙染的家禽屍體,或發病家禽經泄殖腔所生汙染的蛋,甚至發病斃死的家禽屍體,病毒二十四小時就會死亡?不知根據為何?這位官員恐怕忽略了病毒存在的環境及溫度、溼度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禽流感到目前仍為動物傳染病,雖然世界上已有禽流感病毒攻擊人並致人死亡的病例,但至今沒有發現該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證據。萬一台灣爆發禽流感,本病於家禽流行期間,國人只要不去養禽場,不接觸帶病禽類,家禽肉、蛋煮熟透再食用,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是避免感染的個人防疫措施。

(作者為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