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台灣史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百年前著名的英國攝影家湯姆生,曾走訪台灣,留下四十餘張當年南台灣珍貴的平埔族肖像和自然風物記錄。這些圖檔後來存藏於倫敦WELLCOME圖書館。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歐洲四國文化展」,特別展出這些舊照。本文作者二十年前譯注過其台灣之行的作品,並探勘過其路線,今特撰此文,詮釋這些舊照的意涵。──編案

英國人湯姆生(JOHN THOMSON)來台那一年,攝影術發明才不過一甲子。咸信他是最早拍攝台灣的第一人,同時具備了當時攝影家最好的技術和才質。

那年春天(1871),三十四歲的他帶著相機,從台南出發,一路向東,縱走月世界和六龜山區。整段旅程裡,以寫實攝影的手法,拍攝了三十幾張西拉雅平埔族生活為主的照片。這些最早記錄平埔族實相的圖檔,在二十世紀末時,逐漸成為台灣史學者和攝影工作者研究的題材。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宋耀光/屏東縣報導】

屏東縣牡丹鄉上月底發現一處排灣族石板屋遺址,共有上百間已成廢墟的房屋。鄉公所委託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調查,初步推斷這個石板屋遺址約600年。

這個新發現的石板屋遺址,原住民稱為「Ca Ce Va Ka」,位於牡丹鄉石門村往高士村的方向,在竹社溪上游山中,占地1.5公頃,海拔約600公尺,距產業道路步行約20分鐘,位於熱帶雨林中,集會場約兩個籃球場大。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師大美術系主任林磐聳等文化人士,日前發出電子郵件,廣邀民眾21日到鹿港龍山寺參加「台灣文化葬禮」,昨天一群關心古蹟是否修復過當的文化界人士與群眾齊聚龍山寺,現場抨擊聲浪不斷,並數度發生言語爭執,警方在旁戒備。

鹿港龍山寺自以掀屋頂「落架」方式修復以來,一直有見仁見智的批評,昨天台北文化界、學界人士號召關心古蹟維護民眾到鹿港參加「文化葬禮」。

這也是呼應鹿港在地的鄉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奕興,對龍山寺修復過當的搶救行動。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裡要談的兩種「台灣青年」,不是指老爸有錢的或背負卡債的兩種,也不是由侍從或草根出身的兩種,更不是以民進黨或國民黨來區分的兩種。

曾經有兩份刊物,相隔四十年、先後創立於東京,都同樣以《台灣青年》為名。一九二○年,負笈日本內地的台灣學生林呈祿等人,創立新民會,並成立《台灣青年》,探索台灣人的前途。一九六○年,一批留日學人在接觸到島外自由的氣息後,決意繼承《台灣青年》之名,透過輿論喚起台灣意識,進而實現台灣獨立的夢想。兩代《台灣青年》,命運不同,卻訴說著同樣的苦悶與徬徨。

第一代《台灣青年》出現在一個「氣氛轉換」的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各殖民地紛紛尋求獨立,民族自決之聲不絕於耳。當時日本對台的殖民政策也由後藤新平的「特別統治」轉向原敬的「內地延長」,意圖透過日台法律一體適用,達成同化的目的。然而,《台灣青年》主編林呈祿,高舉反對大纛,認為這種同化政策,將使台灣人陷於認同危機,喪失主體性。他主張透過台灣議會的設置,讓三權分立、依法行政等立憲主義思想在台灣得以實現,進而邁向完全的自治。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睽違26年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鎮館之寶「康熙台灣輿圖」原件,歷經兩年半修復,今起亮相,原本因畫作損壞而消失的台灣南部民用道路,終重見天日。

此一被日據時期歷史學者伊能嘉矩譽為「台灣古圖之最」的地圖,是台灣現存最早的山水畫式彩繪地圖。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昨天表示,這是清廷治台時期最早、最精確也最美麗的台灣地圖,康熙派遣三位西洋傳教士馮秉正、雷孝思、德馬諾走訪台灣測繪,返回北京後再由宮廷畫師繪圖,兼具西方測繪的精確與中國山水畫的風格。台博館館長蕭宗煌則說,此圖之於台博館,就如同「清明上河圖」之於故宮。

「康熙台灣輿圖」原藏於清宮,1900年因義和團之亂流出,兩年後被日本台灣總督府輾轉購回台灣,陳列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台博館前身)。此圖歷經近300年,畫面逐漸劣化損毀,畫心老舊的絹底大半脆化散逸,曾在日據時重新裝裱,台灣總督府並命畫師臨摹了2、3幅摹本。但台博館人類學組組長李子寧說,過去不當的修復,讓原件破損加劇,因此該館在民國69年展出後即束之高閣,以免擴大損壞;2003年該館委由有220年修復經驗、專門維修日本國寶的日本宇佐美松鶴堂,修復原件及一件摹本。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六八年日本讀賣巨人隊訪台,陳嚴川以八厘米攝影機留下的王貞治和長島茂雄練習打擊的珍貴片段,卻沉埋三十七年後才公諸於世!回顧台灣棒球史時,陳嚴川與這部八厘米紀錄片,具有多重意義,不但見證那個世代棒球選手的特質,也補綴了苗栗地區曾經輝煌的棒球史話。

二○○五年九月的某一天,與客家電視台《客家棒球》紀錄片的拍攝小組,來到了苗栗,追尋著這塊被認為是棒球沙漠上的棒球故事。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籍死者是俱樂部的管理員,也是大剖的組頭。「大剖」就是專司以特殊寬板巨鋸剖開原木的工人。任一苦力皆有其從屬的組頭,組頭如同老闆。這天大剖組頭到阿里山領取工人薪資,大筆現金正準備隔天發放給工人,不料當天身為七號集材機監督的東吾市,和另外一名日本人,到俱樂部來和組頭飲酒。

翻開歷史,阿里山區有人居住不過百多年。百多年當中,無論勘查、築路、伐木或集材,事故連連,多起人員傷亡,但是求生求溫飽是每一名阿里山居民最重要、最原始的課題,所以文明世界的燒殺擄掠從未聽聞。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昨天救了舊仁濟療養院一棟有80年歷史的第五病房建物。這棟被認定為「歷史建物」的建築,昨天在市府一場會議中,差點因各單位「各有理由」而面臨拆除命運,最後葉金川裁示,第五病房建物予以保留,暫由公園處管理,後續再由公園處與萬華區公所協商處理。

位在艋舺大道與西園路交叉口的舊仁濟療養院,市府在九十一年公告大理街附近地區都市計畫案,變更為公園用地,並規畫設立公一公園。不過市府在拆除仁濟院區內有的建築時,包括辦公室、第一及第五病房共3棟建物因具歷史意義,暫時未拆,等待市府古蹟委員會開會討論認定是古蹟還是歷史建物後再處理。

昨天在發展局召開的都市更新方案專案簡報,文化局官員表示,當地民眾在召開說明會表達反對保留3棟建物態度;後來古蹟委員組成的小組經了解仁濟院最早建築應是在廣州街200號,並非在艋舺大道與西園路現址,後來3棟建築被認定為歷史建物。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昨通過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鑒於樹心會館火災後燒毀多處構造,未來將保存殘蹟,搭配廣場設計活用,並希望藉此促進古蹟教育,避免古蹟遭破壞的憾事一再發生;另通過松山市場、錦安里日式宿舍群為市定古蹟,台汽北站為歷史建築。

樹心會館在日前遭火燒毀多處,古蹟審查專案小組對於是否維持古蹟指定意見紛歧,由於建築細部原貌已難考據,部份委員認為應登錄為歷史建築;但也有委員認為取消古蹟身份,反而讓縱火者得逞,認為應維持古蹟指定。該建築在火災後仍保有紅磚立面、西式柱廊入口等日據大正末期建築特色,討論後專案小組仍維持原案指定為古蹟。

昨天也通過松山市場、錦安里日式宿舍古蹟指定案,松山市場建於民前二年,是錫口河港的歷史見證,至今仍使用中。位於金山南路二段203巷錦安里林務局宿舍,原為日據時期「總督府山林課宿舍」,屬於殖民時期的中階官員宿舍,保存良好,指定巷內15、17、22、24號為市定古蹟。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紅囍字旁,赫見「建設台灣、反攻大陸、消滅朱毛、驅逐俄寇」十六個字。歌舞團廣告單肉香四溢,角落出現突兀「人人保密、人人防諜」字樣;兩岸對峙年代,即使新婚之夜,即使偷偷摸摸去看歌舞團,政府都會提醒你要反共抗俄、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國民學校算數簿封面,印有反攻大陸圖文,「難怪小學生不管寫什麼作文,全要扯到反攻大陸,明年在南京慶祝國慶」,收藏兩岸對峙年代反共抗俄小冊、傳單不下百份的彰化縣文化局長陳慶芳有感而發。

民國四十二年,內政部頒布印製品加印反共抗俄宣傳標語辦法,涵蓋喜帖、廣告單、作業簿、火柴盒、唱片包裝、新樂園香煙之外,郵局集郵袋上也叮嚀「貫徹反共抗俄國策,不集俄匪集團郵票」。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五二年,美國黑權運動領袖邁爾坎(Malcolm)出獄後,將他的姓從立德(Little)改為X。他認為Little是白人奴隸主「賜」給他黑奴先祖的姓,而他的非洲部落姓氏早已在人口販賣的歷史中佚失。X也許是代數方程式中的未知數,也許就是一個大叉叉,他以此拒絕白人世界對他人格的隱形支配,宣告了姓名作為反支配、反歧視的戰場,也拉起了認同抗爭的最後防線。對許多從事族群運動的工作者而言,這個六○年代北美民權運動天空上浮起的巨大粗黑的X,可能比邁爾坎發起的所有抗爭行動更激進、更震撼、更驚心動魄!

在漢文明,姓氏原是宗法社會裡統治階層的專利,隨著封建制度而擴大,經過中古世紀的氏族政治(門第世家)和土地兼併,佃農草民也隨之納入了秩序。及至今日,華人不分南北,即使是百越、東夷後裔,幾乎都宣稱祖先是中原貴冑,家家都有郡望堂號。正因為漢文化高度標榜其姓名體系,姓名文化高度的政治化,因此,我們或可說,姓氏制度的空間發展,幾乎就是漢族的擴張侵略發展,姓氏制度成為漢文化帝國主義的成長軸線。

台灣原住民在外來民族、文化入侵歷史中,也經歷了命名文化被改造的過程。清政府對平埔諸族的賜姓,日據皇民化時期的強迫改名,都是殖民統治的著例。戰後,國民黨政權為了「去皇民化」,頒令台灣人民「恢復姓名」。許多台灣父老都有「陳請」復名的經驗,當局刻意規定類似自請悔過的形式辦理回復漢姓名。這種治療式的手續定義了台灣人民成為台灣中國化過程中被矯正的對象,姓名再一次成為認同的戰場和國民黨連結台灣的原始方式。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俗藝術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等特質,是文化資產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塑鄉土情懷、再現台灣圖象的依據……


民俗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與表演藝術。其底蘊豐繁,形式多樣,是俗民文化的結晶。台灣族群多元,潛藏民間的民俗藝術,不僅流露民族意識與情感,也呈現多樣的美感經驗,這是台灣族群的偉大傳統與文化資產。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案

美籍中國近代史學泰斗史景遷,偕其妻子金安平,十一月十三日抵達台灣訪問三天。史景遷在國際漢學界早享大名,金安平最近在台灣出版了「合肥四姊妹」,聲名亦著。但少人知道的是,金安平原本出生在台南,其父金長銘一九五○年代任教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系,培育英才甚多,卻因遭人構陷被迫避走海外,病逝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但他對現代台灣建築思想的啟迪,依然存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日前本報刊登林博文發自紐約的專文「才氣縱橫的中國近現代史泰斗史景遷」,對史景遷多所讚揚,也談到金安平世家(安平兩字即紀念其出生台南),說她祖父是著名史學家金毓黻,曾任遼寧省政府秘書長及教育廳長,可惜並未提及她父親金長銘教授。所以,本文當然可以補強,還復歷史真實面貌。

去年十一月間,成功大學建築系熱烈慶祝創系六十年,出版了一本《金長銘先生紀念集》,把這位湮沒在白色恐怖疑雲中,多年來無人敢公開談論的傑出教授,透過文字照片為他打造了一方豐碑,讓後人對他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而經由他多位高足和金安平等子女的捐助和努力,成大建築系今年更設立了「金長銘先生、蘇彤雲女士紀念獎學金」,要求碩士班申請者的研究主題須與建築教育、建築設計、建築歷史相關,金額高達三萬五千元,是該系有史以來最高額者,預定十二月揭曉頒獎。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篇大一學生的口述歷史報告,而且在課堂上得到A+的成績。回顧幾十年來時代變遷,台灣在民主蛻變的過程中,上一代的禁忌如今已可以被公然討論、辯證,並還原真相樣貌,這樣的進步,正是民主驕傲的果實。本文撥開那個時代的迷茫大霧,勇敢面對過去白色恐怖禁錮,重現在時光中被鏤刻而下,一幕幕清晰的生命痕跡。 ——編者

這一篇口述歷史的主角,是我的父親,鄧伯宸先生。錄音的時間分別是於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下午,與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晚上,在我位於高雄鳳山家中的書房。

 我所記錄的這一個事件,是在民國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我父親,鄧伯宸先生以叛亂罪名被起訴,從嘉義虎尾空軍基地被逮捕,接著送至位於新店的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最後再轉送至土城生產教育實驗所的一個經過。這期間經歷了將近九個月的時間。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二十世紀末、本世紀初台灣中部發現兩個三千年前的史前遺址:斗六郊區「梅林遺址」、台中市區「惠來遺址」。前者於中部高速公路開挖後默默淹埋;後者不僅成為重大公共議題,甚至變成選舉課題,但仍得不到社會善待。

據環保團體爆料,去年台中公園內被發現的史前「小惠來」遺址,日前已被市府興建五星級公廁,史前古物可能就被壓在公廁下。雖然,市府否認有蹧蹋古文物之舉,但仍引起環境保護團體的痛心,認為台中市寧可花上二、三百億引進美國的古根漢美術館,也不願原址保存珍貴的本土文化遺產,令人不解。同屬泛藍陣營的市長候選人沈智慧更抨擊市府只在乎賣地利益,不重視遺址,任令先民遺骸讓野狗啃食。一個具有國際眼光的市長,為何漠視地方文化遺址,實在令人不解。筆者相信,如果諸位台中市長候選人能善待「小來」,珍視惠來遺址,絕對可獲得更多文化界的認同,進而為從政之路加分,收割在地人的選票!

台灣是漢移民大本營,歷荷鄭、清領、日治、戰後,殺伐氣氛濃厚。我們可以嘗試改變這種宿命,從善待先民遺址開始。先民「小來」出土,我們都是後來人,也許血緣無關,但是俯仰的風土一樣,明明有能力保護「小來」,卻任令外力破壞,「漠視並非善意」,主政者怎能不小心面對呢!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隆歷史建物白米甕砲台監守衛舍被地主拆除,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昨天到場指出,可依台北市齊東街模式將監守衛舍追列為古蹟保存區,要求業者不得運走拆下的建材。

對於吳錦發的意見,基隆市文化局長楊桂杰面有難色。他表示,將回去研究如何依法處理,因為有許多牽涉市府其他部門權責,文化局無法全權處理。

吳錦發和楊桂杰等人昨天抵達現場,只見一輛小挖土機還停放在被拆除的舊建材上,古色古香的舊磚頭和舊梁柱滿地橫陳,原來保留近半的監守衛舍已被夷為平地。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名的經濟學者劉進慶教授本月廿三日因病去世,深受其著作影響的我輩,深表哀悼。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接觸左派書籍是一種「禁忌」;閱讀台灣史相關資料,就是典型「三合一敵人」──台獨、中共與其同路人。如此政治氣氛籠罩下,校園裡只能讀新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的書籍,不管是政治或經濟學的學生,從沒有機會接觸到重要的左派思想,台灣戰後的發展經驗也不被鼓勵去探索。劉進慶教授的《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出現,不僅啟迪了我們這一世代的心靈,也深深影響我們這一輩目前的研究視角。

受過部分戰前日本教育,戰後到日本留學的學生,有兩位著名的學者從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一位是涂照彥教授,另一位則是劉進慶教授,涂教授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與劉教授的書籍,被日本學界譽為「戰後研究台灣的兩塊玉」。《台灣戰後經濟分析》是直到一九八○年代,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台灣戰後初期(終戰到一九六五年)經濟發展的學術巨著,至今尚無人可望其項背。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友邦這個人最近成了話題人物!他的肖像不但在光復節高掛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馬英九還把他與羅福星、蔣渭水並列為台籍抗日志士,用他來證明台籍人士從來就和國民黨站在一起,抗日反獨。這位在一九五一年被當成匪諜槍決的人,為什麼在馬英九時代大紅大紫?

李友邦,台灣台北縣人。學生時代加入台灣文化協會,思想左傾。一九二四年,李友邦因與同學林木順攻擊日本派出所,而逃往廣東加入黃埔軍校。林木順則逃到上海,後與謝雪紅一起去莫斯科深造,成為台灣共產黨的創始人。同年,李友邦在廣東組織「台灣獨立革命黨」。當時的李友邦雖然「抗日」,他的政治思想卻不是「左統」而是「左獨」,因為李友邦同時也加入「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這個組織號召台灣青年打倒日本殖民統治,最終目的是台灣獨立,實行台灣的「民族解放」。這個主張實際上符合國民黨在「聯俄容共」時期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聯合受壓迫民族的獨立運動去打倒日本法西斯帝國。國民黨大老戴季陶在應邀對該會演講時,就曾公開表示:「我們了解在台灣的中國同胞受到日本的迫害,就和朝鮮的人民一樣。所以我們支持台灣民族的獨立。台灣民族獨立運動的正確策略,是去聯合在朝鮮和東方處境相同的民族,共同反抗壓迫我們的帝國主義者」。

一九三八年,李友邦在周恩來的幫助下組織了「台灣義勇軍」,號召在大陸的台灣人一起加入抗日。中共當時是把台灣人與朝鮮人、琉球人、蒙古人並列,當成「受壓迫民族」來對待,凡是在正式文件提到台灣問題,一律講「民族解放運動」,也就是「民族獨立運動」,而「台灣義勇軍」這個稱號,實際上也是受到鼓吹朝鮮獨立的「朝鮮義勇軍」所啟發的。同樣主張「左獨」的台灣共產黨當時是和中共在共產國際平起平坐的友黨。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五年前,導演侯孝賢拍出了震撼一時的《悲情城市》,片中多語交雜,台語、福州話、潮州話等,被視為眾聲喧譁的表現。而今天,甫入圍金馬獎多項獎項的《最好的時光》,以三段式呈現生命中感動人的吉光片羽,其中,年代背景設在一九一一年的「自由夢」,依編導的說法,因演員不擅於古台語,因此那一段以默片形式推出。

戲裡的啞巴,不是普通人,電影裡僅約略交代這位士紳的身分:組過詩社、擔任報社漢文部主筆,並非台北人。這位士紳北上時在大稻埕藝旦閣過夜,為了迎接梁啟超來台而奔波,隨後遠赴上海籌辦報紙,充滿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情懷。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老兵協會四處奔走下,具有紀念及招魂意義的「望鄉碑」,可望於明年在高市旗津區海岸設立。高市文化局表示,今年將先舉行破土儀式,並邀請「戰爭與和平」作者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曾孫來參與活動。

高市文化局第二科科長謝貴文表示,台籍老兵因歷史悲劇,為日本、為國軍、為台灣而四處征戰,許多老兵埋骨異鄉,屍骨無存。台灣老兵協會認為應為這些客死異鄉的英魂招魂,並留下戰爭悲劇紀念,四處奔走陳情設立「望鄉碑」。市府雖於八十六年允諾建碑,卻因無經費而延宕迄今。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