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眷村博物館廿八日將首次公開黑蝙蝠中隊文物和史料;大半已年過八旬的「蝙蝠俠」們獲悉後表示將共聚一堂,回味暗夜勇士們那段「北斗星下的夜空」。
協助提供展出文物史料的黑蝙蝠中隊電子官李崇善上校表示,1952年美國在新竹市東大路上設立的「西方公司」,成立「空軍特種任務組」,由最高當局直接指揮,台灣負責人是時任國安會副秘書長的蔣經國,美國是海軍通信中心(USNACC)主任克萊恩(身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台灣代表,後升任中情局副局長)。
「西方公司」轄下的低空偵察中隊,是空軍三十四中隊、即黑蝙蝠中隊,基地在新竹機場和從事高空偵察的空軍三十五中隊,即「黑貓中隊」,基地在桃園機場。
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台灣史 (81)
- Oct 27 Fri 2006 18:51
黑蝙蝠中隊 一頁壯烈史 潘國正/新竹報導 2006年10月27日中時電子報
- Oct 25 Wed 2006 20:12
請台大留種 ■ 林喬濱 2006年10月25日自由時報
以發展觀光的角度來說,拆除台大育種室將會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近來歐美人士來台大多採自助旅行,和傳統旅遊團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自助旅行能夠接近當地文化;當西方人來到台灣,當然希望能夠看到專屬於台灣的特色,而所謂台灣特色,不只是夜市和中正紀念堂等景點,還要有「台灣深度文化」──台大育種室絕對有這個價值與吸引力。
台灣的「米食文化」,恰巧符合西方人對於亞洲傳統東方的飲食文化與神秘色彩印象。而台大育種室曾經是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研發基地,在全亞洲農業歷史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有這個地方,台灣米食才有後來的繁榮光景。像這樣具有意義的地方,如果開放參觀,規劃成「米博物館」,並在國際上廣為宣傳,一定能夠吸引歐美人士,並提高台灣的能見度。
- Oct 21 Sat 2006 18:17
永遠的三壘手達互 【2006/10/20 聯合報】文◎啟明‧拉瓦
飛向外野上空的球兒好高好遠,全場觀眾屏息注目……,忽然歡聲雷動夾雜哀憐嘆息,一陣悸動與暈眩我們不曉得,也分不清楚究竟是全壘打,還是高飛接殺──王添源詩〈王牌投手與全壘打〉
紅葉傳奇打造了 今日台灣的棒球王國
近日台灣掀起一陣棒球熱,兩位來自台灣的投手王建民與郭泓志,在全球矚目的棒球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發光發熱。棒球運動對台灣一如棒球之於美國,早已成為驕傲的國技、全民運動與休閒話題。值此同時,島內後山台東縣也正舉辦一個「2006紅葉杯國際少棒邀請賽」,繼續為奠定棒球基礎而往下扎根。「紅葉精神」不僅是四十多年前蓽路藍縷的紅葉少棒奇蹟,更是造就今日台灣驕傲的奇蹟。
- Oct 11 Wed 2006 23:17
黑蝙幅中隊 最後一次任務 【2006/10/10 聯合報】傅依傑
「『金鞭計畫』是一個奇特的任務,簡單說,就是以直升機深入北越搞情報截收,」中華民國空軍老飛行員
盧維恆說,「這是我在黑蝙蝠中隊與美國中情局合作的最後一個項目,但也是個未完成交響曲。」
78歲的盧維恆回憶1970年代初這段從未揭露的台美機密史時,歷歷如繪,細節一點不放過。
- Oct 11 Wed 2006 21:36
慶祝139年前的雙十 因「羅妹號」事件簽訂的「南岬之盟」 不載滿清版圖的台灣形同確認主權 ■ 沈建德
因美國干涉,民進黨「修憲」喊停,「雙十」晚會也改在高雄,喚起台灣主權的歷史記憶──一百三十九年前,美國駐廈門領事渡海經高雄到屏東,在「雙十」那天,以美國外交官的身分和排灣領袖簽約,等於承認台灣主權,也證明自古台灣就不是中國的。
事情的原委是,一八六七年美籍商船「羅妹號」(the Rover)在紅頭嶼觸礁,生還船員上岸,被屏東的南排灣族誤為海盜而格殺。美政府向中國(滿清)抗議,得到的回答是,枋寮至鵝鑾鼻是生番地「不載版圖」(其實不只屏東,滿清文獻承認全台皆番地,載在版圖者係軟硬兼施霸佔而來;即使是不載版圖的「生番地」,在一八九五年割日之時,仍佔全台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國遂派領事C.W.Le Gendre李讓禮渡海到高雄旗後轉船屏東,十月十日與南排灣十八社代表Zuok Gei Zuok (清譯漢字「卓杞篤」)在恆春東門東三公里,出火東一公里,古名叫火山的地方簽訂條約,稱為「南岬之盟」,要求外國人沒事不可上岸,海難登陸人員須舉紅旗為號,否則格殺勿論。據說,此約尚存美國國會圖書館及屏東旭海,引發今年雙十晚會改在高雄,是否意味著慶祝台灣主權的話題。
李卓訂約次年,李讓禮又來屏東「換文」,並且還將條約要點,用他美國駐廈門領事的身分寫成告示,貼在各埠做為公告,可見,自古美國就承認台灣有主權。
- Oct 06 Fri 2006 12:04
地誌書寫》目加溜灣 【2006/10/03 聯合報】【陳昌明】
善化是個小鎮,質樸無華,卻有其文化內涵,處處流露孺慕沈光文之情……
初夏常有颱風形成,氣象預報提醒海上作業船隻小心風浪,有時會讓我想起一個人,他從廣東潮州渡海到金門,原擬轉航赴泉州,卻在途經圍頭港時遇到颶風,狂風巨浪中竟能倖存而漂流到台灣。這可說是一次值得感念的海難,因為他後來對台灣文化產生極大影響,此人正是沈光文。
沈光文出生於浙江,是南湖沈氏望族,明代大學士沈一貫,布政使沈九疇皆是南湖一系,可謂家世顯赫。沈光文初到台灣時,還是荷蘭人統治時期,他從宜蘭到台南,對當時原住民的事物頗感好奇,如〈番橘〉一詩云︰「枝頭儼若掛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到,滿筐攜出小金鈴。」此外還詠寫釋迦果、椰子等初次見到的物產,詩中充滿異域風情。他在台三十多年,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終老於斯。
- Oct 05 Thu 2006 01:02
2006.09.30 中國時報 我們的外交檔案呢? ◎王文隆
彭明敏在一九七○年的出逃,因近日美國外交檔案解密,使得事件背後的美中台三方的俎樽折衝,不退流行地以專題報導規格,躍上貴報焦點新聞的版面。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在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底,我國退出聯合國後與當時駐美大使馬康衛間的私人談話,也因兩年前美國尼克森檔案的公布,方讓時人知曉渠所提出之「中華台灣共和國」的想法。
斗大的標題扣住了閱聽人的視線。隨著美國檔案的逐年解密,這些新史料的出土使得迷霧之中的歷史事實有了重新探查的可能,看似牢固的歷史陳說也有重新檢討的空間。但,回顧戰後臺美關係,我們依恃的怎麼僅是美國的檔案呢?
戰後台灣之發展仰賴美國,其影響深入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各個層面,臺美關係更可說是戰後台灣最重要的外交關係。近日由於美國檔案的公開,顯現諸多往事的片紙隻語,然而實際上,由於公文往來、函電交換、收發存底,這些相關的檔案資料或許不必遠赴華府查找,在台灣的外交部庫房裡便能找到。
- Oct 01 Sun 2006 00:55
2006.09.30 中國時報 從中美文件看兩蔣的悲劇 傅建中
美國務院新近公布的一九六九到一九七二年的中美關係文件,有不少蔣介石總統和尼克森總統的函電往來,以及羅吉斯國務卿訪台和美駐華大使馬康衛多次晉見蔣的談話記錄,當然也有一九七○年四月蔣經國訪美與尼克森會談的記錄。這些文件展現的蔣介石先生,基本上是以不變應付變動不居的變局,而蔣經國為了要做孝子,則是緊守父訓,亦步亦趨,結果當了陪葬的祭品。從好的方面說,蔣介石是堅守原則,擇善固執;從壞的方面看,蔣長期活在夢想(反攻大陸)的天地裡,已與真實(reality)完全脫節,造成他思想的僵化,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領袖,主宰台灣命運數十年,自是難免種下許多惡果,台灣今日外交與國際處境的艱困,蔣老先生是難辭其咎的。現在看看文件告訴我們的一些實例。
一九六九年八月羅吉斯國務卿訪台,在三號那天和蔣總統舉行會談,馬康衛大使事後給國務院的電報記載,蔣對羅吉斯說:「美國的外交政策在杜勒斯時代是正確的,而自杜以後,就不是界定得那麼清楚了。」(not so welldefined)這句話反映蔣仍沉緬在杜勒斯時代中美之間的崢嶸歲月,可是杜勒斯是冷戰時期美國反共最力的國務卿,他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蔣不思與時俱進,卻仍陶醉於往昔的好日子中(good old days)。從另一角度看,蔣這句話對羅相當不禮貌,無疑指羅遠不如杜勒斯。但蔣似乎不大知趣,接著問羅尼克森總統是否「仍傾向鼓勵中華民國(ROC)重返大陸,解救中國人民,還是要把ROC『凍結』(freeze)在台灣。」
這時羅吉斯就不怎麼客氣了,說是美國「不能把時鐘倒轉(cannot turn back clock),再回到杜勒斯─艾森豪或是甘迺迪時代」。至於中華民國回大陸之事,羅說:「如果ROC以和平的政治方法回大陸,美國將樂見;但如用任何軍事冒險的辦法,就不切實際了」。
- Sep 26 Tue 2006 22:00
2006.09.26 中國時報 美國務院最新解密文件 楊西崑曾主張「中華台灣共和國」 傅建中/華府瞭望
美國務院最新公布的美中關係文件,針對外交部次長楊西崑向美駐華大使馬康衛建議華府,派要員說服蔣介石總統在內外政策上改弦更張,以便救亡圖存一事,內部經過討論後,決定不介入,避免捲入台灣島內的政爭。
數年前台灣媒體曾報導過,馬康衛在一九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給國務卿的五八六九號密電,說是楊西崑和他餐敘時,曾主張中華民國應宣布中國大陸為互不隸屬的國家,並建議改國號為「中華台灣共和國」。這封當年只給國務卿羅吉斯和助卿葛林「目視」(eyes only)的高度敏感的報告,亦收錄在解密的文件中。
美恐捲入政爭 不予支持
- Sep 24 Sun 2006 23:43
2006.09.23 中國時報 有意思的人物---張幸真的實驗室之旅 陳歆怡
這座博物館見證的是台灣早期物質簡樸、政治低壓的年代,前輩學者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奮發精神;整個任務的幕後總舵手,是一名年輕的女性歷史學者,她與寶刀未老的「原子阿公們」,共同完成一個埋藏二十年的夢。
從台灣大學校門口走進椰林大道,右手第二棟有著濃濃古意的物理系舊館內,藏著一座小巧的博物館,這是台灣第一座物理史的科學博物館,今年五月正式開放,展出的是半世紀以前台灣第一代科學家為原子核物理燃燒的智慧與熱情。一九四八年,台大電機系畢業的許雲基教授,與林松雲、許玉釧、周木春技師,在此進行了人工擊破鋰原子實驗;半個多世紀後,物理系把散落各處的加速器零件搬回原地重建,而這整個任務幕後的總舵手,是一名年輕的女性歷史學者,張幸真。
歷史學者開啟台灣科學史
- Sep 24 Sun 2006 22:10
2006.09.24 中國時報 時報科學與人文---他這樣作台大校長──台大首任校長羅宗洛的抱負與風骨 李東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宗洛因研究工作的傑出表現,獲得當時主流學界領導人的賞識,推動科學教育,又在關鍵時刻來台負責台北帝大之接收工作,積極作為提振學風,不料竟遭政治力的不當干預與脅迫,最終選擇去職來維護學術尊嚴與獨立,成為教育史上的典範。
台灣光復迄今,匆匆已逾六十寒暑,昔時前塵往事漸成陳跡,但某些人事仍值得吾人低迴吟詠。昔日台北帝國大學改制台灣大學後的首任校長羅宗洛,其人其事即為題例。
主修植物學
- Sep 13 Wed 2006 22:43
2006.09.10 中國時報 ■人間---二八水的黑頭仔 吳昭明
空氣中彌漫一股煤煙味,有點酸溜,帶點赤鼻。老中青三代黑頭仔齊聚一堂,添煤加水,補充活力再上路。
論輩份,那頭文字D最老大,超炫的DT586,拖著煤水車,卯足了勁,像個拼命三郎,南征北討最在行,號稱是縱貫線上的「客貨雙雄」。
一旁頭文字C退居老二,黝黑的CK124,自備水櫃,少了煤水車這個拖油瓶,前拉後推,身段靈活,不跑幹線,只跑支線,倒也僅守老二哲學。
- Aug 09 Wed 2006 21:03
爭取正義 台灣阿嬤要等100年?【2006/08/09 聯合報】周京元/德國自由大學博士候選人、賴采兒/婦援會阿嬤組督導
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台灣婦女被迫在台灣的日軍營區提供日軍性服務、或是被拐騙到亞洲各日本軍區成為日軍性奴隸,遭受非人的凌虐對待。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這群受害的台灣阿嬤與有相同遭遇的亞洲其他國家的婦女一樣,不但沒有獲得日本政府的賠償,社會對她們也是冷漠的,政府未公開支持她們,周遭多數的人也不為她們主持正義。
讓我們來看看西南非赫雷羅(Herero)部落的一段歷史。一九○三年,赫雷羅部落再也無法忍受德國殖民統治的壓迫,起義反抗。德國政府從國內調兵鎮壓,一九○四年八月戰事結束後,德軍將領下令屠殺所有赫雷羅部落的男性,並將婦女和小孩趕到沙漠裡。一九○五年大屠殺結束後,德屬西南非的人不是被送到集中營就是成為奴工。據估計,約有十萬名赫雷羅人和其他部落的人成為大屠殺的受害者,更有無數婦女遭施暴。
一百年來,赫雷羅人一直無法忘懷被壓迫的慘痛歷史,也無法原諒德國政府不道歉、不正視當年德國大企業在非洲的不人道行為,更不能理解為什麼國際社會不為他們伸張正義。至今他們仍然每年在大屠殺紀念日,舉行公開紀念儀式,希望後代子孫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
- Aug 06 Sun 2006 15:21
2006.08.06 中國時報 鬥惡水爭生存 牽水(車藏)祭先民 沈揮勝/調查採訪
前言:凱米颱風遠颺,雲林沿海區逃過水患,讓長期飽受淹水之苦的口湖鄉民,大大鬆了一口氣。鄉代李文慶苦笑:「田宅微損,算是僥倖,塭池猶在,親像『撿』到!」
雲林縣口湖、四湖、台西等鄉,近年來逢雨必淹,「車子能不沒頂、人走得出屋外」竟成了居民最大奢望。前年敏督利颱風水深及腰、去年六一二水災淹過鼻腔,更要命的是,這洪澇一泡,往往就是一個禮拜!
水患,似乎是此區塊居民無從逃避的宿命,口湖鄉獨特的祭儀「牽水(車藏)」,則是見證著一段鮮有人知、先民搏海的慘烈故事。
- Aug 03 Thu 2006 01:13
2006.08.02 中國時報 ■回應與挑戰---繞不出來的圓環 郭冠英
我工作的地方離圓環走路就到,但中午,我從來沒去那裡吃飯。台北市政府也搬走了,台北像一盤沙子,重新抖過,圓環抖不見了。
玻璃帷幕的圓環歇業,許多懷念圓環的文章出來了。我看了七月七日「人間副刊」雷驤之文,我知道了它的死因,應該說,我這才知它還曾活著。
問圓環如何死的,要問你多久沒吃蚵仔煎了?10年?20年?
- Aug 03 Thu 2006 01:09
2006.08.02 中國時報 蘆竹湳文史工作隊 守護三合院 廖奎熒/苗栗報導
隨著社會變遷,新一代已甚少有在三合院聚落生活成長的記憶,苗栗縣頭份鎮蘆竹里因長期被畫為重工業區,反得以保存大批三合院聚落,當地居民在雕塑藝術家陳世政號召下,以保存、修復老三合院為目標,成立了「蘆竹湳文史工作隊」,希望能將蘆竹營造為有古意且適合人居的福地。
在蘆竹里土生土長的陳世政說,當地早年原為長滿了蘆竹的沼澤濕地,「蘆竹湳」之名由此而來,這裡也是客家庄頭份鎮內唯一的閩南聚落,且至今還保留了至少50餘處三合院,在人文及地理上都相當特殊。
他指出,蘆竹湳地區之所以仍保留有這麼多的三合院,說起來還得拜石化汙染之賜。民國57年時苗栗縣政府為帶動經濟繁榮,在頭份引進石化工業,並將蘆竹湳一帶畫為工業區,除了帶來空氣汙染外,還限制新建一般住宅,年輕人也紛紛搬離,區內的三合院聚落在改建無望的情況下,多任其荒置。
- Aug 01 Tue 2006 19:16
2006.08.01 中國時報 台灣老時光---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陳柔縉專欄(不定期刊出)
台灣首富,不就是郭台銘,或說王永慶嗎?但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首富名字叫林熊徵。他是個胖子,在當時非常稀罕的胖子。
現在的人談起台灣首富,不是郭台銘,就是王永慶。六十年前、八十年前,台灣首富是個胖子,名字叫林熊徵。
林熊徵出身板橋林家,這個家族跨清治和日本兩代,都是台灣的最大地主,備受兩代統治者禮遇。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林熊徵一直是板橋林家的代表人,於是集富貴於一身,當過地位崇高的總督府評議員。一九二○年代,大正天皇的宮內御宴,只有三個台灣人穿燕尾服、戴大禮帽獲邀,林熊徵又是其中一個。
- Jul 30 Sun 2006 19:22
2006.07.30 中國時報 在世界盡頭─傳教士到亞洲 蔡筱穎/馬賽
正當梵蒂岡教廷與中國為建交條件難以妥協之際,以傳教士一八六○到一九六○年在亞洲、大洋洲的傳教為主題的「傳教士在世界盡頭」照片展陸續在法國馬賽、英國倫敦和義大利的羅馬展開,以觀察傳教士們在不同文化之間與傳統社會的關係。
傳教士的事業始於中世紀,其發展則是伴隨著兩波的殖民擴張:一是十六到十八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另一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母國,其傳教士總是與殖民者共同參與開發全球文明,作為第一次全球化的運作者,他們從未對殖民概念提出疑問,因為自認擔負拯救被殖民者脫離苦難的角色,目標則是建立天主教文明社會。
傳教殖民 雙頭並進
- Jul 23 Sun 2006 11:03
2006.07.22 中國時報 寶島寫真---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張文亮
本文作者是台大環境生態教授,近二十年在台灣各處探勘,無意中發現,台灣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寶貝是客家人在這塊大地上所留下的。他很驚訝,原來台灣土地上二千多萬人所吃、所喝、所住、所行、所誇,是在享受客家先民的默默付出。因此不是客家人的他說: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我喜歡大自然,因此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我主要的財富不是存在銀行裡,也不是放在股票或房地產上,而是上帝在大自然裡的典藏。
走入大自然,不只是我的喜歡,也是我的研究與工作。我是一個環境生態的學者,保護水土溪流是我經年累月的工作,我走過台灣的許多地方,也與許多在地的百姓交談過。
- Jul 22 Sat 2006 00:57
解讀《大道真經》的奧祕【2006/07/21 聯合報】【林明德】
在台灣的傳統社會,寺廟是綜合的藝術營造體,蘊涵多重功能,既是民俗曲藝的舞台,也是安穩人心、凝聚地方的場所,其地位有如地方文化中心。二十多年來,隨著時代環境的驟變、人心的複雜、信仰的庸俗,導致寺廟功能日趨沒落,信眾逐漸流失。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會有鑑於此,重新思考寺廟的社會角色,主動與地方保持互動,積極重現寺廟的多元文化。
1994年,保安宮承辦一場全國文藝季,首度將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名為「保生文化節」,以提昇活動的層次與品質,之後,每年推出「保生文化祭」,繼續深化寺廟活動內涵,展現古蹟的綜合美,可謂別出心裁。
難能可貴的是,董事會深具文化自覺,堅持將「地方寺廟」轉型為「文化寺廟」,於是集思廣益,覓尋新契機。為了維護文化資產,於1995年,自籌經費,專家監造,進行長達七年的修復工程,再現國家二級古蹟的風華,也開啟了民間修復古蹟的先例,其成果斐然,深獲政府與國際社會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