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報紙中的台灣史 (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們已經習慣現代式的旅行,共同的語言也可以使用英文。但如果我們到達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生活完全不同,生產方式迥異,文化與衣著天差地別的海角,要怎麼開始呢?那是一種西方人稱之為「冒險家」的時代。他們走到世界的一角,探觸異質的文化,開啟另一個視野,帶回來遼闊的世界想像。

漢族,尤其是閩南漢族,正是如此,而且早已如此。在西方稱之為「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泉州曾是亞洲的貿易中心,伊斯蘭世界的子民來此貿易,開設據點,設立清真寺,留下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文明。海南島有一個被遺忘的墓群,就是埋葬著千年前伊斯蘭子民的流浪的魂魄。

而來到台灣的第一批閩南人,又如何為記載這冒險的旅程呢?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風冷慄。三十年前的三峽河,一身暗灰色呢大衣的老畫家,緩步前行,我的二十歲,青春的心暖熱追隨……

逝去很多年的老畫家,厚沉的紀念畫冊,如同而今被塵埃微覆的史料,擁塞在書架上羅列的書籍之間,幾乎喘不過氣來。

似乎是十多年前,老畫家的兩個兒子來到我服務的報社,初見時不免有所靦腆、不安;坐定之後,氣急敗壞地提及,世居三峽的老畫家一生戮力的清水祖師廟在他辭世後,竟引進大量粗糙的中國石雕,妝點廟埕前橫過三峽河的水泥橋,宛如盧溝橋上,一隻隻的小石獅子。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美籍研究員康豹指出,王爺是台灣重要民間信仰,在西南沿海,祀奉王爺的廟比媽祖廟還多;全台灣共有一百卅二個不同姓氏的王爺,祂們的出身,有瘟神、厲鬼,也有英雄。

國科會今年科學季主題為「多樣性台灣」,「宗教多樣性」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昨天由康豹等說明展出內容時,提到他對各地王爺的觀察研究。

曾經撰寫「台灣的王爺信仰」一書,康豹說,王爺是一種尊稱,不是某一個或一種神祇。民間祭拜王爺主要是希望改運,例如東港三年一次的「燒王船」,就是希望王爺麾下的八家將(抓鬼大隊),能把民間不好的東西、疾病,抓到王船上,再用火淨化,就可以把民間的妖魔鬼怪趕走。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文化局日昨邀集文資專家,二度會勘金華街與潮州街一帶的錦町日式宿舍群,經逐棟勘查鑑定後,認為全區具有登錄歷史建築風貌區的價值,可以東西向串聯錦安里、青田街,保有市中心完整的低密度公有宿舍意象,未來應研議可公共使用的再利用目標,而非一味標售淪為私人豪宅。

國產局原本繼聯勤信義俱樂部之後,於5月初標售這批前公賣局員工宿舍,由於緊鄰中正紀念堂、中正國中、師大學區高級文教區,一出手就有上億元身價,經行政院緊急喊停才未引發爭議。文化局4月底趕在標售前辦理文資會勘,甚至一度被吃閉門羹不得其門而入,只得祭出「暫定古蹟」緊急處分,才順利完成會勘。

錦町日式宿舍約建於1920年代,為總督府官舍基本形制,悉為木構造,以編竹夾泥牆隔間,外覆雨淋板,建物狀況良好。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大概只能跟極少數朋友分享我的台妹論點,或拿出1926前後的台妹風貌逆流探索,早就投胎轉世的外婆倘若知曉,不知道什麼感覺。

外婆辭世二十六年之後,我居然找到她十六歲當時的舊照片,彷彿仍未老去,風華綽約,未纏小腳的天足,穿著黑襪黑繡花鞋,交叉纏繞如芭蕾女伶,悄悄坐在老相本的扉頁巷弄間,隨時都可以探頭出來看晚霞,瞧天光。

仔細翻閱年表,外婆的十六歲之前是大正,十六歲之後屬於昭和,據說拍照地點在台北城「下奎府町」一帶的寫真館,年份應該在西元1926年前後,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前一年過世,蔣介石與宋美齡即將於後一年在上海結婚,蔣渭水帶頭的「台灣民眾黨」也將在台中新富町聚英樓酒家成立,而我的外婆,青春正好,十六歲荳蔻,倘若冠上時髦說法,也該是「台妹」。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廈門日報」報導說,中美兩國考古學者歷經兩年多的考察和研究證實,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眾多島國共二億七千萬居民的祖先,源於中國福建省。

報導說,「南島語族」地理範疇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個島國,包括一千至一千二百多種語言,其分布地區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島,西跨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台灣,南到紐西蘭,主要居住地包括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等地。

中美聯手 破解祖先謎團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昨藍綠雙方為軍方是否應將兩蔣銅像拆除一事吵得沸沸揚揚,針對拆除蔣介石銅像風波,立委盧秀燕要求文建會以古蹟文物保存蔣介石銅像。邱坤良主委表示,蔣介石銅像和眷村一樣,是人們生活歷史回憶的一部份,但是否都值得保存,要看在什麼地方,以及和環境的互動關係。

這令筆者想到「華山藝文特區」的命名。街名改訂是台灣總督府對台灣「同化政策」的一環,一九二二年,廢除台北舊有庄名,改三板橋莊南(今中正區梅花里)為樺山町,紀念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位於「樺山町」的還有樺山貨運驛、樺山小學校(今警務處)、台灣總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今華山藝文特區)。

戰後,台北酒場隸屬於台灣省公賣局,因環保遷廠,閒置了十年後,民國八十六年,藝文界人士爭取做為多元藝文展演的空間,引入戲劇、美術、音樂、舞蹈、電影等文化生命,成為藝術創意園區,是台灣閒置空間藝文再利用的濫觴,打響「華山藝文特區」的知名度。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這時間彷彿停頓的除夕午後,一座沉默的昔日糖廠中,我也終於承認,再光輝的歷史,到頭來也只是一個故事啊。

一座龐大的工廠矗立在眼前,四周沒有一個人影。北風吹過,廠房最高處的一片鐵皮被掀開,風勢稍弱,又重重倒下,發出鐵片碰撞的聲響,迴盪在空曠的庭院中。

這是乙酉年農曆除夕下午兩點,屏東線鐵路空空蕩蕩的復興號火車把我帶到南州站,出站後對準遠處煙囪的方向我一路前行,經過廣大的南州糖廠廠區,獨自走進廠房前的院子。角落裡的中英對照解說牌內容簡單,中文部分說「民國九年停產」;英文部分則說「建於1920年」。民國九年就是1920年,因此英文解說顯然比中文的準確,我卻也因此不得不自行體驗、自行推理,設法了解眼前的這座工廠。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了一百多年,被喻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台灣所拍的照片,終於和台灣的民眾見面,咸信這是世界的首展。約翰湯姆生是英國人,他於一八七○年深入中國內陸及沿海,拍了皇戚貴族及百姓生活,隔年四月,在因緣際會下,他隨著蘇格蘭同鄉馬雅各醫師到了南台灣。他攜帶著大型笨重的攝影器材,在打狗(今高雄)、台灣府(今台南)和高屏溪流域附近的平埔族聚落(木柵、六龜)進行攝影之旅。從他的鏡頭下,可重窺百年前平埔族獵人和婦女的衣飾形貌,以及舊日福爾摩沙秀麗的山川。

十九世紀,攝影技術還不十分發達,湯姆生所採用的底片是所謂的負片,泡製和沖洗都非常耗時又費工。離開台灣兩年,也就是一八七三年,他在英國倫敦親自挑選了二二○張照片,以當時最尖端的珂羅版法沖印,同時,將四百套的九十六組相片解說分別印出,收入《中國和她的人民圖鑑》 (Illustrations of China & its People)攝影集裡。

由於這些相片在翻閱時會因「曝光」受損,因此,湯姆生的這九十六組照片成套的被收藏在圖書館或收藏家手中,一般人根本無緣一睹;何況在中國或台灣,並未被收藏,和攝影內容相關的華人因此從未見過這些作品。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久以來台灣朝野對「二二八事件」的詮釋,一直都受到政治利用與意識形態的左右而呈現扭曲的現象,國民黨將之簡化成共黨陰謀和日帝遺獨,民進黨及獨派則把它硬抝成台獨的起源,兩者都非常偏頗、與事實不符。而「二二八」數年後登場的「白色恐怖」,迄今真相的研究和歷史還原仍極有限,但也同樣有被政治混淆的情形。

  今年「二二八」前夕的2月27日,國民黨為尋求歷史和解、還原真相與反省,邀請「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陳明忠發表了一篇擲地有聲的演講──「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

  陳明忠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般社會大眾或許會有點陌生。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實際死傷人數,始終是社會各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補償金於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六日截止申請後,本會受理件數為二七五六件,至本會第一○九次董事會為止,經審查通過補償之案件僅二二四一件(死亡案件六八一件,失蹤案件一七七件,其他類型一三八三件),此一數據與以往學術界的推估數差距過大,引起諸多爭議,為釐清真相以正視聽,實有深入調查實際受難者人數之必要。因此,董事會決議成立專案小組……。」

前揭之字刊於「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二○○五年十一月出版之〈二二八會訊〉冬季號。首度披露了二二八事件的死亡與失蹤數,至為駭人,竟與歷來屍山血海的印象天差地別。然而,這項訊息並未引起各界的震動,今年第五十九周年的二二八依然悲情沖天,甚至政府通令降旗,晉升為國殤日。
難道這數據不可信嗎?恐怕未必。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馮秉正說,台灣島並未完全控制在中國人手中,中央山脈以西的地方才屬於中國,以東的地方荒無人煙,只有原住民的出沒。而原住民和善友愛,不謀私利,也不在乎金銀……

那是一七一六年春天,馮秉正由廈門乘船經金門和澎湖群島抵達台灣。

當時,他是與二位法國傳教士、四位滿清官員及七八百名中國官兵一起來到台灣,全島上的文武官員都到基隆港口熱情地歡迎他們。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Lien Heng(1878-1936) Taiwan'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Tradition。二○○五年十二月由印第安那大學東亞研究所印行(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Bloomington, Indiana 2005)。全書四八八頁。前有長序、引言,後有英、中詞彙對照,引用書目及索引。

書分三大部分,十五個章節。前二部分寫連橫其人,最後一部分則專論其《台灣通史》。

一部台灣菁英分子的歷史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二八的六個最基本問題【楊渡】【2006/02/28 聯合報】

二七部隊 突擊隊長的現場經驗

二二八的當事人、二七部隊突擊隊長,陳明忠先生說過一個故事,他在美國參加座談時,曾以自己的現場經驗,論及二二八死傷者應該是一千人上下。當場就有一個台獨支持者站起來反駁說:「亂講,高雄就死了三十萬人。」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啟動的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已經二十多年了,研究單位愈來愈多,資源愈來愈豐富,學者承接的研究案件,足夠開辦學術工廠,所累積的出版品,數量也可謂不少。然而細細檢視這二十多年的成果,我們卻會感到一絲隱憂。除了數量最龐大的通俗的、休閒的、故事的、導覽的讀物之外,嚴肅而深入的研究課題,已經呈現衰弱的態勢,主題日趨單薄,範圍日益狹隘,台灣史的研究儼然一口逐漸乾枯的井水。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問題意識的薄弱與歷史想像的貧乏,而這兩個原因又來自政治立場與史料閱讀所造成的結果。政治立場限制了歷史視野,眼界無從開展,想像無從飛揚。目的性的解釋忽略了歷史演進當中最有趣的幾個元素:流動、變異、交融、混雜的多樣性。用最近爆發的例子來說,政治立場就如同在生魚片裡注入一氧化碳,讓肉色更為鮮紅。

史料閱讀的問題相信是當今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者的最大弱點。問題意識之所以薄弱,是因為無法從扎實的史料閱讀當中挖掘新問題,開展歷史的想像。當今學院裡,學子閱讀史料的能力已經愈來愈差,所提出的研究主題自然是表面的、單薄的、無關痛癢的。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文史研究所設得再多也無法挽回頹勢。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02.20中國時報 張力:暫不宜列入教科書 黃富三:勿用情緒化字眼 林淑玲、曾薏蘋、陳希林/台北報導

「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昨天出爐,史學界評價不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員張力主張,應將此沈澱為學術議題,而非政治議題,暫時不宜放進教科書。曾任二二八研究小組成員的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認為,追究政治責任是歷史研究重要一環,但歷史是要明確呈現而非判斷,不宜用「元凶」等情緒化字眼。曾在前政府時代參與撰寫二二八研究報告的黃富三表示,這次的報告引用的資料比以前有進步及突破,但還有部分使用「二手資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張力則認為,由於外界對這分報告還會有不同意見,「要放進教科書太快了」。就學術立場,希望能再深入討論。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兩百餘幅16世紀以來的台灣老地圖,能說出多少精彩的台灣身世故事?

「好多個!」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德文說。他與位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合作,整理該館典藏的多幅台灣老地圖,並結合花蓮師院教授康培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呂理政等人的研究成果,重新講出一個精彩的「台灣怎麼來的」故事。

《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會至台灣相關地圖》一書說明了「西方人如何認識台灣」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由「好幾個島」進步到正確的「一個島」,並由西部海岸漸漸擴及台灣東部的詳情。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縣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碑,在歷經私人公司土地產權問題的風風雨雨之後,終於在今年完成紀念碑的遷建,而在最近也完成了立碑的正式儀式。但是由於碑文的內容與日本國旗的爭議,造成了新的波瀾與爭議。

由大歷史的角度看,高砂義勇隊的存在,可以算是二十世紀各個殖民強權壓榨被殖民民族史實中的一頁。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由於現代化戰爭消耗大量的人力,皆不得不由各自的殖民地中尋求補充兵員,英國由各個海外自治領如澳、紐、加、印度、非洲,法國由北非與西非,日本則是由韓國、台灣等地,抽調當地的青年,參加一場千里之外的戰爭。

在這種格局之下,每個人只是大時代、大環境的棋子,求得就是平安歸鄉而已。而這些為了天皇與日本國出征的原住民青年,捲入的是一場名為聖戰、卻帶給亞洲人民痛苦與創傷的恐怖戰爭。尤其是在傳統原住民文化中,「勇敢作戰」原本應當是一項被尊崇的人格特質,高砂義勇隊儘管不一定和日本軍在亞洲各地的暴行有關,但在戰後歸鄉,他們的參戰經歷卻不能訴說、不能和族人誇耀,反而面臨的是部落文化價值的重新洗牌與傳統文化的崩解。在回顧半生時,前高砂義勇隊員的心中,恐怕也是相當地迷惘與痛苦,而這大概也是大半台灣人所難以理解的歷史創傷吧!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台史所昨天展示一張由收藏家黃天橫提供,以新港文、漢文對照並附有地圖的新港文書,這是在乾隆39年(1774)12月所立的典契。 圖/中研院台史所提供

17世紀台南原住民的語言文獻「新港文書」,有人戲稱比「達文西密碼」還難解,但中研院以跨學門努力「歷史解碼」,將讓此一死去的語言「復活」。

中研院昨天舉行17世紀台灣史研究成果發表會,由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主持。中研院台史所所長許雪姬指出,該所已把「新港學」列為研究重點,希望在10年內重建「新港語」,這不但是學術研究的重大成就,也讓現在台南原住民西拉雅族後裔可重新學習近兩百年的母語。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十年代,海軍爆發白色恐怖事件,包括後來擔任參謀總長的劉和謙、海軍副總司令羅錡、國防部常務次長區小驥、海軍官校校長鄭本基等將領在內共一一九六人,當時盡成階下囚,受到拘禁「思想改造」整肅,海軍總部也確認此事件是冤案。但聲請冤獄賠償結果,司法院冤獄賠償覆議委員會日前陸續決定,羅錡、區小驥、秦和之、朱成群等高階將領,均不獲賠償定讞。

不過,九十二年迄九十四年間,仍有秦慶華等十四件「例外個案」,經高雄地院、台北地院核准冤獄賠償,因最高檢察署承辦檢察官未聲請覆議,而獲准賠償確定。形成「同一冤案,兩歧司法處遇」現象。

受難軍官 被刺「誓死反共」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