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是個小鎮,質樸無華,卻有其文化內涵,處處流露孺慕沈光文之情……

初夏常有颱風形成,氣象預報提醒海上作業船隻小心風浪,有時會讓我想起一個人,他從廣東潮州渡海到金門,原擬轉航赴泉州,卻在途經圍頭港時遇到颶風,狂風巨浪中竟能倖存而漂流到台灣。這可說是一次值得感念的海難,因為他後來對台灣文化產生極大影響,此人正是沈光文。

沈光文出生於浙江,是南湖沈氏望族,明代大學士沈一貫,布政使沈九疇皆是南湖一系,可謂家世顯赫。沈光文初到台灣時,還是荷蘭人統治時期,他從宜蘭到台南,對當時原住民的事物頗感好奇,如〈番橘〉一詩云︰「枝頭儼若掛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到,滿筐攜出小金鈴。」此外還詠寫釋迦果、椰子等初次見到的物產,詩中充滿異域風情。他在台三十多年,歷經荷蘭、鄭成功一直到清朝時期。鄭成功對他非常禮遇,曾請他至東寧(台南)講學,到了鄭經主政,光文對其施政不滿,曾作賦諷喻致禍,於是逃禪為僧,法號超光,其後乃移居平埔族聚居的目加溜灣,並終老於斯。

目加溜灣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一帶,鎮內慶安宮是早年文教中心,廟門左側有荷蘭井,據聞是荷蘭時期荷人教學所的遺跡,我與妻曾前往參訪,廟內藻井頗為精細,壁畫據說是名畫家潘春源手筆。慶安宮除供奉媽祖、關聖帝君等神明,較為特別的是有沈光文神像,二樓西廂是沈光文紀念館,收有沈氏各種資料,其中有一幅沈光文書寫的詩作,書法腴潤淵雅,有文人風骨,頗堪玩味,詩云︰「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顯是懷鄉之作,鋪敘平淡而萬感交集。二樓東廂則有文物館,除廟內古文物,還收有光文詩社擊缽吟詩的器物。

善化是個小鎮,質樸無華,卻有其文化內涵,處處流露孺慕沈光文之情。沈光文字文開,號斯菴,此地除了有「沈光文紀念碑」,以及「沈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外,還有光文路、光文樓、文開橋、斯菴橋,甚至有光文印刷廠、光文幼稚園,小鎮中似乎瀰漫著沈光文的身影。

沈光文在台灣從北到南,駐足多方,晚年成立「東吟社」,推動詩運,對台灣影響深遠。鹿港著名的文開書院即以他命名,台南延平郡王祠、高雄大岡山超光寺亦有奉祀處。目加溜灣是他晚年安居之所,十多年教學行醫,結社吟詠,寬愛的心感動了此地居民,成為令人懷念的對象。他一生不曾想過自己是台灣人,卻成為許多台灣人追念的祖先,甚至拓展了整個台灣文學與教育,史稱「開台文獻初祖」,而目加溜灣也因沈光文博施教澤,從荒蕪草萊的鄉野,成為首善教化之地,故後人稱名「善化」,地理語詞的命名,留下對沈光文一生的讚嘆。

http://www.udn.com/2006/10/3/NEWS/READING/X5/3542417.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