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左傳》「當國」說

《左傳》的當國,杜預解為「攝君事」,訓詁為「主」,即「掌握國政」。

二、《公羊傳》「當國」說

孔廣森《公羊通義》曰「當,敵也,著其彊禦與國為敵,《左傳》所謂如二君是也。」可約略歸納為「得位不正」、「與國為敵」。

【2.1】二傳「當國」之說異中同者為「非正得權」,如孔穎達疏「子罕當國」為「非常法也」。「非正」不等於「不正」,而保有「非常之法」的精神。「得權」為表現「當國」兩種結果。

三、《史記》「當國」說

<春申君列傳>的朱英「毋望之福」,點出「當國」作用與兩種結果,即當國者權力極大化,但條件為「君相少主」,因此當國為「應繼承權力之人無法立即繼承」的非常之法,此為「當國」的「作用」;另外當國兩個結果,一為周公、伊尹反政,一為「南面稱孤而有楚國」,即「得權」問題,而涉及「為統」與否。「為統」可對照伊尹、諸樊、魯隱公之例,由例子來看司馬遷很清楚兩者間分別。

周公「當國」均強調「成王少」,因此周公能行非常之法「當國」。管、蔡、召公、成王均懷疑周公,是因當國「得權」的「兩種結果」有清楚理解而疑慮。

李老師:
周公當時怎樣面對伊尹的?
魏晉南北朝的「霸史」、「載紀」等體裁是否由這些「當國」引申而出?

逸光:
《左傳》的「當國」為敘事中所帶出說明,《公羊》則是問答所帶出的定義,那麼,孔子的《春秋經》如何書寫這些事件的定義呢?未有「當國」一語。也就是說孔子真有這概念嗎?

浩毅:「敵」為「相抗衡」之意而非「敵對」吧?


宇清:陳立引孔廣森語是否節引?後提《左傳》之例怎樣串聯事件?直接連為「敵對」似乎過於武斷?

世豪:今人解釋似乎遭陳立所影響,而將《公羊義疏》視為查尋前人說法的工具書。若為節引,陳立有時會自下按語,是否按語為批駁孔廣森的說法?又陳立與孔廣森均為疏解何休說法而著書,兩人說法有近似徵引但也有差異的競爭關係存在。

李老師:似乎本文有將《公羊》義串聯《左傳》相通意味,以《公羊》為主?而放到《史記》也變成以公羊為主解「當國」?

宇清:可是以事證驗之,除了春申君之例只是假設外,其餘例子恰巧接近《左傳》的意義吧?《左傳》為君與相二人並立,《公羊》為直接取代,《史記》的例子還是承認君、相互動關係的?

李老師:《史記》應該是自己下判斷吧?不是專守某家之義。

浩毅:「非正」、「不正」之別《穀梁傳》即已清楚點出,本文應該引出討論差異性。另外可否將<春申君列傳>的李園視為管蔡的對照組比較?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又文中為何提出「為統」的問題?似乎行文此處有些突兀?而包括太甲與諸樊年紀都很大了並不幼。

世豪:太史公為何寫周公時,<金滕>會有害怕而遠離之舉?牽涉到他所擁有權力的關係互動嗎?

宇清:關於周公避位與否就是歷代注解最大爭議所在,究竟是不避責任或者遠離是非已經各舉證據從漢代打到現在。

培訓:「攝行政」、「攝行事」、「代當國」等等是否真可以放在同一天平之上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