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等特質,是文化資產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塑鄉土情懷、再現台灣圖象的依據……
民俗藝術,是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與表演藝術。其底蘊豐繁,形式多樣,是俗民文化的結晶。台灣族群多元,潛藏民間的民俗藝術,不僅流露民族意識與情感,也呈現多樣的美感經驗,這是台灣族群的偉大傳統與文化資產。
二十世紀七○年代,台灣社會急遽轉型,人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改變,直接衝擊俗民文化,也影響了民俗藝術的命脈與生機,加上廟宇文化消褪,低級趣味充斥,大眾對民俗既陌生又鄙視,遑論民俗藝術的存活與價值,馴至民俗藝術的原始意義與美學。經過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後,文化主體意識逐漸浮現。一九七九年,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開始反思台灣的人文處境,呼籲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資產,並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大家共識:「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藉以充實精神生活」。為了落實此一理念,於是調查、研究兼顧,保存、傳習並行,為台灣民俗藝術注入活力,也帶來契機。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在〈傳統和個人的才能〉曾說:「傳統並不是一個可以繼承的遺產,假如你想獲得,非下一番苦工不可。最重要的是傳統含有歷史的意識,……這種歷史的意識包含一種認識,即過去不僅僅具有過去性,同時也具有現代性。……這是一個作家所以具有傳統性的理由,同時也是使一個作家敏銳地意識到自己在時代中的地位以及本身所以具有現代性的理由。」(見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艾略特的論述雖是針對文學,但這種文學智慧也適合民俗藝術的解釋,尤其是「歷史的意識」之觀點,特具識照,能引人深思。
我們確信民俗藝術與現代生活既可並存更可融匯,任何人在忙碌的生活裡,只要注入些許優美的民俗藝術,絕對有助於生命的深化、開展,從而提昇生活素質。人不能盲目的生活,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云:「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因為人文的反思,讓大家在富裕之後對充實精神生活與提昇生活素質有了自覺,而重新思索民俗藝術的意義;加上鄉土教材的迫切需求,於是搶救民俗藝術的呼籲,覓尋民俗藝術的路向,一時蔚為風氣。
基本上,民俗藝術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等特質,是文化資產的重要環節,也是重塑鄉土情懷、再現台灣圖象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民俗藝術蘊涵無限元素,經過傳承、轉化,往往能再創無限的契機,展現無窮的活力。例如:「雲門舞集」吸收太極導引、九轉金丹,創造新舞碼〈水月〉,氣機交替的語彙表現得多采多姿;「台北民族舞蹈團」觀摩民間藝陣,掌握身段步法,重編舞碼〈廟會〉,騰傳國際;攝影大師柯錫杰的民俗顯影,民俗藝術永遠給他創作的靈感;至於傳統廟會的許多元素,更是現代藝術的觸媒,往往啟發了豐碩多樣的作品。
二十六年來,我們立足台灣社會,開風氣之先,把握民俗藝術脈搏,或田調或研究或推動……,累積相當豐饒的資源。為了因應時代趨勢,個人有系統的規畫民俗藝術叢書,以作為鄉土教材的參考資料,其範疇概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民間工藝、飲食與休閒文化。每類由概論開端,專論接續,自成系統。「發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是我們堅持的目標也是夢想。希望民俗藝術系列論述,能見證台灣民俗藝術的底蘊,導引大家領略箇中奧妙,甚至也能替鄉土教學提供珍貴的資料。
【2005/11/13 聯合報】
- Nov 17 Thu 2005 12:27
台灣民俗藝術的底蘊 【林明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