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打馬 國民黨不如民進黨 【聯合報/高源流/退休人士(澎縣馬公)】 2006.11.17 03:55 am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身陷市長特別費風暴,讓人不勝唏噓。我們感歎的倒不是綠營民代的指責浪潮,而是慨歎國民黨內出現結黨打馬的現實作風。
我敢預言,如果這股勢力在國民黨內得勢,後年政權爭戰,國民黨仍然會輸給民進黨。拿國務機要費案之後民進黨的表現,和馬英九特別費案之後國民黨人的作風相比,高下立判。
大家記憶猶新,國務機要費爆發之初,民進黨內外盡是一片挺扁之聲,稍有一點危機出現,就有人適時高喊團結。甚至在紅衫軍開到總統府前高唱阿扁下台時,民進黨人更是一致砲口對外。
儘管民進黨人這種表現被批,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強烈感受到,民進黨人那種與領導人生死同命的想法。即便是檢察官起訴了吳淑珍,認定陳水扁是共犯,民進黨內部有了陳水扁應考慮是否下台的呼聲,但這個聲音,也是為了民進黨的永續發展。
回頭來看國民黨。馬英九正準備到高檢署應訊的前夕,就有立委和前主席連戰歡宴。這個餐宴不但沒有邀請馬英九,而且據傳,餐宴中還談到拱連王搭檔競選,也有人提起黨應該要實施集體領導,似乎已看衰馬英九。
不過,就算是馬英九未來退出了政壇,也不代表連王配就能成局,甚至勝選。選戰,尤其是總統大選,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算術題。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59.shtml
同志打馬 藍軍輕敵又不團結 【聯合報/崔來萍/教(高縣大社)】 2006.11.17 03:55 am
看看民進黨裡還有林濁水、李文忠這樣不計前途利害辭去立委的男子漢,泛藍軍呢?
宋楚瑜說馬英九還有其他的問題,應該不能競逐二○○八的總統大位了。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馬英九沒機會,就輪到宋了嗎?
另外,有關勸進連戰競選、鼓動王金平組閣的傳聞,亦未曾間斷過。真的讓我們這些較年輕的泛藍群眾憂心又憤怒。一次次的失敗都因為輕敵,都因為驕傲及不團結,難道泛藍軍已經忘記了?
聽到一些朋友說,如果國民黨還是不團結,他們就要退黨,連市長選舉也沒心情去投票了。曾經是國民黨員的我,聽到這樣的言論,非常能理解,我想其他黨員的心情,應該也相去不遠吧!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61.shtml
馬英九學到什麼教訓? 【聯合報/陸以正/退休外交官(台北市)】 2006.11.17 03:55 am
市長特別費報銷風波,這件事本質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民進黨趁勢追擊,媒體為表示對藍綠一視同仁,也會窮追不捨,今後一個多月裏,仍會被炒作不休。
這場風暴將延續多久,無人可以預測。平心而論,馬英九和他的團隊在政治判斷、危機處理、與把握民意趨向各個層面,不可諱言地犯了許多錯誤。
首先,馬英九必須在「法律人」與「政治人物」兩個基本不相容的角色裏,選擇其一。他不能再做「不沾鍋」了。交卸市長職務後衝突雖將略微緩和,仍不會完全消失。關鍵時刻,更需要勇敢面對。
民進黨開始攻擊特別費時,馬不瞭解問題的嚴重性,仍依原定行程去巴黎訪問,雖然坐失良機,於情尚有可原。到余文的荒唐行徑曝光後,他或因早上已經答覆過記者詢問,傍晚只派市府秘書長李述德主持公開記者會,並參加各電視台政論節目說明,則是很大的失策。李和他一樣,是個誠實守法的公務員,但缺乏說服力,不但沒有加分,反而把事態越搞越大了。
馬英九更需要醒悟:別人可以那樣做而不受批評,他卻是最大在野黨的領袖,兩年後將問鼎總統寶座,接受檢查的標準,自然應遠高於別人。為了迎戰民進黨不斷的詰問,馬主席必須及早處理他們夫婦存款增加的速度,兩女在美讀書的費用,和父親逝世後喪葬補助費等等問題,公布所有帳目細節,坦然面對國人。
除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急待處理外,馬英九還有許多做事作風與方法,需要修正。隨便舉幾個例:他團隊中人的「同質性」太高,以致難作純粹公正客觀的判斷。他過分倚賴中央黨部與立院黨團的幹部,以致推動改革時,常受官僚惰性所阻。他日程排得太滿,反而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思考當前或未來的重大問題。
最重要的,自然是下月九日北高兩市投票,兩地都勝選,才有希望逐漸平息。如果只贏了台北卻輸掉高雄,黨內檢討之聲不會消滅。萬一兩地俱輸,批評聲浪勢將高漲到難以忍受的地步,馬英九不可不防。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51.shtml
何以天下國家為 【聯合報/王達民/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2006.11.17 03:55 am
這幾年來,台北市府馬團隊施政為人詬病與爭議處不勝枚舉,仁智互見不擬贅述,退一萬步為馬緩頰,以其問題出自「局」或「處」,或許市長鞭長莫及也!可是特別費發票的紕漏爆發,且出自市長眼皮底下的「內室」———市長室,令人扼腕!馬團隊的績效與馬市長的查察,也不過如此,何足觀也!
清代劉蓉有一篇流傳千古的好文章「習慣說」,重點在於劉蓉之父的警語:「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台灣大多數民眾希望所寄的馬英九,應痛定思痛,三復斯言!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54.shtml
法治 淪為政爭口號 【聯合報/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2006.11.17 03:55 am
「民主與法治為一體之兩面缺一不可」,這句話不少人皆能琅琅上口;但一旦談到台灣政情,多數人卻往往患了偏頭痛,只選擇性的記得其中之一的可貴性。
過去威權政府(包括李登輝時期)為了穩固權位,經常採用兩手策略對付人民:一是以所謂的五權憲法體制,讓民意的監督幾乎形同虛設;另一則以「立法從嚴,執法從寬」,炮製出一個「全民皆罪」的社會,讓反對者隨時都處於被「依法查辦」的焦慮中。
這些威權的遺緒,到了民意高漲的今天,許多不協調的場景便成了台灣民主的最大反諷。陳總統的兩顆子彈疑案與國務機要費弊案發生後,國人總算體會到,在當前的憲政體制下,我們並沒有一個合理的管道可以對元首弊案進行有效的釐清。
立法院儘管享有民意的付託,但一旦企圖調查槍擊疑案,行政體系卻以「法治」為依據,理直氣壯運用「抵抗權」全面杯葛;而總統以虛假發票報帳,立法院不僅無能調查,就連強迫總統去職也面臨了舉世超高的門檻。享受此一體制庇蔭的總統,口口聲聲談台灣民主,但法治呢?
憲政民主體制既然無法懲處總統貪瀆,紅衫軍上街便成了必然的結果。但儘管運動曾經聚集百萬人的氣勢,身兼第一大在野黨領袖的台北市長,卻以法治秩序為由,強將這股氣勢壓制了下來。沒有制衡機制的民主,法治不過是統治者箝制民意的工具;既為在野黨領袖,卻不願辭卸市長與民眾共同抗爭,顯然也是以「法治」做為維繫權位的藉口。
在「立法從嚴,執法從寬」的羈縻段下,台灣幾乎早已是個「全民皆罪」的社會。光看那滿街違建與競相逃稅的風氣,我們便不難想像,要在台灣從事反對運動需要多大的勇氣。早期的民進黨便曾感慨,台灣是個「共犯結構」。行之有年,早被視為首長變相加薪的特別費,恁誰也沒想到那句「必須用於公務」的空話,竟然有一天會成為擊垮在野領袖清譽的緊箍咒。在這樣一個便宜行事的社會中還要高談法治,除了怪自己天真,在野領袖恐怕也只能靜待司法正義了。
在野黨既然處處高談法治,最令台灣人民失望的,便是國務機要費弊案發生以來,我們迄今卻未見到在野黨針對這些弊象,提出一些具體修法的主張。
爭議發生已超過半年,在野黨若果真有心改革,至少也應提出整頓國務機要費,或執行祕密外交程序的修法建議,至少對於官員漏報財產的行為,也應提出一套具體的懲處方案。但目前看到的,卻只是情緒性的不斷發動罷免總統,或刪減總統府預算,對於問題的根源似乎完全沒有解決的對策。
身為選民,我們忍不住要懷疑,在野黨是否期待,一旦自己執政後也準備盡情發揮這些保護威權者的設計?果真如此,台灣的民主將無異於流沙上的巨廈,隨時都有傾頹的可能。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55.shtml
拜託 別再搞鬥爭了 【聯合報/郭文楷/綠六組成員(台北市)】 2006.11.17 03:55 am
藍、綠的爭鬥到底何時才會停?人民的福祉究竟擺那邊呢?從國務機要費吵到現在馬英九的特別費,一直吵下去究竟何時才會停呢!
綠營人民所受的鳥氣,也因為馬英九的特別費爆出一連串弊案而有所抒發;而藍營立委呢,也不甘示弱,昨天要求主計處提供二○○四年後所有十二職等以上的首長及副首長特別費核銷單據明細,都要提至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審查。這種只查綠營的,卻不查過去藍營的,只查二○○四年後的,卻不去查二千年前的。這種居心叵測的作法,有將人民福祉放在第一位嗎?
民進黨雖然外皮稍稍腐化了,但剝去外皮,裡子還是好的,還懂得反省,而國民黨呢?外皮腐化了,就連裡面也已爛透了,把立法職權拿來搞鬥爭,請想想人民當初為何要投給你,要你們來立法院做什麼吧,並不是要你們來這鬥爭的,而是要你們來替人民爭取福祉的。藍營的委員,好好審預算、法案吧!想想人民的感受吧!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39.shtml
涉及不法就該辦【聯合報/秦玲/會計主任(台北市)】 2006.11.17 03:55 am
首長具領之特別費不論是領現、領支票或是劃入帳戶均為法所容許;以存帳方式的首長需用錢時,不可能臨時去銀行從特別費入帳戶頭提現,一定是從身上掏現金出來,付出去的錢甚至於可能已超過具領的特別費,像市長工作那麼繁忙,不可能去細算花費,相信其他首長也是如此。
其實一般首長特別費的支用,在大機關都是由幕僚人員指示那些單據用特別費核銷,或會計人員依用途判斷屬特別費性質直接在憑證上蓋特別費用途科目,首長根本不知道特別費開支了什麼錢,也沒有首長會要求會計人員讓他看看特別費的明細,馬小九及隨扈等零星開支特別費應該就是一個例子。
有關承辦人員為貪方便,將特別費零星小額開支以其他大額發票代替核銷,除非是首長授意並知情,一般大機關都採分層負責方式,款項請購及憑證核銷不會由首長親自核章,首長根本不可能會知道,會計人員也不一定能夠發現,尤其是平常操守好的同仁,會計人員不會去質疑。不幸發生這樣的事情,該負責的除了承辦人員,其主管及替首長代行核章的人員都該檢討負責,如有涉及不法就該法辦。
眼看著因為承辦人員的作業疏失及依循一致的作業規定,就要折損一位優秀廉潔的領導人才,不禁要問國家的希望在那裡?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41.shtml
天下烏鴉一般黑 【聯合報/艾莉/自由業(台北市)】 2006.11.17 03:55 am
最近爆發接二連三的弊案,身陷風暴的政治人物給的理由都是:「我不知道,規定不明。」而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擔任公職多年,擁有專業法理背景,卻用這種最不負責任的說辭,想來說服我們這些奉公守法的老百姓。
幾年前我因搬家換工作沒收到扣繳憑單,被罰款了好幾千塊,我可以說因為「我不知道」有這筆收入拒繳罰款嗎?當駕駛人因時速標示不清,超速被取締時,可以說因道路「規定不明」不繳罰款嗎?父母發現小孩說謊,小孩辯解說:「我不知道會被發現才說謊的。」父母就會因此原諒他嗎?
當我們發現原來辛苦的納稅錢,被高官拿去買名品、請吃飯、還有當自家開銷時,讓我們不禁搖頭感嘆,不管藍綠,都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只想著怎麼為自己解套辯護,卻不管人民荷包不斷縮水,真的是「不知道」民間疾苦,「不明」老百姓的期待。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43.shtml
聯合筆記》康熙也沒想到 【聯合報/孫家琦】 2006.11.17 03:55 am
國務機要費案剛偵查終結,其中政商關係錯綜複雜,像落花生一樣,一拉就是一大串,教人嘆為觀止。就在此時,另一個「地底下的秘密」又被挖出來攤在陽光下,這次的主角是「國民黨的良心」馬英九。
馬市長的首長特別費被發現以不實單據核銷,儘管承辦人立即出面擔下所有過失,素有嫌隙的藍橘陣營也同聲為馬開脫,但是這一次,卻沒人能否認馬團隊的螺絲出現了致命的鬆脫。有人分析,國務費和特別費讓扁馬接連栽跟頭,可見是一種「讓首長們不自覺淪陷的犯罪陷阱」,不如予以廢除;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澄清吏治、節省公帑,首長也不用再「懷璧其罪」。
但廢除國務費和特別費,從此就海晏河清了嗎?我們不妨看看歷史。
清代官吏設置沿襲明制,有巡撫、總督等外官,以及為數不少、大大小小的京官。京官的俸銀並不豐厚,相臣年俸也不過一百多兩銀子,哪夠送往迎來、紅白帖子等開銷?眾多外官便忙不迭地夏送冰敬、冬送炭敬,上下交相賊,苦了黎民百姓。
康熙提出獎廉懲貪的辦法,並嚴格執行,但婚喪喜慶送禮、藉餽贈保官位的流俗未去,再好的辦法,效果也有限。康熙曾說「為政以得人(良吏)為要」,卻忘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薪俸入不敷出,又不准收下面的心意,叫這些官喝西北風嗎?再崇高的名器也難抵誘惑,也難怪「清官」少之又少。
康熙怎就沒想到設個國務機要費或首長特別費呢?宴客、送禮這些人情世故都從裡面支出,只要寫個條子核銷,也許貪官就少貪一點。我們目前的首長特別費每月不過數萬,但據說送幾個紅白包就耗得差不多了。完全廢除,或能節省公帑,但澄清吏治是絕不能期待的。制度應當與時俱進,怪罪制度卻寄望官僚對金權的自制力,則是另一種不切實際。
康熙盛世,只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令人想望。在民主時代,我們還是想想如何健全制度吧!
http://www.udn.com/2006/11/17/NEWS/OPINION/X1/3607936.shtml
- Nov 17 Fri 2006 21:11
2006年11月17日聯合報馬英九特支費民意論壇整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