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澎湖二崁廿一棟古厝,成功轉型為觀光的文化聚落,保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古厝都是當地的玄武岩和硓石建造而成。本報資料照片

小兵可以立大功,缺人又缺錢的地方文物館,要如何開創自己的「藍海策略」?

散布在全台各地的文物館,可說是五花八門。既然「台灣什麼都有」,資源有限的地方文物館想要殺出困境、創造生機,就必須深諳定位清楚、彰顯特色、借力使力之道。

一根筷子折得斷,一把筷子力量大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資源並不豐裕的中小型博物館,也越來越了解串連整合資源的重要。

「台北縣博物館家族」很早就形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高雄市打狗英國領事館等十餘所公私立場館,也早已締結「高雄城市文化館聯盟」,建立分享資源、人力支援、共同文宣及電腦網站等互助機制,還有好幾個縣市也都有地方文物館家族計畫,朝向「集體行銷」發展。

資源共享,也成為文化政策取向。文建會研擬地方文物館資源協助的機制,例如有典藏的展示館可以到其他地方文物館展覽,具有表演性質的館舍則到其他館所去表演,彼此形成夥伴關係,截長補短、互通有無,以利地方文物館的功能更能發揮。

在地社區參與活化,則是地方文物館保持生氣的關鍵。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認為,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十餘年,已經從英雄帶領、明星式的社造到了該轉型的時候,也就是該回歸以「人」為本的思考。

十餘年前一群澎湖二崁人不願見到故鄉廢村,主動向文建會爭取補助,修繕保存廿一棟古厝,澎湖二崁村的聚落保存成果既現,原本出外工作的青壯輩也陸續返鄉投入社造。他們以一人捐獻一千元的方式,集資讓老阿嬤開柑仔店以復興商機,倡導「一家一館」計畫,讓家家戶戶都找出自己的特色。地方產業也帶動民宿,讓遠在離島的二崁,成功轉型為觀光的文化聚落。

地方文物館的旅遊行銷規畫,台南、彰化、桃園等諸多縣市都曾積極推動,出版書籍或導覽手冊,結合旅遊業者納入套裝行程;文建會也規畫「文化行春」、「地方文化館深度之旅」等,銀行則提出「文化旅遊卡」企畫,與文建會共同宣傳地方文物館。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52.shtml



偶戲館 八月相約 看聽玩吃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雲林縣報導】 2007.02.13 03:08 am



你看過殺朱拔毛時代穿軍裝的布袋戲偶嗎?今年八月要成立的雲林布袋戲文物館,將收藏這種具時代意義的布袋戲偶,館中還典藏台灣最古老的清朝布袋戲偶。
記者蔡維斌/攝影

「如果變成忠義俠氣的史艷文,走上舞台,心中有啥滋味?」雲林縣將有一座布袋戲館,裡面有各種角色的布偶,到這裡走一趟,可一窺布袋戲歷史全貌,還可和史艷文、藏鏡人、素還真等戲中人精神對話!

興建於昭和年間,坐落虎尾鎮鬧區中心的郡役所(警察局),是雲林保留最完整的官衙建築;如今闢為布袋戲文物館,將收藏許多布袋戲掌故。

布袋戲從傳統野台戲的劍俠時期、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不同的木偶雕工和戲劇內容,反映不同時代背景,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偶頭、道具,走一趟偶戲館,可望瀏覽台灣偶戲史的全貌。

雲林縣文化局長劉銓芝說,布袋戲是雲林縣文化象徵,縣府將日前過世的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海岱一月二日生日,訂為雲林布袋戲日,黃大師珍貴的文物,將作為鎮館之寶,永久典藏。

「古蹟需要注入生命,才能永續重生。」劉銓芝說,許多文物館缺乏與人的互動,變成蚊子館;將來偶戲館採「演多於展」,劇場全年開放,讓布袋戲團長期進駐公演,延續文物館營運生命。

布袋戲文物館預定今年八月開館,雕刻館裡,專業雕刻師教民眾用刻刀雕出喜愛的偶頭;變裝館裡,民眾可扮成史艷文,感受忠孝節義的儒俠之氣;還有讓人實地演出的親子偶戲館,及一家人躺在日式榻榻米房內一起聽故事的故事館。

此外,館內將有地方特色商街,雲林小吃、古坑咖啡及布偶專賣店,都以布袋戲人物命名,如「劉三咖啡館」、「雲州大儒俠客棧」、「二齒小吃」等,宛如走進時光隧道的古劇場。

劉銓芝說,未來這座布袋戲館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熱鬧的文化劇館,而不是一堆玻璃櫥櫃堆砌的文物館。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53.shtml



稻草館 創意扎根 無限商機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南投縣報導】 2007.02.13 03:08 am



南投縣草屯鎮稻草工藝館「鎮館之寶」,是雙大草鞋,由十餘人齊力編織兩天才完成。
記者紀文禮/攝影

舊名草鞋墩的南投縣草屯鎮稻草工藝館設立兩年來,不僅將傳統稻草工藝,從單純的草鞋編織提升到精緻高級工藝品,還為在地特色的稻草工藝文化創意產業扎根,創造不少商機。

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理事長陳接枝說,稻草工藝館的「鎮館之寶」是高約二點二公尺、寬一公尺的超級大草鞋,由十多名草編老師、學員,花兩天時間編織而成;這個鎮館之寶,不只超大,還融入傳統與創新的稻草編織工藝技術,是工藝館鎮館「福物」。

稻草工藝館專案經理蕭靜芬指出,稻草工藝館培養出一批素人稻草工藝家,將新研發的稻草健康拖鞋等數十種工藝品「商品化」,透過網路行銷,希望自給自足。

「要永續經營,除自給自足外,更需要建立典藏與研發制度與實質架構。」陳接枝說,稻草工藝館曾赴日本、加拿大交流展出,研發方面已打下基礎,相信只要做出成績,就能獲得源源不絕的支持,打造讓草屯人後代子孫引以為傲的工藝館。

稻草工藝館所在的富寮社區理事長陳國大說,已在推動「聚落保存」總體營造,盼與工藝館合作,讓稻草工藝走進社區。

「稻草工藝館要保持創意活力,才是永續經營的基礎」,南投古文書學會理事長梁志忠表示,除走進社區外,稻草工藝研習創作還要帶進學校,在教育傳承上扎根,讓地方文物館保持永不停歇的動力。

稻草工藝館位於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五百七十一之六號,中二高下草屯交流道往埔里方向,沿台十四線約三公里。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61.shtml




螺絲館 螺絲窟榮景 活見證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縣報導】 2007.02.13 03:08 am


台灣有「螺絲王國」稱譽,岡山鎮公所籌建螺絲博物館,傳承這頁光榮史。
圖片/朝友公司提供

螺絲博物館,你聽過嗎?高雄縣岡山地區有五百多家螺絲工廠,產值占全台七成,有「螺絲窟」之稱;明年六月,將有一座全台唯一的螺絲博物館開館,見證半世紀來,台灣螺絲產業從聚落型的傳統工業進軍國際市場的發展軌跡。

岡山有「三寶」,羊肉、豆瓣醬外,另一個就是令岡山人驕傲的螺絲產業。

民國卅八年,岡山鎮民李春雨開了家「春雨工廠」,產製鐵板沖壓螺帽。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內外百廢待舉,市場需求殷切,岡山地區螺絲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設立,機器日夜趕工的榮景,為台灣傳統產業寫下一頁輝煌史。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台灣螺絲、螺帽的產值占全世界三成,至今仍享有「螺絲王國」稱譽;全國一千六百多家螺絲工廠,光岡山地區就有五百多家,是名副其實的「螺絲窟」。

岡山鎮長吳森發兩年前提出興建「台灣螺絲博物館」構想,立刻獲得螺絲產業、教育界及藝文團體支持,主體結構已見雛形,鎮公所積極勸募館藏文物。正頡廠捐出逾卅年的攻牙機及螺絲車床,春日廠捐一部有廿年歷史的螺帽輾牙機,朝友廠則「割愛」可處理特殊用途螺絲的夾尾機。

有「螺絲始祖」稱譽的春雨公司董事長李春堂及台南三星公司創辦人李淵河等耆老,樂於傳承所學,他們表示「台灣的螺絲產業,絕不能在歷史中留白」。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64.shtml



香藝館 品香辨香 全台唯一
【聯合報/記者朱惠如/嘉義縣報導】 2007.02.13 03:08 am


嘉義縣香藝文化館開館後有製香師傅現場示範製香過程,參觀民眾一目了然。
記者朱惠如/攝影

「香是怎麼做的?是用木粉還是沙?」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忠常遇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感嘆國人燒了幾世紀的香,卻對香充滿問號。

由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籌設的香藝文化館,將在今年農曆春節大年初一開館,這座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香藝館,以「香」為主題,提供相關文化、典故及製香過程,可能是全台唯一。

香煙裊裊,總予人心神安定的作用,許多人禮佛或祭拜祖先,總會點一炷香,口中念念有詞,藉以傳達心中的祈求、追思與敬意。陳文忠說,新港是宗教觀光勝地,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往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是一條朝聖之路。

三年前,嘉義縣香業發展協會接受文建會輔導,成立香藝文化館,展示香與生活、宗教的歷史典故及背後代表意涵。發展協會另外承租文化館旁土地,闢為香藝文化園區,種植製香的香料、香草等植物。陳文忠說,生長於印度、東南亞一帶的沈香木產量稀少,已被華盛頓公約列管,不得任意進出口,價格比黃金還貴,文化館內展示沈香木等雕刻藝術品。

近年,香業發展協會積極將香運用在生活與休閒用品,研發出以製香原料製造的三牲禮,祭拜完隨即燃燒,達到祭祀意義,也符環保。陳文忠認為,只要香藝館展示內容豐富、有特色,大家樂於進入香的世界,香藝產業文化遠景可期。

香藝文化館位於嘉義縣新港鄉菜公村嘉北路廿三之六號,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往新港方向約七公里處。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64.shtml



他山之石》參與型博物館 活化館也帶來活力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 2007.02.13 03:08 am

說來不可思議,日本三千多個鄉鎮,擁有五千多座博物館,平均每鄉有一點六座博物館或美術館。不過,日本打造出成功的社區型博物館,也不乏失敗案例,成敗都可為鑑。

好大喜功,在日本也不可避免。二○○一年才成立的岐阜縣飛驒世界生活文化中心,單單建館就耗資一百七十億日圓,每年營運費用高達七億日圓,但收入卻僅三千萬日圓,鉅額赤字,就算找來明星渡邊文雄出任館長也難濟於事。

參與型博物館已經成為日本博物館界相當重視的方向。博物館員不再閉門造車,也廣納社區資源,並透過參與和互動活化博物館,並且活絡當地的活力。

歷時十年籌畫的琵琶湖博物館,就是由滋賀縣中小學老師發起成立之議,至今琵琶湖博物館都還和當地學校保持密切的教學互動。

大阪住居博物館是唯一由建設單位成立的博物館,最令同行豔羨的是由老人組成的百餘位義工,幾乎把博物館視如己出,這群老人不只當義工,甚至主導活動設計。

http://www.udn.com/2007/2/13/NEWS/NATIONAL/NATS1/3727055.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