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電的故事在廿世紀似乎就已寫下結局。故事的開場是兩枚原子彈炸出兩朵巨大的蕈狀雲,向世人宣告原子結構中蘊藏豐富能源,一個新工業因此誕生,承諾要給我們「便宜到不行」的電力,但核能發電成本顯然要比原先的估計高昂許多,而一九八○年代接二連三的核電災禍更使這個美夢宣告破碎。

時移勢轉,核能故事如今又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機。從去年以來,原油價格屢創新高,看情形會居高不下,煤的價格低廉且蘊藏豐富,卻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大來源,而二氧化碳正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元凶。過去環保人士與核能發電不共戴天,如今則是提起氣候改變就咬牙切齒。但環保人士不能叫人類不用能源。

能源需求 20年後增五成

據估計,廿年後全球的能源需求將增加約五○%,開發中國家的能源需求更將成長約九○%,但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而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在目前而言仍是緩不濟急,於是核能發電重新成為一個選擇,最近從印度到德國都有領袖宣稱,他們的國家需要核能電力。

核能值不值得人類給它再一次機會?這廿年來核能雖然式微,但有關核能的研究並未停擺,且有長足穩定的進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杜奇表示,當前興建的核能電廠如果妥善運轉,出意外的機率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以「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為例(日本已有三座在運轉,台灣正在興建兩座),即使冷媒流失也可以運作。中國大陸與南非正在興建的「球床模塊式反應器」使用鈾球,其散熱功能好到可在出意外時自動停機。

核能還是有兩大致命問題,一是所謂的「核燃料循環」。鈾燃料變成輻射廢物後,必須設法再利用或廢棄處理,但這兩個選擇都有問題,鈾廢料經過再提煉會變成用來製造核彈的純鈽,而廢棄處理在政治和技術上都困難重重。

核廢處理 依舊困難重重

據估計,全球的核廢料所能產生的鈽已足以製造廿萬枚核子彈,且數量仍持續累增,核武物資落入恐怖組織掌握的風險正日益升高,後果不堪設想。科學家正致力於發明一種新技術,可把鈾廢料變成無法製造核彈的燃料,但這種技術還沒有成熟。

另一個問題是核能發電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理論上,當前的高油價為核能發電製造一個進入市場的契機,但正如杜奇所指出,「在電廠建好之前,沒有人知道其成本為何」。何況就算環保人士及大眾給核能一個機會,也要看業界能否好好把握,如果再出幾次意外,核能的第二春會比第一次更快結束。



2006.02.13  中國時報 浩劫陰影不敵現實 歐洲重啟核能計畫 陳文和

前蘇聯的轍諾堡核能發電廠一九八六年爆發禍延千里的大規模核災以來,歐洲各國普遍對發展核電望而卻步,而如今時移勢轉,向來深具環保意識的芬蘭甚至一馬當先,贏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帶頭建造近廿年來歐洲地區第一座新核能發電廠。

一座普獲民眾首肯背書的核能發電廠?而且是建在熱愛地球、重視環保的北歐國家?這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歐洲國家的選民過去普遍對核能發電的安全性心存憂懼,然而,他們當前顯然更在意新近冒出頭的一些令人焦慮不安的現象。全球暖化等氣候變化問題促使人們重新評量不致排放溫室氣體、破壞臭氧層的核能,而石油與天然氣價格不斷攀升,也對歐洲人觀念變革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應。

在俄羅斯祭出斷絕供應的強硬手段,迫使仰賴其能源供給的烏克蘭同意接受更高的石油與天然氣價格後,歐洲國家尋求能源自主的意願更形堅決,原本一籌莫展的核能發電業終獲重整旗鼓的契機。

歐洲核能政策幡然改圖,已成為國際媒體聚焦討論的熱點議題。面對環保與工業發展的需求,愈來愈多國家重新肯定核能發電不失為兩得其便的方式。再生能源雖更符合永續發展的理想,但現階段畢竟仍不具規模,且成本極高,無法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

義大利十八年前曾經由公民投票而決定全面摒棄核能發電計畫,但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如今已公開倡議通盤翻轉核能政策。

而德國原已決定在二○二○年之前分階段讓現有的核電廠除役,全面退出能源供應市場,但如今保守派主導的新聯合政府則審慎地論辯應否落實前政府這項承諾。

英國首相布萊爾也宣布將就是否擴充核能發電規模做出「重大抉擇」。

至於瑞典,雖然政府當局仍堅持要終結核能發電,但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瑞典民眾支持核電。

波蘭則將掀開歷史新頁,於今年推動兩座核子反應器的設計工作,準備躋身核能國家之列。芬蘭建造中的核能發電廠將可滿足全國一○%的用電需求,負責推動此案的朗曼指出,當下的情勢已不容許再迴避問題。

縱使上個世紀末幾已走上窮途末路的核能,在新世紀初因緣際會獲得起死回生的契機,但當年導致核能日暮途窮的因素依然如影隨形,反核民眾對於氣候變化的關切程度是否會凌駕他們對核能安全的疑懼,這不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簡單選擇。

新設計的核能反應器尤其是輕水式反應器,發生事故的機率較舊式反應器降低十倍。但這終究不是零事故率的擔保,自然仍無法全面消彌反核人士的安全憂慮,況且核電廠可能遭受恐怖攻擊的風險甚至較過去提高。



2006.02.13  中國時報 「五年內 美將向中買核電廠」 王嘉源

就在歐美一些專家還在瞻前顧後議論不休之際,中國大陸卻已邁開大步,積極擴建新型核電廠,一名美國商人甚至預言,不出五年,美國可能就要從中國大陸進口核電廠了。

亟需能源 北京傾力推展

發展核能的最大障礙仍在於核電廠運轉安全問題,據專家指出,新型的「進步型沸水式核子反應器」,它即使缺少冷卻劑,也不會溫度過熱,以致運轉出問題。日本現有三座這種核反應器在運轉,台灣則正在建造兩座。另外則是中國與南非正在試建的「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反應器(Pebble Bed Modular Reactor,PBM)。

北京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華能集團公司設於北京西北郊的研究機構,裡頭就有一座球床模塊式實驗反應器,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一名美國企業家最近造訪了北京清華大學這個研究設施,他對反應器的運作印象深刻,希望返國向德州農工大學推銷這種構想,而他甚至認為,美國人不出五年就會向中國大陸購買核電廠。

其實球床模塊式反應器的科技最早是由德國在卅多年前所研發,美國核能業也曾發展過,但由於一九八○年代反核意識高張,這些國家被迫放棄核能研究,而北京當局則你棄我取,接手推動。

中國打算五年內在山東省建造一座小型球床模塊式商用核電廠,生產一百九十五兆瓦電力。該電廠造價三億美元,由中國華能集團旗下子公司「華能國際電力公司」負擔約一半。

近年來北京傾力推展核能計畫,動作之大堪稱是一九七○年代美國發展核能以來所僅見。中國打算在二○二○年之前,將其核電產量提升至少四倍,從目前的八千七百兆瓦增至三萬六千兆瓦。這將需要一年興建多達三座核反應器,迄今北京為此提撥了五百億美元經費。

中國大陸現有九座核反應器在運轉,很快就會再添兩座。而至少有十六個省市計畫興建核電廠,目標是在十五年內讓中國大陸核電占總能源至少四%。

新反應器 運轉快又安全

發展球床模塊式反應器的另一好處就是易於興建小型核電廠,並快速完工運轉,這有助於中國大陸把核電廠擴及內陸各地。此外,法國阿海琺公司、俄羅斯核電建設出口公司及美國西屋公司(最近被日本東芝公司收購)已分別提出設計案,中國打算擇一方案,斥資八十億美元在浙江省建造核反應器。

與得標的外國公司密切工作,中國打算學習如何設計及操作新型反應器,做為日後自建核電廠的基礎,以便未來不必再靠外國人建造及操作中國的核電廠,最終,北京希望對外輸出自己建造及操作核電廠的技術,甚至提供核電廠設計案。

不過有些專家指出,北京的核能計畫可能會因為政治角力而觸礁。中國大型國營電力公司多半由省級和地方政府控制,這些下級政府有許多財政很拮据,寧可發展更低廉的能源。有些中國大陸省級官員並與傳統能源公司過從甚密。

興建進度及合約延誤也可能阻撓中國的雄心壯志,在急需電力下,迫使當局使用更老舊的核反應器技術,以便核電廠快速完工運轉。這些舊型反應器較缺乏自動安全裝置,更易有人為疏失。另外,中國核反應器使用太多種不同技術,也有礙於經濟規模的建立,致使核電廠造價無法降低,運作無法更安全。

中國大陸現有一座核廢料貯存設施,最多可貯存約一千一百噸。目前也在興建一座核廢料再加工試點廠。而預計到二○一○年,估計包括正在興建中的核電廠所產生的核廢料總計將達三千八百噸,但北京對於如何處理這些核廢料並無通盤計畫。

最後,即便中國的核能策略大獲成功,也無法解決其能源問題。因為中國大陸的能源需求遠超過供給,而多半中國企業是以能源消耗無效率出了名的。中國大陸的電力需求已逾三年以兩位數成長,而像煤這種發電原料正快速短少。靠發展再生能源絕對滿足不了中國的需求。這一切讓中國對擴充核能發電更有急迫感。



台灣的後石油時代能源政策在哪裏2006.02.15  中國時報社論

在二○二○年左右時,這個世界可能會是這樣的:美國的多燃料載具已愈來愈普遍,而乙醇的使用量已占汽油的十%以上,代用燃料的技術進步,新產品能替代從中東進口石油量的七五%,達到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瑞典已經完全不使用石油燃料;韓國已經做到了燃料電池的商業化,並奠定了氫能經濟的發展基礎;就連在中國大陸,再生能源的利用量都已經提高到全國一次能源總消費量的十%。

這些,都是這些國家因應石油能源耗竭這個無法逃避的現實,所提出來的國家能源政策,這些計畫或許目前還只是個願景,將來能夠做到多少,仍有變數,不過,至少他們的政府都有明確的「數字管理」和「時間表」,照表操課,或許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些國家和人民會有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人民知道整個國家在若干年後,石油的使用量要減到何種程度、其他能源的使用占比將如何增加,國家政策落實為人民的日常生活,人民按部就班,知道自己該怎麼樣調整生活方式,器具、交通工具等該怎麼樣改變,就會是很具體的過程;事實上,能源的改變幾乎就是整個國家、社會運作認知、邏輯與動力的改變,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在一夕間發生。

能源的使用是生活長時間所養成的習慣,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各種生活工具、器械、交通工具等改變設計,才能夠做得到。至目前為止,我們日常生活、公共設施、國防軍備…幾乎全是配合著石油世紀所做的規畫和設計,然而,各種調查研究分析都很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計算,地球剩下的石油最多在五十年內將被耗盡,就算不考慮汙染問題,發展石油以外的能源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那麼,台灣提出的政策與實施步驟是什麼呢?當全球油價又見飆升時,政府和中油除了斤斤計較這次到底要調高一元還是五角、中油的盈餘目標該不該調整之外,政府還有沒有更長遠的想法和和作為呢?油價的問題絕不只是中油盈餘目標達成率的問題,也不是汽油每公升要調多少才符合購油成本的問題,甚至,這也超越了油價調漲會不會引發物價波動、通貨膨脹的問題,因為能源的問題基本上就是國家經濟發展與安全的問題,沒有了能源,不必奢談經濟發展、民生福祉。

當政府在談「永續台灣」時,必須理解到,能源正是永續的基礎,在石油使用量已進入倒數計時的階段,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很清楚、明確地提出具體、完整、詳細的「石油減量時間表」以及「替代能源方案」,替代性能源的種類、產生方式及使用占比,都要有個非常確實的數字,不能模糊帶過,說什麼「希望如何」、「打算如何」…,不,關於能源這件事,政府必須要非常嚴肅也非常具體地說:「在xx年,台灣要做到替代能源的使用率達xxx」,一直以來,政府的能源政策欠缺的就是具體的數字承諾,就算沒法像瑞典這樣「豪氣干雲」,也該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能源發展節奏和時間表。

話說回來,瑞典政府能發出如此「偉大」的心願,也是因為早有準備。瑞典政府為了提早因應高油價時代的到來,實施多項減稅和補助計畫,獎勵民間開發「綠色能源」,在政府利多政策的激勵下,省油的環保車去年銷量增加為兩倍;重度依賴進口能源的韓國,提出四個階段的發展計畫,在二○四○年前以氫能替代現有的石化能源;中國大陸也公布了一項能源計畫,這項計畫屬於二○○六年五年經濟發展計畫的一部分;日本已是全球太陽能生產高居第一的國家,占全球產能四十八.五%,日本希望在二○一○年,時提高新能源供給至三%。

台灣目前有超過九成以上能源來自進口原油,調整能源使用結構的壓力愈來愈大,當這個世界大部分已開發家都已經很清楚具體地為他們的國家描繪出「後石油世紀」的能源地圖時,我們也很想知道,那個時候的台灣將要靠什麼動力繼續走下去呢,政府可有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