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8  中國時報 南方朔觀點 傾聽文明交會的輕聲細語

丹麥作家寫的穆罕默德傳記,惹出軒然大波。那個作家其實是個好人,插畫家也不是故意的壞人,他們只是習以為常,自然而然把穆聖畫成那樣。這是無心之失,只是他們不知道無心之失才是最大的失。因為由此已顯示出他們的某些偏見早已深植腦海中,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

因此,看著這一幕擦槍走火的血腥鬧劇,實在令人難以心安。伊斯蘭世界近年飽受凌辱,他們的過度反應,可理解但也可恨可憫。但在繫鈴解鈴之間,非伊斯蘭世界反而應有更大的自省空間。這時候,我就想到了近代以色列最偉大的詩人阿密柴(Yehuda Amichai)在這種問題上非凡的思考和警告。阿密柴乃是近代唯一被邀請到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誦詩的詩人。

阿密柴是一九二六年即為了逃避納粹而到了巴勒斯坦定居的猶太人。他深知種族與文化關係的脆弱,因而畢生都在為有教養的和平相處呼號。他有過這樣的詩句:

希伯來和阿拉伯寫作是由東方看西方

拉丁寫作則是由西方觀點看東方

語言的敘述如貓

你絕不能逆向去摸它的毛!

他的這幾行句子看似簡單,但背後卻有太多血淚交織而成的智慧。阿密柴指出,當人們缺乏了這種互尊互重的敏銳,即難免:

過去向著未來擲石塊

所有這些石塊都落到了現在!

而除了上述詩句外,阿密柴另外還有這樣的自省與警告:

從那個我們自認對的地方

花朵絕不會在春天盛放

從那個我們自認對的地方

它會被踩得堅硬有如停車場

但讓懷疑與愛去挖掘這世界

則我們會聽到在這曾經的廢墟之地

將會發出一種喃喃的細語

讓我們來傾聽它輕輕的聲音

阿密柴在向世人提示一種自我反思的境界,節制自以為是,多傾聽文明交會之處那些廢墟所發出的輕聲細語。英國國教愛丁堡主教哈洛威(Richard Holloway)受到啟發,也因而在基督教界倡導一種新的對話神學。

只是世上的仁人君子固然不少,但操弄意識形態的政客和宣傳家更多。他們用「文明衝突論」製造敵對,用電影和遊戲程式把阿拉伯人都形容成淫邪凶惡的恐怖分子。仁人君子的努力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漫畫戰爭:想像的敵意擴大了真實的分歧【2006/02/08 聯合報】 社論

真是難以置信,四個月前在北歐發表的幾幅漫畫,四個月後會在中東引發大規模的反歐示威,竟演變成丹麥、挪威與阿拉伯國家的外交戰及經濟戰,甚至導致在土耳其傳道的一名義大利神父喪生。

一隻蝴蝶在南美振動翅膀,會引起北美的颶風,我們正在目擊的是一場「蝴蝶效應」的宗教風暴,目前還看不到收尾的跡象。

把這個事件稱為「言論自由」與「宗教尊嚴」的戰爭,其實並不是準確的形容。更貼切的描述應該是: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試圖用自己的手段與哲學改變對方,卻無意彼此傾聽或試圖理解。尤其,自詡民主自由的歐洲媒體,卻以輕蔑的態度嘲諷伊斯蘭先知,還堅持那是他們應該享有的言論自由,甚至要求穆斯林學習什麼是嘲諷和幽默,那其實只是傲慢和偏見,已無關言論自由。

無論你同不同意對言論自由設置刻度,一般人應該都會同意:汙衊和謾罵不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丹麥媒體最初製作那批漫畫的動機,也許具有積極的一面,目的是希望克服插畫作家的伊斯蘭恐懼症。但著手之後,他們的態度變得不再嚴肅,手法變成了挑釁和戲謔,使得他們的作品帶有自娛和媚俗成分;更嚴重的是,他們將穆罕默德形象卡通化、暴力化,嚴重觸犯伊斯蘭教的禁忌。丹麥日德蘭日報挑戰伊斯蘭教條的舉動,其實太過天真、也欠缺熟慮。

在丹麥遭到阿拉伯國家杯葛時,十多個歐洲媒體同時刊登了這批漫畫,一則意圖聲援丹麥,二則希望站在同一陣線捍衛言論自由。但是,這樣的舉動,不僅徒然將伊斯蘭世界對丹麥的憤怒擴大為對全歐,同時也將原本相對單純的事件又擴大化,變成了東西方文明的衝突。

從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以來,少數回教恐怖組織的激進行動,就一直被塑造成西方國家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無法消弭的天仇。英國的地鐵爆炸案,以及去年法國長達數周的少數族裔騷亂,都加深了這種印象。這次丹麥的漫畫風暴,之所以在歐洲和中東地區引起那麼強烈的反應,正是因為這個「想像的敵意」在東西兩個陣營中被快速催熟,結果更加深了現實的分歧。

當我們從電視上看到貝魯特及大馬士革的示威者侵入丹麥、挪威使館縱火時,我們也看到歐洲媒體上批判這個事件的戰火一樣猛烈。許多人擔心,萬一西方守不住這次言論自由的防線,全球形勢就會一直被伊斯蘭化思想所把持與勒索。比利時的報紙敵愾同仇地刊出「現在,我們都是丹麥人」的口號,法國的媒體則宣稱「我們生活在伏爾泰的國度,我們不是活在何梅尼的國度」。這種「我們一國,你們一國」的想法,不正是出產誤解和仇恨的淵藪嗎?如果伊斯蘭民眾有他們未曾品嘗過的言論自由,西方國家一味使用嘲諷和譏誚,能幫助他們領略自由的美味嗎?

我們不要小看個人的率性或輕忽可能引起的災難。回顧這次事件,丹麥一個報紙刊登的漫畫,讓丹麥儼然變成了伊斯蘭公敵,無辜丹麥商的出口貨品受到杯葛;接著,事態又擴大伊斯蘭世界對歐洲乃至西方的敵意,連歐盟駐外機構都受到攻擊,而災情此刻正繼續向遠東蔓延。當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隔閡日深之際,人們如果不試圖增進彼此的了解,或至少加深彼此對歧異的包容,卻硬要以挑釁的手法證明自己在別人的世界裡有不可侵犯的言論自由,那不僅愚昧,也太過霸道,更提供了激進分子煽動攻擊的藉口。

沒錯,地球是平的,但人們卻活在不同的世界。當中東少數激進分子襲擊歐洲使館時,別忘了他們還有許多住在西方的伊斯蘭教友必須承擔受歧視的壓力;當歐洲一些媒體菁英撐開言論自由的大纛時,他們也應該知道這個時代不需要另一次十字軍東征。對不同背景的人多保持一分尊重,對自己的冒犯趕緊表示一點歉意,這不就是和平相處之道嗎?



漫畫褻瀆先知》布希支持丹麥言論自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全球穆斯林抗議丹麥報紙刊登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事件,7日情況升高,阿富汗又有四名示威者被警方擊斃,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抗議繼續延燒。巴基斯坦、埃及、葉門、奈及利亞等地也續見暴烈示威爆發。

但西方領袖、宗教人物和國際團體呼籲尊重宗教的同時,對漸失節制的抗議行為也漸感不耐。丹麥總理拉斯穆森在國會表示,美國總統布希打電話給他表示支持的立場。

美國副總統錢尼則在美國公共電視表示,人尊重彼此的宗教固然重要,但穆斯林的抗議暴力也站不住腳,「反應過火」。

穆斯林抗議風潮爆發以來,已有九人喪生,其中阿富汗七人,索馬利亞與黎巴嫩各一人。

約七百名群眾7日在阿富汗西北部的麥馬納鎮,以槍枝和手榴彈攻擊隸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的挪威部隊,警方開火打死四人。警方6日在首都喀布爾擊斃三人。

在德黑蘭,示威群眾對丹麥大使館丟汽油彈,並連續第二天攻進使館內部,20到30人翻牆而入,牆外約三百人丟石頭。

在伯利恆,數百穆斯林走上街頭,呼口號要丹麥政府道歉,並在主誕教堂附近的馬槽廣場燒丹麥和美國國旗。

西方國家的立場也有轉趨強硬的跡象。丹麥總理拉斯穆森7 日表示,布希總統打電話給他,重申美國對丹麥的支持,表達「寬容、尊重信仰和言論自由的重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呼籲「所有政府應該設法降溫,不要增加誤會」,他特別批評伊朗和敘利亞,表示「這兩國毫無此類表示,令人遺憾」。

歐洲聯盟則發出措詞強烈的警告,要求中東19國妥善保護歐盟國家的代表處。

有些人暗示,某幾個伊斯蘭國家,如伊朗和敘利亞,在漫畫事件裡肆意煽動宗教情緒。俄羅斯媒體推測,抗議風潮背後可能有美國和伊朗衝突的影子。

俄國銷路最大的「共青團真理報」說,「伊朗現在一心一意想當伊斯蘭世界的領袖,現在正好有機會展現力量」。

【2006/02/08 聯合晚報】



漫畫褻瀆先知》伊朗反制 徵納粹「最佳」漫畫 聯合報綜合七日外電報導

丹麥報紙刊登有辱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漫畫的風波七日繼續擴大,有抗議者在阿富汗和索馬利亞被安全部隊射殺。美國政府敦促沙烏地阿拉伯運用其影響力協助平息風波,但也批評阿拉伯國家刊出反基督教、反猶太漫畫文章的不當行為。

伊朗商務部長密卡西米表示,伊朗已與丹麥斷絕所有貿易關係,從七日起禁止丹麥商品進口,他並矢言將回應「仇恨伊斯蘭教的潮流。」兩百名伊朗國會議員發表聲明,警告刊登漫畫者應以作家魯西迪為誡。英國作家魯西迪曾因撰寫「魔鬼詩篇」一書遭前伊朗領袖何梅尼發出追殺令。

伊朗德黑蘭「國民報」七日火上加油,宣布舉辦漫畫徵稿活動,鼓勵畫家創作十二幅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最佳」漫畫,入選的十二名畫家可以獲得金幣當稿費。該報表示,既然歐洲國家以「言論自由」來為十二幅穆罕默德漫畫辯護,該報的大屠殺漫畫徵稿正可考驗歐洲對言論自由的容忍限度。

伊朗政府認為納粹大屠殺是捏造或誇大的說法,目的是讓以色列名正言順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伊朗總統阿馬丁加德不久前還說,應該讓以色列從地圖上消失,引發國際批判。

阿富汗最嚴重的暴力事件發生在巴格蘭的美國空軍基地外,警察向試圖闖進的兩千抗議者開槍,結果擊斃兩人、十三人受傷,包括八名警察。這是美國首次被捲入漫畫抗議事件。

伊朗首都德黑蘭六日發生兩宗攻擊外國使館的事件。由於奧地利為歐盟輪值主席,兩百名學生向奧地利大使館扔汽油彈和石塊。稍後警察重重包圍丹麥使館,仍無法阻止四百名示威者向該使館扔擲石塊和汽油彈,至少有九名抗議者受傷。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呼籲各方冷靜行事,「我敦促各社群有權力或影響力的人展開對話,建立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文明聯盟。」

美國國務院敦促沙烏地阿拉伯協助遏止抗議,白宮發言人麥克雷蘭呼籲所有政府採取行動,為緊張局面降溫並防範暴力。

國務院發言人麥柯馬克說:「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領袖當然可以扮演領導角色,敦促各方保持冷靜。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也可以扮演此種角色。」麥柯馬克表示,美國強烈譴責暴力行動。

【2006/02/08 聯合報】



漫畫褻瀆先知》穆斯林怒火! 撕裂伊斯蘭世界 編譯朱邦賢/報導

巴黎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的羅伊教授在最新一期新聞周刊撰文指出,全世界最近為穆罕默德漫畫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問題可能有點失焦,徒然讓世人見樹不見林。

不明就裡的讀者還誤以為穆斯林反對西方的言論自由。其實與基督徒或猶太人一樣,穆斯林也不太在乎是否有人濫用新聞自由,大部分穆斯林,特別是住在歐洲的穆斯林,對漫畫事件的反應都十分溫和。歐洲大陸看不到大型示威活動,靜坐抗議,或有人煽動暴動。儘管如此,他們的憤怒絕不容忽視。

第一,畫穆罕默德的臉孔已然讓穆斯林大為不滿,將穆罕默德畫成恐怖分子,更讓他們覺得孰可忍孰不可忍?至於言論自由,誰不擁護?問題是,歐洲對言論自由有諸多法律和社會規範。試問,如果漫畫嘲諷矮子或盲人,歐洲著名的報章雜誌會刊登嗎?當然不會,那為什麼社會要接受嘲諷穆斯林的漫畫,更何況這種漫畫還有種族主義之嫌?

第二,論到侮辱宗教象徵,豈有「穆斯林例外」之理。即便世俗如法國,去年因為一位時裝設計師在安排「最後的晚餐」場景時,用穿著清涼的女子替代耶穌門徒,天主教一怒告進官裡,最後也獲判勝訴。英國首相布萊爾去年也建議立法保障所有宗教不受褻瀆,保障對象豈僅限於基督教?儘管布萊爾沒能如願,但他努力的方向已然昭告世人。

更重要的是,對歐洲穆斯林而言,上周的抗議行動意味穆斯林是在爭取平等和融合,而不是要求分離或爭取特殊待遇。此乃大勢所趨。歐洲穆斯林長久以來一直和其他宗教人士聯手捍衛共同道德價值,例證不勝枚舉,穆罕默德漫畫事件發生後,法國天主教主教和基督教牧師都紛紛挺身而出,不但譴責漫畫,甚至發表支持穆斯林的公報。努力爭取保護,免遭褻瀆,是所有西方宗教領袖共同的願望,非穆斯林獨然。

儘管如此,上述論點仍不足以當做各地紛紛爆發抗議行動的藉口。這些抗議活動非但不能表達穆斯林世界的團結,反而彰顯其分裂:一邊是矢志保護既有權力和潛藏利益的舊勢力,一邊是勢力日益壯大的現代穆斯林,他們不想被視為移民,受人羞辱。

【2006/02/08 聯合報】



漫畫褻瀆先知》民主→自由? 伊斯蘭世界兩難 編譯呂理甡/報導

西方媒體以支持新聞自由為名,轉載丹麥報紙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全球穆斯林激烈抗議,衝突愈演愈烈。很多人因此質疑西方的言論自由觀念與穆斯林對宗教的敏感是否註定會衝突。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刊出一篇專文,指出西方國家在阿拉伯世界推動民主,以為如此可以促進阿拉伯世界的自由,但漫畫風波等事件顯示,在中東推動民主和推動自由是兩回事。

專文說,美國總統布希自九一一恐怖攻擊後,就大力推動中東民主,並以此為外交政策核心。但此一政策最近數月卻產生怪異結果,先是常被西方形容為恐怖組織的黎巴嫩真主黨勢力日益增強,伊拉克保守派宗教團體也取得政權,伊斯蘭世界最古老的基本教義團體埃及「穆斯林兄弟會」聲勢亦大漲,不久前,伊斯蘭激進組織哈瑪斯並在巴勒斯坦自治議會(國會)選舉中大勝。

文中指出,布希的政策其實也是歐洲的政策,都是想促成中東民主改革。但最近種種發展強烈顯示,如果西方不好好了解他們所要「改革」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未來局勢可憂。

伊斯蘭世界在渴求民主和尊重自由間有矛盾,漫畫事件是明顯例證。日德蘭郵報若刊出諷刺其他種族或宗教的漫畫,雖也一定會遭譴責甚或抵制,但漫畫家或主編不必為性命擔心,若干穆斯林的激烈反應顯示,他們拒絕寬容和言論自由。

最近的事件顯示,在中東推動民主和推動自由是兩種不同的任務,兩者各有其地位,但推動自由更重要,也更困難。除非此一任務成功,否則民主只會產生更多帶有威脅的結果。

但文中安慰西方,指這場戰鬥基本教義派分子並非註定會贏,自由主義勢力在中東受抑制已數十年,需要協助,別忘了,過去一百年間,當自由民主主義者未獲奧援時,常是民族主義者及共產黨徒在民主過程中獲勝。

專文最後強調,布希和歐洲還未找出促進中東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的方法,最大問題是,美國與西方都未被阿拉伯人視為善意的援助者和盟友。西方應設法與中東社會締結真正夥伴關係。

【2006/02/08 聯合報】



漫畫褻瀆先知》馬國總理:不會抵制丹麥產品 中央社新加坡八日專電

在許多回教國家紛紛對丹麥報章刊登諷刺回教先知漫畫提出抗議、揚言抵制丹麥產品之際,馬來西亞總理阿布度拉昨天表示,針對此一事件,馬國不打算仿效其他回教國家抵制丹麥產品。

阿布度拉說,馬國會採取適當的管道表達看法,但目前不打算這麼做(指抵制丹麥產品)。

阿布度拉也勸請人民,應透過適當的方式向丹麥抗議,且任何抗議行動都不應對其他人帶來麻煩。他建議,人民若要表達不滿,可直接把抗議書呈給丹麥駐吉隆坡的大使館。

阿布度拉身兼馬來西亞國內安全部長,昨天在主持國安部每月的集會後,針對丹麥報章刊登褻瀆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事件做上述表示。

至於馬國巫青團發動各族人民透過電話、手機、致函與電郵等各種方式,向丹麥大使館表達不滿,阿布度拉說,只要不會引起其他人的不便或麻煩,巫青團可透過他們的方式宣洩或表達對此事的不滿。

談到全球回教徒反丹麥、挪威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活動愈演愈烈,阿布度拉認為,回教徒會謹慎行事,他們也知道如何控制局勢。

阿布度拉強調,外國媒體管理階層在刊登類似漫畫時,應考慮到會引發回教徒不滿的問題,同時了解其他種族與宗教社會的敏感度。有關種族禁忌與宗教課題,必須謹慎處理,因為宗教對回教徒、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而言,非常敏感。

對東馬英文報「砂勞越論壇報」轉載丹麥報章的褻瀆漫畫,阿布度拉表示驚訝,並指這種做法不對,顯示該報管理層沒有三思,不了解宗教敏感度,國安部已致函「砂勞越論壇報」要求解釋,並將根據該報管理層的解釋再採取對付行動。

【2006/02/08 中央社】



漫畫褻瀆先知》挪威駐阿富汗軍隊 遭攻擊 中央社奧斯陸七日法新電

挪威總理史托騰伯格今天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領導「國際安全救援部隊」中的挪威軍隊,今天在阿富汗遭到暴徒攻擊,造成四名阿富汗人死亡,六名挪威士兵受傷,但挪威軍隊將繼續駐守,不會撤軍。

史托騰伯格召開記者會說:「挪威不會撤出駐阿富汗的軍隊。他們派駐當地,是為了穩定局勢。軍隊絕對不會屈服於此種暴力事件。」

丹麥去年九月首度刊登回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畫,今年一月一家挪威雜誌也轉載漫畫,引發回教徒憤怒,今天約有兩百多名抗議群眾前往駐軍基地發動抗議,他們攻擊軍營、砸毀基地大門,並且縱火焚燒設備。

該基地由挪威基地負責指揮,內部駐有挪威、芬蘭、瑞典與拉脫維亞等國軍隊。

挪威軍方官員說,暴徒朝基地扔擲石頭與手榴彈,造成六名挪威士兵受到輕傷。

根據現場醫療人員表示,攻擊事件造成四人死亡,十五人受傷。

【2006/02/08 中央社】



先知漫畫風暴延燒 阿富汗已七死 中央社阿富汗馬薩里沙利夫七日法新電

歐洲媒體刊登回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畫的風波,在亞洲地區持續延燒,今天再傳抗議群眾喪生的意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阿富汗的挪威軍隊遭到暴徒攻擊,造成四人死亡。

這是阿富汗連續第二天發生抗議群眾喪生事件;另一方面,漫畫風波在全球各地引發風暴,至今已造成九人喪生,其中阿富汗已有七人喪生。

此外,三家紐西蘭報紙與兩家電視台,今天也轉載這些漫畫。紐國總理克拉克女士說,此舉讓紐國人民陷入險境。

克拉克說,紐國報紙有權刊登他們想要的內容,但她認為此舉「欠缺判斷」且「毫無必要」。

丹麥駐黎巴嫩與敘利亞兩國使館上週末遭縱火焚燒,回教世界憤怒聲浪持續擴散,阿富汗、孟加拉、印尼、伊朗、巴基斯坦與泰國等地區舉行示威抗議活動。

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回教政府,今天號召近三千群眾,在白夏瓦市舉行示威抗議,群眾高呼「吊死漫畫家」。

巴國毗鄰阿富汗的北瓦茲里斯坦偏遠部落區,五千名左右的部族人士與學生舉行示威遊行,他們焚燒丹麥國旗。

孟加拉四黨聯合政府中第二大黨「伊斯蘭大會黨」,號召群眾在達卡舉行示威遊行,也焚燒國旗洩憤。

澳洲外長唐納說,採取暴力手段回應漫畫事件,是「站不住腳的」。

唐納在澳洲國會表示:「他們有權抗議,但他們不應該訴諸暴力手段。我們呼籲人民停止暴行,保持冷靜。」

日本也呼籲回教世界保持冷靜,並指出暴力不是發洩不平的唯一方法。外務省呼籲各方「降低緊張情勢,不要採取或發表任何可能激化情勢的行動或聲明」。

馬來西亞的回教徒則在結束每週五的禮拜後,遊行前往丹麥使館示威抗議;反對派伊斯蘭黨一名官員說,這是漫畫事件發生以來,馬國首次有計劃大規模示威。

伊斯蘭黨年輕秘書尤索夫告訴法新社:「我們呼籲所有回教徒參與抗議。我們要求丹麥政府與報紙向回教徒道歉。」

【2006/02/08 中央社】



2006.02.08  中國時報 伊朗最高領袖:醜化漫畫是以陰謀 黃建育/綜合德黑蘭七日外電報導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米尼今天聲稱,西方報紙刊登醜化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所引起的國際風波其實是以色列的陰謀,而動機是以國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在巴人自治議會選舉中勝選感到憤憤不平。

這是哈米尼首度對這場漫畫風暴發表評論。他說:「根據他們(西方國家)的言論自由,任何懷疑或否認猶太人遭集體迫害這種神話的言論都須禁止,但他們卻允許侮辱十五億多回教徒的言論。

哈米尼透過國營電視台對軍方發表的這篇演說中宣稱:「這是猶太復國主義者搞的陰謀,目的是造成回教徒與基督徒之間對立,而動機是因為『哈瑪斯』在上月選舉中大獲全勝讓他們損失慘重。」

同時,全球各地回教徒的抗議行動也在今天加劇。有四位阿富汗的抗議群眾因攻擊北約部隊而遭槍殺,另外黎巴嫩及索馬利亞也各有一名抗議者死亡。迄今,這場漫畫抗議風潮已造成各地總共九人死亡。

德黑蘭的示威群眾今天再度圍攻丹麥使館,除了有數十人一度衝入使館之外,館外更有數百人朝使館丟擲石塊及汽油彈。

此外,伊朗今天也宣布中止與丹麥所有的經貿關係,並禁止丹麥產品進口。而伊朗最暢銷的日報《民眾報》今天也舉辦描繪猶太人遭希特勒集體屠殺的國際漫畫比賽,並將刊登優勝作品,以回應歐洲媒體刊登侮辱穆罕默德的漫畫。



2006.02.08  中國時報 獨立評論 文明的衝突? 莊佩璋

去年,吳宗憲拿穆斯林不吃豬肉來搞笑,說:「穆罕默德是喝豬奶餵大的,因感恩,所以穆斯林不吃豬肉。」

憤怒的穆斯林說:「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伊斯蘭國家,吳宗憲早就人頭落地,台灣也早就被炸了。」

兒子迷惑問我:「有那麼嚴重嗎?」

我大概講了一下魯西迪因寫「魔鬼詩篇」而遭追殺的故事。兒子張大嘴巴,嚇呆了。從此他對穆斯林就「敬而遠之」。

穆斯林常埋怨西方媒體醜化他們。可是,我兒子沒受到西方媒體影響。但,光吳宗憲與魯西迪這兩件事,就足以形成他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

最近,穆罕默德漫畫引發連串衝突。刻板印象經由電視畫面印證,更加磨洗不掉。

我跟兒子說:「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吳宗憲、魯西迪、丹麥報紙的漫畫侮辱了穆斯林的信仰,這是禁忌,他們咎由自取。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一樣都是勸人為善的。絕大多數穆斯林都很溫和,恐怖分子只是少數…」

正說著,兒子突然插話說:「我們在歐洲旅行那麼多次,我從沒看過你向穆斯林問過路,你不覺得你也怕他們嗎?」

我愣住了。想辯解「他們未必懂英語」,卻講不出口。因為我發現:其實,早在伊朗政、教領袖何梅尼下令追殺魯西迪時,我就「怕」穆斯林了。

怕,當然來自不了解。我能理解穆斯林受羞辱之後的憤怒,但我不了解為何要「追殺」;我能理解何梅尼下令「追殺」,但我不了解為何沒有穆斯林出面反對;我能理解穆斯林努力討公道,但我不了解為何他們不用辯論或循司法途徑解決。

穆斯林認為恐怖分子只是極少數。但,難道畫漫畫的那幾個丹麥畫家就能代表所有丹麥人,甚至全部基督徒嗎?否則為什麼要丹麥政府道歉,攻擊大使館?許多穆斯林都認為基督教世界在壓迫他們。但,如果只有宗教衝突,那,該如何解釋美國與歐盟聯手打南斯拉夫,保護波士尼亞的穆斯林?穆斯林不准丹麥報紙嘲諷伊斯蘭宗教,為何自己的媒體卻刊登更激烈的反猶太言論?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說:「對『可蘭經』真正基本教義的不理解與誤讀,給穆斯林帶來的只有災難。將閱讀侷限在宗教,忽視現代科學,我們摧毀了伊斯蘭文明,在世界迷失了方向。」

中古世紀的穆斯林讀希臘、羅馬甚至印度、中國的著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宗教,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丹麥漫畫事件要是發生在那年代,我想,穆斯林應會自信地笑說:「阿拉是唯一真神,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我們不崇拜偶像,異教徒亂畫,只會羞辱自己。」



2006.02.08  中國時報 文化誤解的時代 胡晴舫

回教先知漫畫事件是一次無意間逸出文本框架的社會討論。但,在全球化無法回頭的年代,這類事件將屢見不鮮。漫畫於去年十月刊登時,在丹麥社會並不引起特別注意。一位丹麥籍的伊瑪目帶這些漫畫去了中東,還夾帶幾幅不曾刊登的漫畫,跟當地宗教長老抱怨,於是爆發整個中東世界對歐洲世界的憤怒,進而燎原為全球回教徒的抗議。

迄今,丹麥漫畫家自認是在自己社會實踐個人的言論權利。歐洲媒體的論點很直接:言論自由是我的文化傳統,就像你宣稱不得畫先知相貌是你的宗教傳統,當我在我的國家裡去討論回教徒之於我的意義,我乃是受我國家的法律及社會傳統所保護,旁人均無權干涉我腦袋裡想的東西,連我自己的上帝也不可以。回教徒的論點也很明白:你所謂的自由傳統是你家的事情,就像我的神聖信仰是我家的事,我們的家規就是你不得做出污蔑回教徒的行徑。我並沒有要求你遵守伊斯蘭教義,我只求你別碰不屬於你的文化系統。你不懂,可以;至少學會尊重。

歐洲不同意,因為回教徒已經是歐洲最大的移民族群,歷史上回教徒所建立的大食帝國也曾統治過部份歐洲。他們認為,回教當然也屬於歐洲文化的一部份,就該跟其他宗教一起接受大歐洲價值的檢驗,不應享受特權。尤其居住於歐洲的回教徒根本是歐洲公民,而不是中東居民。然,伊斯蘭雖不是民族,但宗教將教徒如此緊密黏結,無論是情感、信仰或生活方式均讓全世界穆斯林如同一個真正的大家庭。作為一個華人去理解回教徒的思維,就像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民族情感。這份主觀的情感色彩,有時跟手上那本護照的顏色互不調和,尤其移民在其社會始終處於邊緣時,他們更容易回頭尋找自己情感的歸屬,而不是從理性契約獲得生命的解答。

雙方論點均言之成理,卻出現對話死局,原因在於各自鎖在自己的文化文本裡,尚未(或根本沒有意願)進入對方的文本。在一個全球流動時代,文化衝突與身份錯置乃是家常之事。現代人日日夜夜都在處理這些認知上的混亂。歐洲媒體堅持在自己社會的言論習慣,卻沒有意料自己的討論文本將會流落於歐洲的社會文本之外,由遙遠社會的他者所知曉,進而透過各種管道積極加入討論。回教社會堅持自我的文化尊嚴,但忘了討論這些漫畫的前提,仍必須要回到當時的那個社會文本,去查勘當初對話的原始動機,否則議題內涵將失去重點,落到不被理解、不能溝通的困境,累積更多不良情緒。

在一切都會流動的全球當下,進行文化討論,反而更得回到在地的對話框架裡才能細緻討論,積極收拾出一個觀點。我們以為我們活在一個所謂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以為傳媒、網路和旅遊能帶給我們幾乎百分之百傳真的資訊與經驗,這可能都是假象。就像一個人可以把整座圖書館的書籍都讀完,也不代表他能夠完全掌握生活的意義,但知識卻帶給他虛假的自信,以為他擁有解讀全世界的能力。

當文化開始互相流竄,固然開啟了對話之門,也同時打開了各扇通往誤解的窗子。我們總以為自己路過時看見了什麼,其實我們看見的往往不是全貌,甚至,我們只是挑選自己習慣的資訊,用來鞏固自己既有的偏見。結果就是我們雖然瞥見了彼此,卻似從未相遇。



2006.02.08  中國時報 言論自由 誰說才算數?洪維良/北市(研究生)

自從去年九月三十號丹麥報紙 Jylands-Post 公佈了十二張諷刺墨和墨德的卡通之後,歐洲與伊斯蘭世界就陷入一場信仰與言論自由的戰爭。

對西歐政府及媒體而言,言論自由就是聖女的貞操一樣,侵犯不得。許多國家都將言論自由定位為憲法精神之一,位階高於一切,但是問題在於誰來界定言論自由的紅線呢?就像約旦的報紙所說一樣,為什麼永遠都是西歐國家在決定什麼是言論自由,什麼不是言論自由?德國明文禁止納粹思想的傳撥,奧地利甚至立了納粹禁止法,不也是某種形式的限制言論。如果禁止納粹言論不違反言論自由,那對其他宗教文化的侵犯為何卻在言論自由的大帽之下呢?

約旦的社論,不但表達了對西方報社所謂言論自由的解釋不滿,更是對其的立場提出懷疑。十二幅卡通,諷刺的是伊斯蘭的人民,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恐怖份子?這兩者不盡相同,但是從這十二幅畫,卻讓感到作者傳達一個訊息,伊斯蘭的人民還活在無知與暴力之中,伊斯蘭的人民都有恐怖份子的傾向。歐洲這種先入為主的文化優勢,除了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鴻溝之外,更是加深伊斯蘭對於西歐的傲慢與偏見的仇恨。

總之,與其說這是一場文化的戰爭,不如說是一場信仰的堅持,但卻是一場沒有同理心的信仰堅持。

2006.02.09  中國時報 丹麥日德蘭郵報漫畫事件始末 夾帶猥褻惹禍漫畫 教士抗爭惹禍 潘勛/綜合報導

世界各地眾多穆斯林因歐洲報紙刊登冒瀆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而忿忿不平,其源頭要追溯到二○○五年九月某日,丹麥《日德蘭郵報》文化版主編佛雷明.羅斯突發奇想,要求國內漫畫家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回教先知,並予以刊載,結果引發軒然大波。

羅斯表示,他當時由報導得知,瑞典與倫敦的博物館最近都把館內人員認定會冒犯穆斯林的藝品撤展。另外,有位丹麥喜劇演員告訴他,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褻瀆基督教《聖經》,但要對回教《古蘭經》如法炮製,想到就害怕。羅斯接下來又讀到報導,指稱丹麥童書作家要出新書討論伊斯蘭教,卻找不到畫家肯繪插畫。

於是,羅斯懷疑藝術界是否因害怕伊斯蘭激進分子而自我審檢,於是他接洽廿五位丹麥報紙的漫畫家,並提出挑戰:「畫下你心目中的穆罕默德」,結果有十二位漫畫家回應,《日德蘭郵報》便刊出稿件,其中則有一幅把伊斯蘭最神聖人物的頭巾畫成帶有炸彈。

現年四十七歲的羅斯表示,消遣諷刺是丹麥的傳統,王室成員、政治人物,任何人都可以拿來當對象;現代世俗社會裡,沒有人能把自己的宗教禁忌拿來限制大眾。

而在「哥本哈根伊斯蘭文化中心」,丹麥最顯赫的穆斯林教士拉班也瞧見那些漫畫。拉班說:「我等極為震驚」,因為伊斯蘭禁止描繪先知穆罕默德及真主阿拉的形象。他認為那些粗陋的漫畫,是對丹麥穆斯林最新一波的侮辱。丹麥素以寬容著稱,但近些年則受到反移民情緒的考驗。

拉班於是糾集其他十一名穆斯林領袖構思反應,要相關人等道歉。但是《日德蘭郵報》或丹麥政府都沒向他們說抱歉,於是他們派出人馬前往中東求援。連串事件顯示出,在當前伊斯蘭與西方文化關係緊張的氛圍下,就算小小丹麥中型報紙內頁刊載漫畫,都能掀起國際燎原大火。

而各造人士包括拉班自己都同意,把《日德蘭郵報》漫畫事件搞得全球矚目,拉班應負泰半責任。丹麥政府官員及其他評論家則指稱,拉班派出的人馬蓄意抹黑,提陳的漫畫中夾雜了幾幅有關穆罕默德的猥褻漫畫,煽動埃及與黎巴嫩的伊斯讀者認為那些也刊在《日德蘭郵報》上。

拉班表示,那些猥褻畫是匿名人士捎給丹麥穆斯林領袖的,至於會拿去給回教國家官員看,是想證明丹麥國內有反穆斯林情緒;自己派出去的人沒有暗示猥褻畫曾刊於報紙。



2006.02.09  中國時報 國際瞭望 文明衝突論已被印證 本報訊

伊斯蘭國家中反褻瀆回教先知的示威活動似有燎原之勢,而正值歐美要施壓制伏伊朗之際,這種伊斯蘭世界的憤怒,對解決伊核問題實在很不利,這印證了杭廷頓的理論真的不錯?

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曾引起正反的辯論,依杭廷頓的說法,伊斯蘭是墮落的文明,當然不能與西方文明相提並論,不但文明過程不能與西方文明相比擬,而且會成為高度發達的西方文明的威脅。要防止威脅,西方不僅是要放棄想改變墮落文明的幻想,更要正視其現實的殘酷性,所以西方文明要鞏固內部在文明價值認同和體制方面的高度統一。

杭廷頓理論為西方確立了政治文化傳統的正統地位,自由民主多元既是西方文明的特性,則這些概念的享有者和有解釋權在都只能是西方人。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美國新保守主義在把杭廷頓的理論奉為經典,無論是攻打阿富汗或是侵略伊拉克,都是在維護西方文明的價值,要將自由民主普及中東,取代伊斯蘭的墮落文化。美國不能明著說是這樣,但事實上就是那碼子事。

丹麥報章刊出冒瀆伊斯蘭先知的漫畫已脫離新聞自由的範疇,明明是對另一個文明的攻擊,但歐洲還拿新聞自由來遮擋,諸多西方媒體也支持新聞自由,這不引起伊斯蘭世界人民的怒火才怪。

自詡為西方文明維護者的美國明知其危險性,但是當前既然是以反恐來進行對「低等文明」的改造,也只能支持歐洲的說法。聯合國則態度曖昧,似乎都沒有代表「正統文明」向「墮落文明」道歉的意思,而代表東方文化的亞洲國家不被清理已算幸運了,哪敢「仗義直言」。



2006.02.09  中國時報 放下傲慢與偏見 魏玓

丹麥報紙刊登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漫畫引起的衝突,有愈演愈烈之勢。而相關的討論和反省,也逐漸展開。部分西方媒體和評論堅持這是一個言論自由問題,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言論自由或是新聞自由這樣的概念不能無限上綱,也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脈絡來理解;再者,這個事件發展至今,也絕對不是單純的言論自由問題。

即使單純就言論自由概念來看,丹麥報紙所刊出的漫畫,不只是穆斯林,包括我個人,以及許多西方媒體評論也承認,確實具有明顯的攻擊性。特別是其中一幅畫著穆罕默德所纏頭巾上包著一枚已經引燃的炸彈,呈現著穆斯林的恐怖行動傾向。更不用說,漫畫的主角是在伊斯蘭文化裡神聖不可侵犯的象徵性人物,而伊斯蘭教義裡面明確禁止對穆罕默德的圖像描繪。

換句話說,這組漫畫並不是針對某個現實發生的事件進行報導或評論,而是對一整個宗教、文化或是族群進行單方面的負面評價。這樣的言論,不是說絕對不能發表,我們並非贊成言論檢查或限制,但發表言論者,卻不能用言論自由來當作正當化自己的唯一理由,也不能因此否定該言論所涉及之直接對象的反應和抗議權利。

政治諷刺創作是歐洲國家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逐漸發展出來的文化表現傳統,政治諷刺漫畫是其中一種廣受歡迎的形式。對於西方國家的人民來說,用漫畫來諷刺或揶揄當權人物,不僅稀鬆平常,甚至被認為是政治民主的一種表現。但是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必然會有不同的諷刺文化,也會有不同的面對當權者的抵抗方式,更有選擇不同追求言論自由之行動的權利。在這次爭議中,有些西方論點認為,伊斯蘭國家應該學著接受嘲弄和揶揄的文化,因為這是民主和自由的表現,根本就是文化中心主義、西方霸權主義的傲慢。

有些評論雖然能夠理解穆斯林的憤怒,卻無法認同穆斯林採取的激烈抗議手段。我們當然不應該贊同暴力行動,但是要恰當觀察這個事件,必須把視野放得更大,從伊斯蘭世界以及穆斯林人民在當前國際上的處境來理解。這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真實的政治與社會面向上,伊斯蘭國家在國際關係上長久處於劣勢,九一一事件之後更是惡劣。而大量生活在歐洲的回教徒,大多數的處境也都非常糟糕,受到經常性的、結構性的歧視和不公平對待;去年的巴黎暴動與此有關,而丹麥也是移民政策最嚴苛的幾個歐洲國家之一。

因此任何明確的歧視和攻擊言論,都會很容易被聯繫上這個脈絡因素,以及穆斯林們長期的壓抑和不滿,甚至成為特定激進政治領導人物的煽動藉口。聲稱理解他們的憤怒,卻質疑他們的回應方式,教導他們應該循和平或司法管道解決,這跟在我們社會裡面,對於因長期受到家暴和虐待以致絕望,最後不得不採取暴力行動自救的婦女,還要告訴她們「我瞭解妳的痛苦,但是妳應該去打官司」,是一樣荒謬的;都是對於弱勢者一種「何不食肉糜」的傲慢。

其次,是國際傳播面向的問題。長久以來,西方媒體和通訊社主導了國際資訊的傳播和流通,我們對於伊斯蘭世界的理解,幾乎都是通過西方媒體而獲得的。而絕大部分的西方媒體,經常將穆斯林跟恐怖活動毫不區隔地聯繫起來;在西方國家與伊斯蘭國家的衝突中,也傾向從自己的利益和立場出發進行報導。相反的,伊斯蘭世界的觀點,卻很難被得知。

浸淫於在這樣的資訊環境裡的我們,或許只記得何梅尼對魯西迪的追殺令,只記得九一一的世貿大樓坍塌,卻忽略或不知以色列也有激進派猶太教徒的事實,以及美國CIA又是怎樣在世界各地「追殺」他們眼中的「魔鬼」,這些行動哪一次是經過國際法庭的審判?已故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巴勒斯坦裔文化學者薩依德,寫過一本書Covering Islam,就利用的英文的Cover這個雙關字,既是進行新聞報導,又有遮蔽、遮蓋的意思。在他觀察,西方媒體在報導伊斯蘭世界時,由於充滿偏見和本位主義,等於也是在遮蔽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加深了人們的偏見。

這個事件如何收尾,尚未可知,但是放棄傲慢和偏見,用更多的包容和尊重,是必要的第一步。

(作者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



2006.02.09中國時報 回教世界 台灣了解多少 朱立安/嘉義市(助理教授)

伊朗已經宣布,為了抗議回教先知被丹麥報紙畫成恐怖分子,召回駐丹麥大使,聲稱這漫畫是「猶太復國主義者」搞的,更要徵求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漫畫。如果以為這只是偶發的單一事件,恐怕太低估極端主義者挑動民粹的能力。

九一一事件之後,賓拉登與其支持者認為西方對回教世界的壓迫是恐怖主義的源頭;歐美卻認為回教世界鎖國導致經濟與政治落後才是根源。一個月前,強硬派的哈瑪斯在巴勒斯坦勝選,選舉制度似乎一而再地選出令西方坐立難安的極端分子,難怪布希最近幾次演講都高喊「自由」,卻不太提「民主」兩字。

在杭亭頓筆下,回教世界「自認文化優越卻受困於武力不如人」,聽起來很像慈禧太后那個年代的中國,只看到西洋船堅炮利,卻花了一百年在各種思潮中跌跌撞撞,才逐漸從文化的根源學到西方文明的優點。西化的中國並沒有忘了唐詩宋詞,回教世界要保留和展現其美好的一面,也必須透過和西方異文化的交流與對話,這責任落在回教徒中的溫和派身上。然而恐怖分子不是瘋狂,他們背後都有政治動機,不會甘願受溫和派擺布。

恐怖主義找不出特效藥,台灣的媒體對此卻異常冷淡。筆者不禁懷疑,台灣有興趣了解回教世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