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保存地方文物,全台各縣市興建各式各樣文物館,其中固然有經營出特色的,但為數不少的文物館因營運不善,虛擲公帑,閒置荒廢。本報今起以系列報導(共三天),從各面向探討問題,找出因應對策,希望地方文物館走出新方向。
●落實本土意識,地方政府近十年在各地蓋了一百卅六個地方文物館,若連同行政院文建會補助輔導的在內,全台將近有二兩百五十個文物館,投資超過八十億;這些定位「保存地方特色」的館舍,疲態畢露,有的一關館就是八年。
耗資上億 形同廢墟
各地公立文物館以台南縣十六個最多,南投、高雄、苗栗、台中等地都超過十個,但不論是原住民、客家或何種名目的文物館,均因政治、選舉、經營理念等因素,陷入「乏力營運」窘境,花費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文物館被譏為「廢墟」。
台南市熱蘭遮城博物館十多年未更新展品,門可羅雀;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鯤瀛藝廊八十三年啟用後,只維持了三、四年,閒置迄今。台南市民政局民族事業課代理課長楊雅苓說,地方客家文物館「十四間有十間閒置」。
爭相興建 只為選票
「台灣為什麼有很多『蚊子館』,這與台灣的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息息相關」,高雄縣文史工作者蔣耀賢一語道破,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以爭取經費來比誰行、誰罩得住,「誰拿到經費就誰贏」,硬體建設完成後,大家都撒手不管;中央握有經費,選票永遠是考量。
高雄縣文化局局長吳旭峰無奈地說,中央政府的盲點是,一個文化政策出來後,看到的只是經費,卻忽略文化是有地方差異性。
蘭陽博物館組長林正芳這麼比喻:「地方文物館興建容易,往往鄉鎮市公所一大口咬下去,才知道消化不了。」絕大多數鄉鎮市公所缺乏經營文物館的經驗、人力與經費,「生了無法養」,讓地方文物館成了燙手山芋。
像宜蘭縣兩個山地鄉總人口加起來不到一萬人,省府時代卻補助大同、南澳兩個山地鄉各興建一座泰雅文物館;大同館從籌建到開館,花了十年時間,南澳館今年才勉強開放。
人有我無 搶建再說
文建會副主委、前台灣工藝研究所長洪慶峰認為,許多原住民、客家文物館,都是在「別人有,我也要有」觀念下興建,沒有永續經營的規劃與配套,只要拿到建館的工程費,大張其鼓先蓋再說;空盪盪的文物館連在地人都不愛去,外地人怎會有興趣。
一直用心耕耘地方文化的高雄縣長楊秋興說,政府要建文化館或藝術文化中心時,應先評估、了解需求性,而非各地勢力競逐後的結果。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副教授曾梓峰指出,文物館明明是地方生活空間、經驗的展現,如今卻行政化,「長官想看歌仔戲,地方文化館就老演歌仔戲」,如此一來,與地方生活脈絡切斷,「地方文物館要活化,就是去行政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687.shtml
南市運河博物館被樹擋住,應設明顯標示。
記者柯佩君/攝影
位於高雄縣桃源鄉的原住民文物館,因無經費陳列文物,館內空盪盪。
記者阮正霖/攝影
官方說法:地方苦哈哈 BOT非萬靈丹 【聯合報/記者王紀青、戴永華、紀文禮/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表示,「生了無法養」,是地方文物館最大的通病,有些鄉鎮市公所沒錢,轉而向縣政府要求補助營運費用,但地方也是苦哈哈,不可能長期支撐。
高雄縣文化局局長吳旭峰強調「文化有地方差異性」;台北人需要的可能是更多的兩廳院,偏遠鄉村需要的卻是屬於在地文化的保存。
政府興建藝文中心後,往往採公辦民營或BOT方式營運,高雄縣長楊秋興說「這種方式不是萬靈丹」,委外經營常導致基層民眾消費不起。
高雄縣政府原住民局長阿浪.滿拉旺認為,鄉鎮公所不能只有硬體的概念,未來應該更重視資源區域整合,才可避免每個鄉鎮都要建文物館,結果沒有一個能經營成功。
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指出,文化產業必須有成本效益評估與投資報酬率概念,「免費」活動可以提高民眾參與,但不是永續經營的正常方式。
【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挑戰二○○八」曾經是個豪語,但審計部去年七月曾提出審核報告,批評支用八千五百多億元的「挑戰二○○八」計畫,執行成效欠佳。「地方文化館」計畫今年邁入第六年,也是最後一年,總計將投入廿六億餘元。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看遍各地方文化館之後,指出人才培育是問題核心,要「把民間活力激發出來」。文建會不主張採「退場機制」,而是傾向訂定標準,以功能、營運角度切入,再依空間屬性及層級分為九類組評量。
邱坤良透露,未來將結合社區、鄉鎮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設施,以「地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加以串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676.shtml
民眾感慨:像廢墟,誰想來 【聯合報/柯佩君、謝玲玉、莊亞築、林錫霞/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市府經營文物館虎頭蛇尾,每任市長作法不一,十多年未更新展品,誰會想再來看…」台南市西門里長謝聰洲感慨,廿多年前風光一時的熱蘭遮城博物館與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如今都已休館像廢屋。
九十二年設立的運河博物館,因市府人力不足,僅在周末開放。平安里長蔡陳阿麗說,博物館位於安億橋下,不仔細看根本不知道有博物館。
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鯤瀛藝廊八十三年配合全國文藝季啟用,廣受知名藝術家捧場,只維持三、四年即出現疲態;九十年以後閒置迄今。
位於雲林縣三條崙海水浴場內的鄭成功文物館,平日大門深鎖。這座花了六百萬元興建的文物館,雖將神像、神轎、祭祀用品等保留下來,但缺專人管理,鄉公所曾辦過鄭成功文化節,但知名度仍低,不少鄉民都不知道。
苗栗縣羅福星紀念館開幕時美輪美奐,不料隔年因颱風侵襲,全館封閉。災修經費爭了兩年無結果,鄉公所只好半開半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697.shtml
原民文物館 生了不養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吳淑君、李蕙君、施鴻基、阮正霖/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民國八十五、六年間,省府補助全台廿多個山地鄉設置「原住民文物館」。十年下來問題不少,文史工作者邱水金就質疑政府「生了不養」,浪費公帑。
宜蘭縣有南澳、大同兩個泰雅文物館,其中南澳文物館當年省府補助八百萬元,但只夠蓋個殼,之後軟體設施無經費挹注,一擺就是七年,去年才開放。
大同鄉長陳傑麟說,大同文物館從籌建到開放「整整花了十年」,開放後鄉公所打算公辦民營,但業者興趣缺缺。
「宜蘭縣兩座泰雅文物館興建至今,還稱不上是真正的文物館。」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說,像南澳文物館位處偏遠,館藏不豐,每天參觀民眾只有個位數。
蓋好九年、閉館長達四年的台東縣成功鎮原住民文物館,去年七月好不容易在文建會大專工讀生與志工協助下重新啟用,但暑假一過,常好幾天沒有人上門。認養管理的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台東召集人朱士杰說,問題出在地方政府不支持,「最重要的是人力、展示品等軟體。」
台東市民張良晟在網路上發現台東有個布農族文物館,開了一個多小時車抵達,卻發現大門深鎖;半個月後再去,門雖然開了,但內部空洞。附近民眾說,他們都很少去,因為「要看的東西家裡都有」。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高雄縣。三民鄉、桃源鄉各有一座原住民文物館,因缺乏展覽內容,花費數千萬建造的公共建設,宛若空殼子,不少遊客敗興而歸。
對於縣內兩座原住民文物館花了四千萬元,蓋好後卻閒置,高雄縣政府原住民局長阿浪.滿拉旺感嘆,文物館沒有整體規劃或效益評估,結果風光落成,裡面卻空無一物。宜蘭文史工作者邱水金質疑,山地鄉位處偏遠,難以吸引遊客參觀,全國要這麼多山地鄉文物館有意義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691.shtml
客家園區 連假日都沒人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柯佩君、陳嘉信/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台中縣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時常閒置。
記者張明慧/攝影
「原本假日還有遊客騎腳踏車來園區逛逛,自從東豐自行車道梅子鐵橋中斷,連假日都沒人,根本在養蚊子!」台中縣東勢張小姐談到住家對面的東勢客家文化園區,不勝惋惜。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建築美輪美奐,居民原看好可帶動山城觀光契機,但兩年來期盼落空,過於靜態的展示引不進人潮,整年下來沒辦幾次活動。
縣府民政局客家事務課長魏瑞伸說:「沒辦法,土地是無償撥用,經營綁手綁腳,根本吸引不了遊客。」東勢火車站改建的文化園區,只擺一些靜態圖片與客家文物等展示品,展示品一成不變,遊客常參觀不到十分鐘就出來,不想再來第二次。
「前後任市長決策不一,用途變來變去,只能風光一時」,台南市政府花費近億元打造的客家文化會館,原為役政大樓,後更名為水萍塭文化會館,九十三年再改為客家文化會館,準備整修內部。接受管理委託的客家文化協會總幹事謝讓鴻表示,市府未提撥經費,無法採買展品,民眾參觀意願越來越低。
耗資一億六千五百多萬興建的台東縣池上鄉客家文化園區,驗收後縣府卻為如何經營煩惱。民政局長陳明仁說,中央只補助硬體經費,但是地方財政困窘,根本無法支應維修、人事及購買文物等經費,只得任其荒廢。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700.shtml
眷村博物館 像破落戶 【聯合報/記者林全洲/新竹市報導】 2007.02.11 03:28 am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一天不到十個人上門。
記者林全洲/攝影
新竹市有座全台最早設置的眷村博物館,熱心提供文物的擎天協會理事長劉金屏看到博物館因收藏室漏水,文物受潮而毀損,相當不捨;市府雖花一千四百萬元重整,大家還是覺得不夠好。
新竹市有四十六個眷村,民國八十年前後眷村大批改建,擎天協會成員呼籲政府保存眷村文物,好不容易爭取到市府同意,九十一年十二月,在東大路二段環保局舊大樓設置眷村博物館。
提供文物的陳姓老榮民說,「文物一落一落的擺,字畫沒有地方掛,全部收到收藏室,不到百坪的展示空間像破落戶,看到文物不被重視,很傷心,都不想再來了。」
劉金屏說,眷村改建時大家在怪手下搶救文物,像新竹三廠眷村民眾使用的「飛機副油箱水塔」,戰鬥機報廢的副油箱,象徵眷戶克勤克儉生活哲學。
劉金屏表示,博物館的外觀被廣告招牌遮住,誰看得到?當然一天等不到十個人來。她最不捨的是,收藏室下雨天會漏水,文物受潮,毀損不少。
去年十月廿八日,眷村博物館重新開館,劉金屏說,如果把三樓研習室開放讓老榮民教習書法,「有人活動,才可以讓眷村博物館真正活化起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693.shtml
芒果、蓮花館 快撐不下去 【聯合報/記者鄭光隆、洪肇君、謝玲玉、莊亞築、施鴻基/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台南縣蓮花產業文化館,只在產蓮季開放。
記者洪肇君/攝影
台南縣文物館的數量最多,有不少產業型文物館,如芒果文化館、蓮花產業館、鹽水蜂炮文物館,營運不久,開支即成負擔,經營日感吃力。
台南縣玉井鄉芒果種植面積達二千公頃,為吸引觀光客,鄉農會自八十六年起,前後花費一千多萬元打造芒果產業文化資訊館,風光時,每月吸引近千人次參觀。近四年,遊客到了玉井鄉,只見館門深鎖。
玉井區社教站召集人江永隆說,館藏過於靜態,資料老舊未更新,缺乏吸引力。經營芒果館的玉井鄉農會也不諱言,農會經營能力大不如前,光是一個月水電費就要四、五萬元,「實在難以支撐」。
白河鎮蓮花館的蓮花節這兩年愈辦愈落寞,蓮花館幾乎沒有人來,夏天過後大門深鎖,一年只開三個月,除非有團體預約,否則不開館不開燈以節省經費。
雲林縣四湖鄉有個農村文化館,不到十分鐘就可以逛完,翻開訪客紀錄簿,平日參觀民眾寥寥可數。鄉公所人員坦言,農村館興建時硬體設備就不足,缺乏與民眾互動的功能,不符時代需求。
台東縣米鄉池上文化館九十一年由活動中心改建,文建會每年雖有補助,但鄉公所籌不出錢添設軟體,目前除每周二、五有社區合唱團、國樂團利用,大多時間大門深鎖。附近居民不曉得有這麼一個文物館,笑著說,「那是活動中心啦,連我們都很少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3724701.shtml
- Feb 11 Sun 2007 10:10
250個地方文物館 蓋完後沒人管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王紀青、戴永華/連線報導】 2007.02.11 03:28 am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