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部去年三月宣布將在民國九十八年大學入學學測加考公民社會,當時就引發不少的討論。最近,基於九十五年所頒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時綱要」(簡稱九五暫綱),各出版社編撰之新版高中公民社會教材業已出爐。據報載,高中教師許多人對新教材表示歡迎,認為貼近生活,有利於教學;但是也有教師提出不同的觀察,值得我們關注。

各版教材編寫皆基於九五暫綱,因此首先要檢討的,當然是九五暫綱內容的適宜性。該暫綱將公民與社會課程分為兩年四學期,每學期兩學分。這四個學期中分別納入心理與社會、道德與法律、政府與民主、經濟與永續發展四塊。這樣的分割依現代學門分類的傳統當然並無不可,但是就高中生通識教育的角度來看,就有檢討的空間。因為通識教育著重知識的銜接、貫穿與批判;若是請四個不同領域的學者就各自領域臚列學科重點,然後拼湊壓縮而成所謂課程大綱,主事者自己卻沒有銜接、貫穿的視野,那麼公民社會四科的課程綱要,就形同四塊著色各異的馬賽克磁磚,拼起來但見殊象而不見整體,內容繁多龐雜,那就注定了教材的編寫方式與學生的零碎記憶。不幸的是,教育部九五暫綱的公民社會內容,就是這樣的零散拼湊。

以單元二涵蓋之道德與法律為例,綱要中列出公法與私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等抽象區隔,又介紹契約法、身分法、訴訟主體、訴訟程序、訴狀等相關內容,就完全是以切割濃縮式的法學序論灌輸給高中生。再以單元三涵蓋之政府與民主為例,綱要中臚列介紹總統制、內閣制、半總統制、雙首長制等僵硬體制分割,也介紹歷次修憲的要點,看起來完整周延,卻顯然忽略了主導這些制度與修憲改變背後的關鍵性政治操作。平心而論,高中生又能從這種總統制/內閣制的背誦中,得到多少台灣政治發展的真實意涵?單元四的經濟與永續發展綱要,其貨幣市場、貿易政策、出口補貼、市場不均衡之調整等,恐怕都是一般高中教師難以完全理解的觀念,而永續性、失業種類等主題,亦失之細瑣。高中生對於這些內容,除了背誦記憶,能夠真正掌握的也是有限。追根究柢,我們需要灌輸高中生這麼多雜亂拼湊的知識嗎?

當然,最令我們擔心的,其實是考生的負擔與壓力。台灣的教育由於是考試領導教學,以往在學測不考公民與社會的情況下,許多高中的公民課都是「隨便上上」。在學測納入公民科的消息公布後,據悉原先冷門的公民課,現在居然成為熱門課。就表面上看,學生認真學習公民與社會課程當然是好事,但是在學測的終極壓力下,如劈腿、鞭刑的靈活討論必然只是偶然的花絮,高中生終究要背誦記憶那支離破碎的馬賽克知識!以前的學測不考作文,當然影響高中生的寫作水準,但是在作文納入學測之後,我們卻也見到了大批作文補習班、作文光碟、作文參考書的出現,大大加重了考生的負擔。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以九五暫綱所編寫的公民社會,必然又成為補習班的熱門課程。他們幫學生整理內容、分析命題趨勢、解說考古題等等。於是,高中生對於「生活化」新版公民社會的熱情,大概很快就會轉換為「機械化」背誦的負擔。

過去數年,台灣的知識精英不斷地推出教改方案,忽而一綱多本、忽而多元入學、忽而加考作文、忽而公民社會納入學測。以上每一項改革,都合乎西方國家所強調的教育學理,每次改革也經過若干中研院、台大、師大的學者參與討論,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不必諱言,所有的教育政策,最後都是落實在考生與家長身上。如果華人家庭望子成龍的心態沒有重大改變,則教改就不能只談教育學理,而要坦然面對政策改變後學生、家長、惡補、備考等種種壓力的改變。所有現代企業,都要求內部同仁應有「消費者導向」,一切都以購買者的福祉為依歸。作為人民公僕的教育主管,在大力推動教改時能不能也有一點消費者導向,多少也以考生家長為念呢?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10017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