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船先後駛過「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及「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大型標語,廈門,逐漸進入眼簾。拜小三通之賜,我對廈門有進一步觀察。 建築,最能解讀一個城市的歷史沿革。遊客總是被帶往有「萬國建築博覽」美譽的鼓浪嶼去參觀過往洋人帶來的歐陸、華僑帶回的南洋建築風格,以及廈門大學內 華僑陳嘉庚把閩南式的燕尾脊屋頂、建築在西洋樓層上,所謂「穿西裝,戴斗笠」的反帝國主義獨特建築風格,然後大肆吹捧一番。

其實,老市區才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所在。光看大橋頭、市仔街、棉襪巷、這些保留至今的街名,總給人似曾相似的感覺。廈門島內腹地十分有限,商業區遮風避雨的騎樓設計,隱藏對過路客的商機考量。住宅區就不見此蹤跡。曲折狹窄的巷弄,婉延在老區內,跟北方筆直的胡同大異其趣。正如同閩南人的個性,拐彎抹角不著邊際。白天,許多菜販聚集於此,做些鄰里之間的買賣。晚上,許多人摸黑回家,不曾抱怨。從早到晚總是有人穿睡衣魚貫于巷弄之間,好像「走灶腳」一樣自如。「幹恁佬」「恁爸」不絕於耳,即使女性也不例外。而不管是商業區還是住宅區,總是很容易見到隨處飄揚的「萬國旗」,這戶人家有多少人,哪種人,可以從她門外曬的衣服略知一二。每一份空間都被充分利用。而隨著都市快速發展,老市區漸漸面臨拆遷,以前兩岸對峙時期,有幅戲謔的對聯「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如今廈門炮聲依然隆隆,老市區快速拆遷,完全仰賴最新爆破技術。等待,是老區居民共同的命運,只是先後次序不同。常常有人回來話家常,直到整個老區被剷平,這裡獨特的人情味也跟著消失無蹤!

走出老市區,新市區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樓林立的速度令人刮目相看。而廈門的夜景十分獨特。市政府有個單位叫夜景辦,專門負責模運用LED燈光技術打造全市的美麗夜景,尤其在鼓浪嶼與本島之間,五顏六色的燈光投射在兩岸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上,像極了上海外灘,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管如何,我還是喜歡廈門的老市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702110025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