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二月十九日是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過世十周年。鄧小平生前叱吒風雲,三次沈浮後主導中國改革開放,為今日中國榮景奠基,在中共政壇地位與評價無人比擬。值此鄧小平過世十周年前夕,本報特別製作「鄧後十年」專題報導,除回顧鄧過世情景及其制訂政策、特別是對台政策的影響力外,同時就其歷史功過進行評析。

鄧小平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姿態掌權大力推動「改革開放」,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經濟發展政策固然造就了「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接踵而至的貧富懸殊問題,迄今已然越演越烈。大陸政經學者認為,當時鄧小平未能推動的政治改革,未來更應該加速推動。而鄧小平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下令鎮壓,談功論過,這筆帳也不能不算。

一九七八年中共確立改革開放方針之後,經濟快速成長。一九七九年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為四○三八.二億元人民幣,一九八八年成長至一兆四九二八.三億元人民幣,十年之間成長了三點七倍。但是,這十年之間中共高幹以權謀私日益嚴重,「官倒官倒,處處通道;肚脹腸肥,百姓難熬」成為當時寫照。而物價騰飛情況尤其嚴重,北京百姓一個月的基本工資只夠買三個西瓜,終於造成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

鎮壓六四 歷史地位受損

鄧小平首先將「六四」定位為「陰謀和動亂」,人民日報於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鄧小平授意下發表社論「旗幟鮮明反對動亂」。趙紫陽認為,「將群眾活動定性為陰謀和動亂」,這篇「四二六社論」是個關鍵。其後,鄧小平更決定使用武力鎮壓。儘管鄧小平始終不承認「六四」是歷史悲劇,甚且認為武力鎮壓是斷然而必要的措施,但是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仍然認為,如果鄧小平和平解決六四事件,其地位將超過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領袖。

「六四」發生之後,中共遭到國際社會撻伐,甚且祭出經濟制裁,雖然讓大陸經濟發展蒙受巨大壓力,但是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而從之後的經濟發展政策來看,並沒有因「六四」的教訓而改弦更張。換言之,造成「六四」發生的主因──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繼續因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更劇烈。

二○○五年的大陸,國內生產毛額已達十八兆二三二一億元人民幣,是一九七九年的四十五點一倍;但是測量貧富懸殊的指標「基尼係數」已由一九七八年之前的不到○.三(代表所得分配比較平均)猛升至二○○四年的○.四五(代表所得分配差距過大,超過○.五即為所得分配極端不合理)。

經改有成 貧富嚴重失衡

也因此,去年三月分,一場「西山會議」又將鄧小平曾經拍板為「不爭論」的「姓資姓社」的爭論再度搬上檯面,而且改革派將矛頭指向政治改革,要角之一北京大學教授賀衛方甚至直指,共產黨是「法外權力」、「嚴重違法」。

大陸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也力主目前的貧富懸殊問題應由政治改革手段解決。他認為,一部分先富起來導致的貧富差距,只是邁向工業化必經的過程,沒有必要去解決;而面對未來的發展,唯有政治改革才能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

但是,政治改革畢竟會觸及到中共的敏感神經。鄧後十年,他的經濟發展政策依舊存在影響力,而「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的弊端,看來方興未艾。由鄧隔代指定的接班人胡錦濤,能否推動政治改革構建出真正的「和諧社會」,恐將影響著鄧小平的歷史評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1200058,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死訊搶獨家 媒體各顯神通
朱建陵/專題報導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正月十三)晚上九時○八分,鄧小平的專屬醫療組組長牟善初宣布「停止搶救」,宣告出生於一九○四年的鄧小平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為了因應這一天,海外稍具規模的媒體都會提前準備,由於沒料到鄧小平如此高壽,有的提前準備了三年、有的提前準備了五年,關於「鄧後」的中國大陸政治情勢分析,因此每年都必須更新一次,以備不時之需。

當年的準備,當然不只是「分析」一項,最主要還是「新聞」。由於擔心一旦鄧小平病危,北京可能禁止台灣媒體記者進入採訪,一些台灣記者改用「筆名」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方便在鄧小平去世後以本名闖關進入北京採訪。

此外,由於擔心屆時的新聞通訊出現問題(那還是手機、筆記型電腦未普及時代),關於鄧小平死亡的消息,許多同業商定以「代誌大條了」做為密語,以求能將北京發生的訊息,透過傳真的方式在第一時間告知台北。

D計畫等死隊 密語通消息

與台灣相比,香港人更關心鄧小平的健康。因此,早在「狗仔隊」出現之前,為因應鄧小平突然過世,香港媒體已經有「D(鄧)計畫」、「等(鄧)死隊」等名詞出現。香港媒體以更龐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或許等待的時間太過漫長,而過多的風吹草動假消息又影響了判斷,因此,當這天真的到來時,許多媒體反而猶豫了起來。十年前的二月間,關於鄧小平病危的消息雖然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但沒有一家媒體敢於做出論斷。

十年後的今天,究竟哪家媒體發出全球獨家,報出第一則鄧小平去逝的正確消息,仍然有爭議。但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搶得頭彩的是《路透》。在鄧小平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後兩個小時,一組神秘的號碼65329999傳入《路透》當時駐北京首席記者馬珍的傳呼機,這是馬珍和北京消息人士關於鄧小平死亡的傳遞暗號。之後,馬珍的另兩個消息人士也傳遞了同樣的訊息,加總三個不同來源的消息,《路透》幾乎已經九九%確定鄧小平已經死亡,但他們仍候著,即使只剩下一%的不確定,他們選擇繼續等待。

路透再三確定 傳訊搶先報

最後,實在等不下去了,《路透》在隔天(二十日)凌晨二時四十二分發出消息,但這已經是鄧小平咽氣之後五個半小時。

事實上,另一家媒體,台灣《中天電視》的前身─香港《傳訊電視》,當年在老闆于品海的親自操作下,早在二十日凌晨一時的整點新聞中,就「獨家」發布了鄧小平去世的消息,還請來大陸出身的新聞人楊錦麟在現場做評論。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傳訊電視》的宣傳廣告都是「我們喚醒了世界」,告知世人他們才是那則全球獨家新聞的發布者。

全球關注一人生死 已成過去

二十日早上的各國報紙,日本各大早報只有《朝日新聞》在頭版以懷疑的態度登了「鄧小平死亡?」其他各報都隻字未提;香港還有報紙說鄧小平已經從醫院返家,又是一尾活龍云云。此外,也有部分早報太過迫不急待,在十九日當天就報導了鄧小平去世的消息。

十年後的今天,雖然究竟誰搶了這則獨家新聞仍然有爭議,但中國大陸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個人的生死能引起如此的關注,這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鄧小平的心願。鄧小平生前多次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險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1200059,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紀念靜悄悄 彷彿不識鄧
朱建陵/專題報導

本月十九日(正月初二)將是鄧小平去世十周年紀念,雖然屆時北京將舉辦一場中央級別的紀念活動,先前廣東報紙也開闢了紀念專版,但整體來說,不論是十年前的撒手人寰,或是即將到來的去世十周年,相較於毛澤東,鄧小平離去至今都是靜悄悄的。

二月是鄧小平去世十周年紀念,上(一)月則是鄧小平一九九二年發表南巡講話的十五周年紀念,但大陸除了個別媒體刊登幾篇紀念、反思性文章之外,官方的紀念活動少之又少,反而是海外媒體的關注程度還高一些。

韓國《朝鮮日報》在一月底去了一趟鄧小平老家─四川廣安市牌坊村,看到的一樣是靜悄悄的景象。據指出,從重慶進入廣安,手機上立刻收到一則簡訊說:「歡迎來到鄧小平同志的故鄉!」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不只是廣安市,連牌坊村近日都是異常的安靜,除了那則手機簡訊,大家都像「不認識鄧小平」一般。

在牌坊村鄧小平紀念館中央豎有一尊鄧小平高坐在上的銅像,銅像四周則是中共各級領導人栽下的紀念樹。中共九名政治局常委中,八人栽下的八棵銀杏樹緊緊圍繞著鄧小平銅像,獨缺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

根據紀念館管理人員的說法,胡錦濤「來是來過一次,是在二○○四年八月十三日,種紀念樹的準備工作也都做好了,就是那個銅像前面高大的銀杏樹,但不知是什麼原因,既沒有舉行紀念儀式,也不准樹立牌子,不知道是為什麼?」報導說,表面上看似平穩的中國政治,顯然還有許多複雜的內情。

和毛澤東老家賣起「毛家菜」一樣,鄧小平老家牌坊村(現更名「牌坊新村」)道路旁的住戶也都放棄農業,開飯店做起生意,其中包含鄧小平表弟淡文全一家人的「淡氏農家」。鄧小平走得靜悄悄,甚至對淡文全的生意造成了影響,理應屬於「旺季」的今年一、二月,淡文全說:「最近生意不太好,我們很擔心。」

鄧小平的靜悄悄,也可能是一種刻意的作為。根據《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的記載,鄧小平過世時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過世前,當醫生想再讓他談些問題時,鄧小平只淡淡地回答說:「該說的都說過了。」此外,在鄧小平過世前四天,鄧小平的妻子卓琳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轉告「鄧小平的囑託」說:不搞遺體告別式,不設靈堂,解剖遺體,留下角膜,供醫學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鄧小平去世後,《新華社》一名資深記者撰文回憶說:「我下樓上班時,電梯服務員很平靜地說:『小平走了。』上班的路上很平靜。我用從業三十多年記者的眼光和敏感,在沿途搜索當年毛澤東逝世的情景,沒有找到一絲一毫。」

相對於已經魂遊四海的鄧小平,毛澤東現在還躺在天安門南側的紀念館裡,每日供人瞻仰,去年十二月毛的一一三歲冥誕時,前中共總書記華國鋒還一如既往地帶著家人前往致敬。此外,大陸在關於改革開放的路線爭論中,毛澤東的極「左」幽靈還時不時會跑出來鬧上一鬧,雖然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1200060,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鄧氏對台政策 江胡相隨
朱建陵/特稿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的「江八點」發表十二周年紀念剛過,但識者皆知,「江八點」已經是老黃曆,「胡四點」才是中共當前對台政策態度的核心所在。只是,不論「江八點」或「胡四點」,在大原則上,都只是對鄧小平對台政策態度的繼承。

根據中共官方資料,鄧小平最後一次提到台灣問題是在一九九○年九月。當時台灣已經解除戒嚴、開放探親,兩岸關係出現許多活絡的跡象。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鄧小平對到訪的馬來西亞華商郭鶴年說:台灣方面最近開始有些鬆動。但是現在台灣有人想搞「一國兩府」,連聯合國的局面都想改變,實際上還是搞「兩個中國」。這不行。再沒有比「一國兩制」的辦法更合理的了。

此前,一九九○年四月,鄧小平還對泰國華商謝國民說:「台灣跟大陸爭正統,不自量力。大家都應該想開點。我們已經想開了,提出『一國兩制』」。

事實上,對於台灣「不自量力」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鄧小平早在一九八四年十月間,於會見緬甸總統吳山友時就說:「台灣當局提出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至少是太缺乏現實感了。能用一千幾百萬人口的台灣的現行制度來統一十億人口的大陸?我們曾多次警告台灣當局,不要這樣想,要搞一個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的辦法。」

鄧小平關於台灣獨立、一國兩府、兩個中國等問題的態度,中共至今沒有改變,未來也看不出改變的可能;關於兩岸統一模式的問題,江澤民、胡錦濤一脈相承的,也都是鄧小平「一國兩制」、誰也不吃掉誰的想法,先前台灣有議者認為中共已經很久沒提到「一國兩制」,絕對是對中共的一種誤解。

在鄧小平提出的大原則之下,江澤民的「發展」,是在「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上下功夫,於是有了「一個中國」的三段論法,說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希望透過「對等」達成兩岸和平談判。但由於中共擔心台灣透過對等玩起「兩個中國」,兩岸關係因此遲滯不前,甚至險些發生衝突。

在江澤民之後,胡錦濤的「發展」,則是在鄧小平說的「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上下功夫,把江澤民主政時期的「統一急迫感」降到最低的程度。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1200061,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一國兩制 台灣人民不領情
彭志平/特稿

鄧小平在兩岸關係部分,最重要的主張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此一主張至今仍被中共領導階層奉為圭臬。不過,鄧後十年以來,「一國兩制」不但未能在台爭取到票房保證,甚且台灣還出現了主張「台獨黨綱」的執政黨,兩岸情勢之變化,恐怕比鄧小平生前所預料的走得更遠。

其實,「一國兩制」並非鄧小平的原創。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當時的中共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在「葉九條」中,即提出兩岸統一台灣可以當做特別行政區等主張。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一日,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將「葉九條」歸納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之後,鄧小平於一九八三年六月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更詳述了所謂「一國兩制」,包括台灣擁有司法終審權、保有自己的軍隊、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台灣的黨政軍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等等。

而台灣民意對於「一國兩制」的接受程度也始終未能成為主流。根據陸委會長期每季所做的民調,自民國八十七年迄今,贊成一國兩制最高之比率出現在民國九十年三月,為一六.一%,最低之比率出現在八十七年九月,也就是香港主權移交的兩個月之後,僅為六.三%。

此項民調也顯示,最近八季贊成「一國兩制」的比率都達到兩位數,去年十二月還高達一四.六%,但也未能突破九十年三月的瓶頸。數據會說話,在可見的未來,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在台灣的票房依舊十分有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120006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