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事業經營思維習於「規模經濟」理念,總認為規模愈大,甚或連鎖經營,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績效。很少人懂得「深度經濟」思維──以真正來自生活體驗的創意,一步步安靜地沉澱累積。
去年仲秋時節,與同仁好友會席草山食養山房。薄暮黃昏,天光尚存時刻,與慈廷、培良提早到達,正巧炳輝一身綿布寬衣從禪房走出,笑邀我們到他溪邊茶室泡茶。
帶大家步步踏著苔痕綠階,直下溪谷旁幽靜茶室入座。眼前蟬鳴幽靜,室外茂竹修林,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游目騁懷,真正可以「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主人再下溪谷觀音泉旁取水,經過層層岩壁自然過濾,泉水甘甜無比。茶是中部禪寺老禪師做的凍頂,入口質樸甘拙,我想起食養大廳堂掛的那幅字畫:「嘉木如人,以清奇古怪為佳」這茶和主人個性倒相似,不致古怪,只是清奇。
茶室中燃起水沉香,炭爐上水聲噗噗,天光漸暗。閒聊起前次夏至之日,與佩含、依蓁造訪,主人在其住處盛情款待,泡得也是這茶。我提到在京都三條一保堂「嘉木茶室」中喝「玉露天下一」的經驗,認為還是台茶回甘後韻,醇厚勝出。炳輝茶禪造詣當然比我們都深厚,只是微笑慢慢提出他的看法,「安靜心情去泡,定下心來慢慢喝,就可以體會其香氣底韻。」
那次在三條「嘉木」喝「玉露」,是盛夏七月祇園祭時節,又是一個人單獨在京,也許身心狀態未能調節妥適,未能喝出一保堂玉露的精髓吧!
一期一會.第五元素
煮茶一期一會,紅泥火爐是「土」,炎熾備長黑炭是「火」,加上觀音甘泉「水」與凍頂茶屬「木」,水木火土四大元素共同烹煮茶之甘味。「穀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出沸有朋來。」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到底還是第五元素──良朋佳侶間情意交流的融入,飲龢食德的甘甜才能真正沁入人心。「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時光之飛逝……。
有次要款待日本千葉大學副校長宮崎清教授,他出身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是生活設計研究、社區營造與地方生活產業活化研究的前輩名家。想說一定要找出一個能彰顯台灣本地人文與生活風格,氣品雅緻的用餐地,挖空心思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在食養款待宮崎教授。這位深具詩人氣質(從他做的田野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的工學教授,對食養餐食料理、器皿、桂花醋與空間氛圍的設計,全席讚不絕口,我才總算鬆了一口氣,覺得沒給台灣丟臉。
炳輝自言,花道如人。其實不只花道,整個食養的花、字跡、奇木、長桌、竹簾與空間擺設,無不反映主人「清奇」的內在箇性。
食養的門廳與大廣間,常是個大舞台。
成片如雲的嬌黃文心蘭,或繽紛於大水缸上,或依偎在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老梅孤枝下。來自安徽抄宣紙用的古老佃竹簾,細黑如絲質地,被巧思設計成區隔空間的懸簾。宴飲寒暄的賓客,在層層懸簾掩映下,變成朦朧夜宴圖裏的剪影。在流動的燈影空氣中,客人得到另一種更有情趣的靜謐。
朦朧剪影夜宴圖
窗外的成片草原、門廳後方濃密的松林林相,左側起伏的雙峰山嶽與天外的白雲連綿,都被吸納到廳內賓客的視野。室外的自然野趣與室內的人文美學佈置,一體融合的不著痕跡。食養的設計經營,是從餐食料理、器皿,一路外延到室內空間、戶外街廓,進而端正敬虔地鑲嵌於無驚歲月與靜好天地中。當然,最後這一切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設計經營,都發源自主人內在的定靜慧深厚修養。
首次聽王心心唱南管版「葬花吟」,是在去春台北戲棚士敏廳的「竹外一室香」春日茶會上。再度聆賞是冬至時偕能傳兄,與湖清、Brian等政大EMBA朋友在草山食養參與「人澹如菊」的冬至節氣茶會。只不過春日爛漫時光的游麗玉古琴伴奏,變成一身中式黑長袍的法國紳士亨利以大提琴和音。
朱唇奏蕭,緩步輕移;王心心一身緙絲玄黑錦緞長袍出場。
她一出場,滿座摒息;左右脩竹,落華無言。
她一開唱,大家真的都不知自己人在哪裡了。
禪室二樓各席司茶人皆著白衣,玉壺買春的座中佳士則黑衣。初席器皿是清代琺瑯,次席泡的則是三年一採的鳳凰單叢,味甘厚重。這是自己第一次品嚐鳳凰單叢,真正入口難忘。
左右脩竹.落華無言
曙韻將二十四節氣的烏龍茶會,鑲嵌在草山食養舞台空間中,將茶、美食、花藝、書法、文學與南管藝術結合,使更多人體會視覺、聽覺與味覺的美感,展現出「生活茶事」的人文態度,這也都是她幾十年厚實蓄積茶文化教養底蘊的呈現。
「漢唐樂府」與「梨園舞坊」也曾於乙酉年上元夜,以北宜食養山房為舞台場景重現「荔鏡奇緣」。山房與山林自然結合的場景、道具、布景、燈光設計,讓陳三、五娘的狂野青春故事重現大家眼前。
山房的主樓成為潮州黃家閨女碧琚與益春所居樓閣,右後側參天松木與樓閣二樓平頂屋簷成縱橫線條對比的場景設計,加上正月十五,上元圓黃明月貼在萬星無雲夜空,更讓人備覺二樓窗台明亮空間中五娘的嬌媚。
就是因為有這些文化底蘊深厚的創意生活事業,使得台灣處處閃現創意生活的璀璨亮點。也使台灣成為華人地區的優質生活中心,文化的厚度與生活的質感,讓台灣成為華人地區中更值得居住的人文密集場域空間。
能做出創意事業的人看世界,經常是「眾生平等」,以事物的本來面貌對待。炳輝自言,對每一個工作他都沒有姿態,包括掃廁所、倒垃圾都如此,「只要把空間打掃乾淨就很開心。」他也不會覺得應該跟什麼階層以上的人打招呼,不跟什麼階層的人打招呼。「我在上層感受到比較優質的美感,在底層則感受到人性天然的本色。兩方我都沒有偏離。」
受到這樣的身教感召,有碩士學位的同仁在食養工作與生活也一樣是虔誠端正,按步就班,從基層做起。以謙遜之心,服務客人上菜解說。身段固然謙卑,但詩書華氣、進退有節的光彩,也自然在她身上臉上發出。
兩年多前,食養同仁在早晨九點半就要一齊作早課,也早半小時休息,擺茶席,點蠟燭,讀三遍心經,分享禪宗語錄。後來為因應同仁初入門的程度,就改講解論語,用佛理闡釋儒家作人的基礎道理。從此之後,同仁的心靈狀態有所改變,在工作端菜時就有一分寧靜。食養的職場,也是同仁生活修煉的道場。
職場即道場
主流的事業經營思維習於「規模經濟」理念,總認為規模愈大,甚或連鎖經營,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績效。很少人懂得「深度經濟」思維──以真正來自生活體驗的創意,一步步安靜地沉澱累積。不是為表現而表現,也不是為了取悅客人。從基層開始,思考要端正,工序則按部就班。所謂端正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以自己所沉澱累積的生命經驗的感動,做出誰看了都會喜歡、都會感動的作品。
最極致的事業模式就是要靠這種生活與生命經驗的累積,因為它不用競爭,它就端正地站立在那邊吸引你的眼光。
藝匠職人,誠正作業;風姿氣品,璀璨萬千。
太陽昇起,太陽落下。潮起潮落,潮流很快就過去。倒不如慢慢走,清楚地走自己的路。「與其最好,不如唯一」。因著人文底蘊含藏量高,而曖曖內含光。台北城其實不用去比上海的「外灘十八號」,我們的規模雖小,卻可以生命的質地、文化的厚度勝出。
台北是雖小猶大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7021100257,00.html
- Feb 12 Mon 2007 09:01
2007.02.11 中國時報 ■人在新江湖---風姿氣品,璀璨萬千 李仁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