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連續幾天報導愛爾蘭成功的故事,發人深省。對我來說,系列結尾的那篇教育的報導特別動人。要締造一個人間樂園,成功的教育是基本的條件。愛爾蘭人怎能教育出「樂天知命」的國民來呢?

前些日子,國內各大學為了爭取列入五年五百億學術卓越計畫爭得面紅耳赤。教育界也盛談如何提升大學水準,以晉入世界名校排名,甚至挑戰世界前百名大學的榮耀。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徒然惹起一些困擾。

第一,這一點錢分給那麼多學校,要想用來與世界第一流的學校爭一日之長短,不過是杯水車薪,爭到的學校如何使用這些錢把學術提升到國際水準,完全沒有具體辦法,實在與救貧的補助無異。

第二,學術的尖端研究,要進入領導國際的階層是非常不容易的。並不是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多少篇文章就可以論成敗的。除了充足的財力之外,還要良好的研究環境與學術傳統,集中一流的人才。用鈔票請一流學者來短期講學,促進學術交流可以,要把學校的學術地位提高就難上難了。

看到愛爾蘭人教育觀的報導,十分欽佩他們務實的精神。學生不爭著進一流名校,就是各校都有相當的水準,在教育上都有良好的品質。這是政府對國民應負的責任。不爭著使大學進入國際排名,是認清大局,實事求是。

在國際上名列前茅的學校,主要是看他們的尖端研究的成就。這是國力的綜合表現的一部分,並不是新興的小國家有能力做得到的。何況今天的世界全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國際分工漸漸形成,大國有大國的任務,小國有小國的任務,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並互賴共生,構成彈性平衡的狀態。由於各國的文化特質受到尊重,國民生活品質之提高才是各國努力的目標,大學在尖端研究上的任務與國家生存已無必然的關係,對於弱小的國家,科技在教育上實無掛帥的必要。最重要的是為國民提供踏實的通識教育,提高國民的素質,使人人都成為有判斷力、有能力、有智慧,可以享受生活的國民。

看到愛爾蘭人歡樂的接受運動場上輸球的態度,實在使人感動。這反映了他們在生命教育上的成功。古人要我們「樂天知命」,在過去,被解釋為被動與消極的人生觀。其實快樂的面對生命,可以是很積極的生命觀,而且是具有高尚道德的生命觀。這才是在後科技時代,教育家所應努力的方向。科技掛帥的時代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求進步,因此產生人世叢林化的惡果。努力而無爭,不為失敗而憤世,才是新時代的教育理想。

教育部應多設法在普遍的教育品質上下功夫。最近看到網站上有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令人興奮,但是看了內容,又不免失望。用大筆的錢去促使學校做一些技術上的改變,無法有卓越的教育成果,而且也很難評估。應該鼓勵那些對教育有理想、有辦法的學校,以健全整體教育的體質。怎樣才算教學卓越?要先在觀念上釐清。

做到既富於創造力,又以和樂處人處世,對習慣於競爭的華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教育界應該去愛爾蘭做深度考察,讓我們的國民學習做一個開明又進步、胸襟開闊的小國國民。

(作者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