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上的鄭經,面目模糊卻對台灣十分關鍵。一六六四年,鄭經率領閩客軍民渡台,開啟了漢人大規模植墾台灣的時代,也代表對鄭成功武力反攻的斷念。

他與陳永華建立了戶籍,土地與學校等社會制度,規劃了都市與國土配置,鄭經讓戰爭體制與經貿發展並行,當時的屯兵建營,彷彿是今日全台各地的眷村。鄭經的治理實績,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或有許多不足(尤其對原住民),但客觀來說,他治理的十九年,形成了台灣漢人社會的基本格局。

不同於降清的大臣,鄭經有著分疆裂土雄心,卻沒有反清復明的幻想。他留著正朔的招牌用以號召大陸上的抗清運動,但卻把權力牢牢抓在手裡,主導對大陸的和戰,讓明朝的宗室成為政權合法性的道具。

他曾派戰船加入三藩的造反,讓年輕的康熙陣腳大亂,但反清形勢不妙,他又及早抽身,另闢渠道與清廷討價還價。

面對清廷,他的態度十分務實,其父為之生死的信念,對他來說是可以談判的籌碼。在幾輪和戰之後,兩方差點就談成了比照朝鮮的解決模式,即登岸稱臣(承認特殊關係)卻不剃頭(保留固有的生活方式)。這是十七世紀的兩國論,中華帝國與藩屬國的特殊政治安排,最後卻因兩方缺乏信任而破局。

明鄭與清廷的談判,是東亞史上以小搏大的有趣案例。說明了即便無外國介入,海國小邦仍然可以在帝國名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從清朝的全局來看,台灣是重要但不急迫議題,所以在這場歷史的博奕中,康熙最大的成功在於審度實力,為新政權設定了議程順序。而鄭經的遺憾則是沒有把握時勢,為台灣做出最有利的安排。三百多年後,我們可以從這段歷史中學到什麼?

鄭經的人格裡,混雜著務實與偏執,靈活卻也有所堅持,對大局清醒認識卻心有不甘。因為清醒,所以能在內鬥中勝出,必要時伏低作小。因為不甘心,所以即使面對康熙鼎盛的國勢,也要挺直腰桿,逆勢搏一下。鄭經的打拚,讓當時的華南漢人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而他這種矛盾的氣質至今還留在台灣人的性格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李登輝。

作為台灣的掌權者,李登輝為威權轉型後的台灣社會定下了基調。面對中美台海的格局,李登輝有著太多想作為卻不能的苦處,必須在許多標籤間遊走,他的言詞與行動都可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激烈的改變。這種無奈的心緒與思想的彈性,讓李登輝根本有別於各種主義的虔信者,要理解李登輝的變與不變,四百年前的鄭經是個不錯的參考對象。

我無意以古人來論斷今人,歷史的劇本由當代人譜寫,所以結局當然可以不同。有志拚搏當然是好事,但昧於形勢的人則絕無勝算。現今的中共對海洋與經濟比起清朝更為進取,所以台灣面對經濟合圍的情勢也遠甚於明鄭,只是危機當前,在位的統治者卻懵懂如朱一貴。

鄭經早薨,未及見到傳子不肖,李登輝的高壽與民主政體可以讓他在暮年作出調整,也許是年少初衷的迴響,更有可能是不願為敗德的繼任者背書。

打拚是一種與命運對抗的的頑勁,是台灣這個移民社會的珍貴資產。但打拚不是閉著眼睛蠻幹,沒有對形勢的理解,小則白費力氣,嚴重則是讓幾代人事與願違,希望落空。況且台灣困局的複雜性,又豈是單一意識形態所能觀照。但願我們埋首打拚之餘,多抬頭看看世界和聽聽不同的聲音。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120019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