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債券市場近來怪象頻生。先是債市的主流交易商品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半年來水波不興,無論外在政經情勢、金融市場發生多大的變化,都在1.98%這個水位,以每天不超過1個基本點(0.01個百分點)的幅度波動;影響所及,債券期貨市場也了無生機,不只交易量萎縮,報價更微小到小數第四位,避險、套利功能盡失。另一怪象是長短期利率結構嚴重背離市場風險結構,上周五標售的20年期公債,其得標利率竟還低於銀行9個月期定存,市場利率曲線幾不具任何指標意義。業者嘆稱,台灣債市已如一灘死水,快要斷氣了。

這真的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警訊。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兩大支柱,都是直接金融的一環;相對於股市而言,債市提供的是相對長期而穩定的資金,可以將資金長期留下為經濟發展所用;並因債券發行者與投資者間可直接議價,一個有效率的債市對間接金融的長期借貸成本,更具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因此,債市發展的良窳對經濟發展至為重要;如果真的斷了氣,那不只讓資本市場跛足,企業的籌資管道縮減、資金成本提高,整體經濟也將因缺乏中長期資金的支持而不穩定。故而儘管這些債市警訊不會導致立即性危機,但絕不可輕忽其影響。

以最近債市的發展動向而言,當然是與整體經濟、金融情勢環環相扣。由於經濟成長緩慢,民間投資遲滯,企業資金需求不若以往殷切,籌資需求自然下降,影響了債市籌碼的供給;另方面,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服務業則在雙卡風暴的衝擊下,正處於休養生息時期,授信政策趨於保守,卻又有滿手的濫頭寸待消化,遂移向債市尋求固定的收益,形成對債市的需求。在供給少、需求大下,導致金融機構競相追逐低風險的公債商品;嚴重的供需失衡不僅扭曲了長短期利率結構,並鎖住了大多數的籌碼,加重債市供需失衡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這樣一直發展下去,不只是殖利率曲線因為失真而毫無指標意義,與之相關的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失去發展的憑藉,所以好不容易上路的債券期貨等也熱不起來;於是債市的避險機制失能,債市的深度也掘不下去,在在都限制了債市的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鉅額資金都鎖在固定收益的公債,也同等承受了利率波動的市場風險;未來一旦利率走勢反轉,這些金融機構就可能面臨損失,這是國內債市發展走樣的可怕代價。

更要強調的是,上述債市的怪象並非最近的事,而是存在已久,於今尤烈。事實上,國內資本市場一直呈現「重股輕債」的跛足發展,產官學界都知道債市做為直接金融角色的重要性,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對策;去年底雖開闢了債券國際板,引入外幣計價的債券商品,企圖擴大債市的供給與商品多元化,也藉此修正放寬多項外幣債券的發行、交易等規定,稍稍增加了一點台灣債市的國際能見度,但卻是後繼無力,未見持續對債市的關注熱度,債市既有的結構性問題依舊。

這些結構性問題甚多,從初級市場的發行、次級市場的交易、清算交割、行政流程、稅制等都有,相關主管機關都知之甚詳,甚至台灣證券交易所還曾為此發表「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策略的政策白皮書」。但幾年過去了,債市還是沒有什麼令人欣喜的進展,甚至還出現快要斷氣現象,顯示發展債市在於「知易行難」;其關鍵之一,就在於國內債市的主管機關太多,從金管會、中央銀行到財政部等都參與其中,卻因各有立場與想法,以致各行其是,既未予整合及專責推動,也因事不關己而缺乏使命感,甚至無法考核追蹤。

這是相當可惜的,因為我國具備發展債市的潛力,這包括了完整的產業結構、優質的企業族群、相對開放的金融體系及豐沛的資金,有實力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效率的債券市場;現在最需要的是政府能整合推動債市發展,若能改進初級市場的發行制度、開放次級市場的避險工具,再配合稅制的合理修正,相信必能創造一個具國際水準的債券市場。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372547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