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政黨惡鬥不休、撕裂族群,部分七一五聲明學者與社運工作者醞釀推動新一波公民運動,近日將對外成立「公民前線」,首要任務將推動國會改革,進一步擴大社運結盟,發起「推薦優秀立委」運動,以喚起公民參與政治的行動力量。

擴大社運結盟 推動公民運動

「公民前線」由關心公民運動的學者專家組成,包括部分七一五聲明重要參與者,如范雲、黃長玲、李丁讚、簡錫堦、徐斯儉等人,其他包括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永祥、傳播學者馮建三、郭力昕、管中祥、殘盟秘書長謝東儒、全國教師會重要成員吳忠泰、世代論壇執行長周奕成與社運人士朱增宏、彭渰雯等人。

「公民前線」發起人簡錫堦說,台灣內部被政治人物操弄,加上意識型態對立,造成認同差異的族群問題升高,公共議題乏人問津,多元聲音遭到壓制,公民力量更是單薄,「公民前線」盼推動公民運動,深化民主,壯大台灣公民社會。

「公民前線」成員從去年底私下串連討論,歷經五、六次討論,未來將透過讀書會與座談會紮根公民素養,成立公民運動討論網站,除了在報章雜誌發表公民運動論述,也藉此創造公民運動議題,成為台灣關心公民運動的平台。

此外,公民前線從三月起將舉辦一系列的公民講座,包括探討族群、貪腐、環保和公民運動等問題,培養台灣各地的公民行動種子。

打造「東方北歐」 帶動良性競爭

簡錫堦說,「公民前線」希望能讓台灣成為「東方北歐」,因為北歐國家不僅公民意識蓬勃發展,公民社會成熟,社會發展融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走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路線,國家競爭力高,台灣同樣是小國,應該仿效北歐小國的發展型態。

「公民前線」除了深化公民運動論述,未來也將首波改革矛頭指向國會,部分成員將會串連社運界成立「優秀立委推薦連線」,在各黨初選前,提出公民團體的推薦名單,影響國會素質。

簡錫堦說,推薦立委行動除了制訂消極與積極審核立委條件,年底選戰前,一定會下鄉向選民推薦優秀立委,希望藉此能擺脫惡質政治環境,帶動政治良性競爭。

他強調,改革國會除了落選運動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讓優秀立委能上壘,他們也將和其他公民團體與監督國會組織合作,包括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等,以擴大社運力量。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100026,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1 
藍綠惡鬥惹反感 公民社會待覺醒
高有智/特稿

繼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後,七一五學者和社運界又帶頭要籌組「公民連線」。雖然雙方策略與訴求不同,卻同樣都是對於當前藍綠惡鬥的反感,同時寄望於公民社會覺醒;然而,口口聲聲呼籲公民覺醒,若不能轉換為選票壓力,恐怕永遠都無法教訓政治人物。

台灣政治人物之所以囂張跋扈,甚至陷入二元對立的恐怖邏輯,其實,背後依賴無非是政經結盟的複合體,尤其在地方生態黑金政治縱橫,加上統獨假議題的操縱炒作,對於民主根基薄弱的台灣而言,選民往往容易隨之起舞,毫無反制能力。

尤其過去複數選區的選制,立委表現不管多令人搖頭,只要有一群鐵衛軍,甚至賄選買票效應發生,往往拿這些不肖立委沒輒,越是爭議人物,卻越有人要挺,藍綠都是活在雙惡共生的循環中。

社運團體近來蓬勃串連新組織,最主要是因為單一選區的施力點,但不約而同也看到公民社會力量薄弱,才紛紛籌組公民團體,甚至對準國會改革。

尤其過去泛紫聯盟解散時,原本還有意催生第三勢力,重視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路線,希望能形成政治勢力,不過,在草根民主力量不足,始終還是遙遙無期,只好轉為紮根公民工作。

在反貪倒扁的紅衫軍運動後,更是凸顯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不足,公民社會體質薄弱。台灣社會發展只有政治漩渦,卻難以面對全球化帶來更多公共議題挑戰,包括少子化、貧富差距擴大、環保惡化和社會福利等困境。

台聯雖然喊出台灣主體路線和中間偏左路線,引發政壇效應,最主要還是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路線,點出台灣當前發展的困境。

只是這樣困境,不是轉型政黨嚷嚷,也不是透過部分社運團體串連,還是要落實紮根公民社會,培植公民素養,否則選民永遠只是政治人物操作的工具,公民團體再多,政客永遠不需要擔心,不需要改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100027,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公民前線」明天成立
高有智/台北報導

關心公民運動的社運工作者和學者明天將成立「公民前線」,發起人之一的簡錫◆說,台灣藍綠兩大板塊,壁壘分明,攸關國家發展的公共議題陷入意識形態的窠臼中,公民前線將帶動新一波公民運動,由民間提出公民願景迫使政治環境改變。

簡錫◆也說,公民前線是獨立的公民團體,雖然七一五聲明學者關心公民運動,但那只是部分成員以個人的名義參加,公民前線和七一五學者群是不同的團體,公民前線還包括大學教授和社運工作者,目前也積極擴大各界連署加入。

公民前線明天將正式舉行記者會宣布成立,未來透過讀書會、座談會與講座扎根公民素養,成立公民運動的討論網站,成為台灣關心公民運動的平台。

簡錫◆說,公民前線將擴大公民論述,同時,創造公共議題,形成公民社會討論風氣,建立公民社會新價值,尤其監督政治人物不當操弄族群言行,遊說媒體製作和刊登公民社會理性論壇的節目和版面。

公民前線除了深化公民運動論述,未來也將首波改革矛頭指向國會,部分成員將會串連社運界成立「優秀立委推薦連線」,在各黨初選前,提出推薦訴求,等到年底選舉前,列出推薦名單,進一步影響國會素質,深化民主。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112007021200031,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轉型正義 首度由民間推動 吳乃德籌真相和解會
吳典蓉/台北報導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周年、解嚴二十周年,民進黨政府及深綠陣營已大動作規畫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但最特別的是,研究轉型正義議題多年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準備籌設「民間真相和解委員會」。

吳乃德希望透過真相和解委員會,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史實完整揭露,以作為台灣社會民主教育的一環,才能避免威權統治的悲劇再現。吳乃德表示,民間有不少個人,長年以一己之力,研究二二八、白色恐怖真相,他希望能結合這些人一起努力。目前已確定參與此一委員會成員,包括對二二八作過不少研究的政論家林世煜、關心轉型正義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吳乃德還想邀請拍過悲情城市的導演侯孝賢、以及研究白色恐怖的作家藍博洲等。

完整揭露二二八等史實

自從一九八○年第三波民主化以來,為了解決威權時代人權受到迫害的問題,全世界約有南非等二十個國家,成立了「真相和解委員會」,但比較特別的是,吳乃德將籌組的和解委員會,將是全世界第一個由民間組成的委員會。

吳乃德並未具體指出,為何要籌組全世界第一個民間版的真相和解委員會,但他曾在「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一文中批評,民進黨自二千年獲得政權以來,並沒有對轉型正義議題投入任何關心,直到二○○四年十一月立委競選期間,陳水扁總統在為執政黨候選人助選時,才提到如果獲得國會多數,他將重新調查過去懸而未決的幾個政治謀殺案件。

吳乃德在該文質疑,總統身為控制所有行政機關的國家最高領袖,其實不用等到擁有國會多數,才能有所作為。吳乃德承認,是否追究威權時代加害者的責任,是個難題,但是經過威權統治的社會,如果沒有真相,不可能和解。

吳乃德認為,了解威權統治時期的真相,未必就會讓族群關係更緊張,畢竟,台灣各族群都曾經有人反抗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而白色恐怖受害者中,更有高達四十%是外省籍,遠高於其在總人口所佔的比例。

未來,真相和解委員會希望能達到幾個目標,分別是:

第一、為了弭平在威權統治時期語言文化不公所帶來的傷害,將採納黃長玲的建議,推動「語言和平日」,建議電子媒體可以找一天,都不使用台灣最強勢的語言:國語,而以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發聲,讓大家感受到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白色恐怖受害者 四成外省人

第二、推動政治犯財產發還。吳乃德表示,白色恐怖期間,通常都加附沒收財產的處罰,但是台灣在取消戒嚴令的同時,卻通過「動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杜絕了受害者透過上訴要求歸還財產的可能。全世界尋求轉型正義的國家,像台灣這般,將目標放在阻絕賠償受害者的例子,非常少見。

第三、要求政府重新調查林宅血案及陳文成命案。吳乃德表示,政府雖要求相關單位交出檔案,但並未真正花力氣去盯,對這個仍屬近代的案例,他們希望能多使力,讓真相有浮現的機會。

第四、委員會也希望能設計轉型正義課程,讓迫害人權的歷史不再重見,民主才能真正鞏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200001,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12 
陳聰明26年前違反人權起訴劉峰松 民進黨忘了
吳典蓉/台北報導

正當民進黨拿著轉型正義利劍,不斷指向他人時,一個當事人都還健在的違反人權個案卻被選擇性地遺忘。

在一九八0年時,當時的黨外人士、前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館長劉峰松(前彰化縣長翁金珠的先生)參與彰化縣國大代表選舉,三個月後他被以煽惑他人犯內亂之罪名起訴,當時起訴他的公訴檢察官,正是剛上任的檢察總長陳聰明。

故意入人於罪 謝長廷辯護

陳聰明在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一日主稿的起訴書中的「犯罪事實」為:劉峰松在競選國代期間,藉競選活動機會,基於煽惑他人犯內亂罪之意思,製作「長期戒嚴,扼殺民主;萬年國會,踐踏民權;苛捐雜稅,犯害民主」,「政治像拔河,沒有贏就是輸,堅守民主陣容的同胞啊!快把專制獨裁拉垮」等標語,懸掛於宣傳車之兩側,巡迴於彰化縣境內,並印製:「為台灣人權而奮鬥」之宣傳單…到處散發,煽惑他人以非法方法顛覆政府。

陳聰明更在證據部分指劉峰松,「揆其用意,旨在捏造事實,誣衊政府,分化政府與人民之感情,激發民眾不滿政府,反對政府,以煽惑民眾不法顛覆政府,灼灼甚明。」

對於陳聰明的起訴內容,劉峰松在聲請狀中反駁指出政府確實是長期戒嚴,「請調查我中華民國政府是否實施戒嚴長達三十年,…世界上是否有實施戒嚴長達三十年之國家?長期戒嚴是否影響人民自由權利之行使。」

「萬年國會說」也被陳聰明列為罪狀。劉峰松當時指出「請調查我中華民國國會代表,包括國代、立委、監察委員等,是否大部分為三十年前選出之代表,國會議員終身不改選是否違憲?」

而對於起訴程序,劉峰松更指出,選舉結束逾三個月後,公訴人(陳聰明)於三月七日始開具傳票,而遽於三月九日偵訊,三月十一日起訴。他質疑,針對是否有煽惑,具法律素養之公訴人須歷經三個月之研判始得認定?而既認定他涉嫌,有傳訊之必要,為何未研判其供詞之虛實,就汲汲於起訴?

劉峰松辯護律師中,其中一位就是現在的民進黨天王謝長廷,謝當時提出的辯護意旨,言簡意賅地點出,陳聰明的起訴是故意羅織入人於罪。

謝長廷提出,民主憲政的真諦,應予維護,黨外人士參與競選之現象,對民主憲政推展有重大意義,其在競選期間之言行,即應受憲法之保障,不可加以歧視。

說了有用嗎? 劉峰松拒談

而劉峰松既以在野黨身分參與競選,便不能不抨擊執政黨或政府的措施,否則何必、又憑何與執政黨提名的候選人競選?

謝長廷也批評公訴人陳聰明,劉峰松批評國民黨的字眼,起訴書都擅改為「政府」或「國家」,並據為追訴對象,公訴人對「黨」「國」觀念混淆不清,將讓非執政黨人士參與選舉,人人自危。

謝長廷更批評,檢察官以煽惑他人犯內亂罪起訴劉峰松,但究竟如何煽惑,以何種法方法著手,起訴書隻字未提,也未就此加以調查,其草率可見一斑。有關劉峰松之犯罪事實,謝長廷也批評,陳聰明檢察官憑空指劉峰松「呼籲」民眾發動戰爭,有故意羅織、入人於罪之嫌。

雖然,劉峰松選舉所言不過是一般民主選舉的常識,更有謝長廷的一流口才幫忙辯護,但是劉峰松仍被台灣高等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記者詢問劉峰松,為何不在立院審查陳聰明檢察總長人事案時,公諸這段史實?劉峰松低調地說,「說了有用嗎?」

談轉型正義 何妨先談劉案

確實,民進黨政府口中的轉型正義,是頗具選擇性的,當他們需要陳聰明時,他過去作了什麼事,即使是違反了民進黨最重視的政治人權,也是無所謂的。當然,陳聰明或是支持陳聰明的人可以說,在那個仍戒嚴的年代,作為檢察官,陳必須聽命行事,何罪之有?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一文中舉了一個例子,也許可作為參考。一九九一年年底,德國審判兩位執法人員,指控他們於一九八四年守衛柏林圍牆期間,開槍射擊試圖翻越圍牆的民眾;法庭在審判過程,就堅守必須訴諸東德原有的法律(指執法時)。但依據當時東德的法律,執法時「必須盡可能不危害生命」,射擊逃亡者的腿部,應比較適當,因此兩位衛兵仍然犯了「過度使用權威」的罪行。

若再回來看陳聰明起訴劉峰松的案例,陳聰明該想的是,他在執行職務的同時,是否因為並未詳細求證,而侵犯了劉峰松的人權,更造成政治上的寒蟬效應。

轉型正義牽涉的政治效應、倫理問題何其複雜,民進黨政府如果用心一點,何妨從當年陳聰明起訴劉峰松的案子,開始來談轉型正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02120000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