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前總統的一番話,在政壇掀起萬丈波瀾。他稱「台獨是一個『假議題』,變成藍綠鬥爭的工具」,大傷獨派人士的感情,也引起最大的反彈。筆者認為,台獨是不是假議題,實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在政治傳播的理論中,「真議題」指涉在一個社會裡頭,基於公眾利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在客觀形勢下,係能透過民主程序、共識凝聚、存「異」求「同」的方式來解決的。相反的,「假議題」則是本來不存在的問題,因政客或媒體基於私自的利益(贏得選舉或操縱輿論),而去刻意製造出來的,這一類的問題通常是無法解決的,因為該議題對象的兩造,並非真的存「異」。即便進步如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每到了大選期間,就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假議題」。印證於台灣,這樣的現象更加嚴重,爆料文化與扣帽文化,正是「假議題」被徹底發揮之下的產物。

從這個定義去檢視李前總統的言論,部分正確,部分有待商榷。統獨問題被政客操弄於股掌之中,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有別於政客的是,台灣人民對於統獨問題,正逐漸形成共識,所以統獨不是「假議題」。事實上,只要台灣沒有成為貨真價實、法理上真正獨立的國家,只要台灣沒有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也沒有實質上落入美、日等強權之手,則台灣前途何去何從,將永遠是台灣人民揮之不去,且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真議題」。

作為一個「真議題」,統獨問題必須有存「異」求「同」的可能。根據陸委會最近一次的民意調查,主張「儘快宣布獨立」的民眾有六.一%,這就是中共定義的「A型台獨」;而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有十六.九%,主張「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則佔十七.五%,二者合計超過三分之一,這是中共所謂的「B型台獨」。A、B型台獨加起來超過五成。如果再納入三十八.六%主張「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的民意,則台灣有八成以上的民眾,也就是絕對的多數,都認同「台灣主體意識」。

由此來看,統獨議題在台灣其實是趨「同」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可以分兩個部分來看。首先,在「泛綠」內部,所謂「李登輝路線」和「基本教義派」對於「台獨」的認知有所不同。前者強調現狀「實質獨立」(de facto)的可貴,目前要做的是「國家正常化」;後者追求「法理台獨」(de jure)的實踐,包括催生新憲法、更改新國名、進入聯合國等。在推動的時程與方法上,前者審時度勢,後者急步躁進。此外,對於外力因素,前者強調必須評估最有利的時間點,並避免與中共衝突的引爆點,後者則認為要儘早面對。平心而論,「李登輝路線」和「基本教義派」的差異其實很小,小到不該拿這樣的差異來撻伐李登輝。

其次,關於「泛綠」和「泛藍」之間的差異,也僅是主體稱謂的不同罷了!泛綠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泛藍則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泛藍」之所以不捨「中華民國」,部分源自兩岸的臍帶、歷史的包袱,及多數人民在某一段期間的共同生活經驗,其實是很單純的思慮,卻被打成「統派」而百口莫辯。而從現實面來看,「中華民國」之所以難捨,乃是迫於國際情勢,「中華民國」四個字已經成為台灣當局(不管誰執政)向中國及美日列強揭示「維持現狀」的符號,就本質而言,這是「不獨」的交心,而非「趨統」的表態。

因此,統獨問題是存在異同、可以解決的「真議題」,只是被誤用了。對於一個受制於外力,而無法一蹴而就的目標,竟然可以在選舉期間誇大己方的能耐,抹紅對手的立場,向人民激情的喊話,濫開明知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卻於就職演說時立即改口「四不一沒有」,怯於向人民說出真相並表達歉意,這是對一個「真議題」、「嚴肅使命」不負責任的卑劣操弄。

筆者認為,對於統獨議題,比較健康的做法應該是:朝野、藍綠存「異」求「同」,形成一個強大的、以台灣為主體的共同意識。這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安身立命之道,也是讓中國垂涎卻無從下手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0800309,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08 
中間偏左想望 能否實現
莊皓雲/北市(服務業)

拜讀時論廣場〈不願面對的真相〉及二版短評〈等待溫和左派〉兩文,心中燃起了莫名的感動。

首先,李前總統的中間偏左論述一出,引發深綠一陣狂轟濫炸,旗下子弟兵投書大報救駕,老先生也耗費一番心力解釋他並未背離深綠。整個論述形成過程似乎未在黨內經過長久的蘊釀,缺乏成文綱領的護持,比較像是一場造勢活動而非價值改造運動的開端。台聯這次轉性,不見其背後的論述力度,但這卻是任何價值改造運動所必須的。

其次,身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陣營的台灣(撇開國家/政治干擾市場/經濟的現狀不談),欲尋求中間偏左的政綱,不會是單純的「國內問題」。論述的方向必然與中南美洲的大規模左轉、援助發展中世界、及全球化潮流下國家定位的整體論述有關,就現實觀點言,也須能說服美國,肯認聯盟陣營內台灣追求社會民主。凡此種種,皆難脫論述的索求。

最後,中間偏左政綱固有的普世性,的確難逃同具普世驅動力的族群認同糾纏。不論是共產主義、自由主義、或眾多的XX主義,凡遭遇(國)民族主義,總不免為之折腰,或至少須作出妥協。因此在族群認同問題又升溫的台灣,中間偏左政綱(及任何可欲的政綱),都必須面對這尊「意識形態魅影」,理出因應之道。對一般公民而言,似乎只能靠周期性的選舉作出回應;對從政實務者而言,這構成了智識與情操的空前考驗。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080031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