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貴刊登載吳勁毅君〈有機村才能救農業〉一文的論述,我大體認同。但關鍵是今天從事農業者,可以說只有少數是快樂農民,其餘全是不樂或不願農民,自己都不快樂不願意地從事農業,怎能冀望有人繼承衣缽,踏入不快樂的生命輪迴。

日前與關心農業的幾位朋友利用幾天時間,由宜蘭出發做了一番環島的土地行旅與有機農業參訪,雖然所看有限但卻深切體認目前台灣農業及農村的困境,不外乎勞力成本過高、農村後繼無人、以及產業多屬初級產品無法轉型到可存放較 久及更高價值的二級產品層次。

我們參訪高雄縣田寮鄉的一個小農村,原有居民五十戶,今只剩八戶,前景安在?由於勞力成本幾乎與農產品收益不相上下,甚至碰到天災還會損失慘重或全軍覆沒。故目前仍留在農村的勞動人口不乏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或高齡所謂阿公或祖級的七、八十歲以上老人。這些老人勤耕了一輩子,已將農業勞動與生產內化為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方式,這真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還有高齡八十歲的老農仍利用練就的巧勁爬樹穿梭採果,可日採棗果八百台斤,且央求兒孫繼續讓他做下去而不想退休,聆聽後除了令人動容其生命的凔勁與韌性,也令人感嘆一些農藝的傳承恐後繼無人。

但,如果這些老人退休了,台灣農業有人接手嗎?去年農委會推廣的漂鳥營及園丁計畫能吸納多少回鄉歸農的青年尚未知曉,但有些農藝或栽種技術的傳承卻非一蹴可幾的,這些基本概念通常須在農村生活並實際耕作超過三或五年方能養成,而真要傳承老祖先的智慧那可要一輩子的時間與功力累積。

如何培養新血重新接近土地是目前亟待努力的方向,然而,除非有祖傳農地,台灣的高土地成本已非一些初出社會或對農業有理念的年輕人負擔的起,故光有漂鳥營或園丁計畫恐無法落實原政策美意。這也是為何以往大專院校農業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從事農業本科的人數據估不到百分之一的原因,教育浪費至為可惜。然此與有無實質鼓勵或輔導租用農地至關重要,政府實宜針對台糖等國有大地主,有計畫的釋出或租借農地予漂鳥或園丁,迅速傳承農藝期能達到五年有成願景。這些新農民特色是容易接受新觀念與做法,可更友善的對待土地,因此有機農業是推廣重點。而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有不少研究指明作物以自然農法或有機農業耕作者,會較慣行農業者對氣候異常有更佳環境耐受性與收穫率,值得農業研究單位更深入的探討。

此外,目前農村較可行的還有召募五十至六十歲的退休族回鄉耕種投入生產,可列為園丁計畫的主力,因這些人較有經濟能力購買現今休耕漸荒蕪的農地,但能否形成新農村是亟待整合的。這些新投入的有心農民即使散居各地,也可透過現代的電腦網路,組成聯合出貨窗口,利用彼此的網絡聯結,不論是技術交流或產品流通都可藉此窗口形成類似的集貨站功能,將最佳的利潤回歸農民本身。

我認為要由農民傳承與農村人文角度來看現今農業的困境,意即農業與農村須有新血加入方有希望突圍,而非全由農政單位由上而下的推動一些新政策,莫等到五年十年待這批老農凋零後,才磋嘆台灣農業無以賡續。

(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060030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