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勢力,一度嚴重侵奪台灣的地利資源。但西方帝國主義引進的天主教及基督教,迄今仍深耕台灣山區的原住民部落。其中,在台灣服務30多年的瑞士籍天主教神父賈斯德,一直默默在台灣山地的各布農部落服務,透過傳教工作,守護偏遠山區布農族原住民的身心靈。

目前在高縣桃源聖方濟教會服務的天主教神父賈斯德,一九七四年先在台東縣延平布農部落傳教,十多年前再轉到同是布農文化的高縣南橫山區桃源鄉駐地服務。

蹲點之外 每月巡迴服務

賈斯德目前「蹲點」的桃源聖方濟教會,雖然位於桃源村,但他的服務範圍,卻不受限於當地的教堂及部落,還兼管高中天主堂、梅山天主堂及三民鄉的民生聚會所。

賈斯德除了每月安排行程,驅車奔走於南橫山區的梅山、寶山等部落,有時在教會的要求下,也前往高縣三民鄉、屏東霧台,甚至遠赴南投信義、台東海端等部落,傳教足跡幾乎與現有布農族的分布區域重疊。

高縣轄區的天主教傳教,早於一九五八年由道明會西班牙籍戴德剛神父先在六龜鄉建立堂區後,以此為據點,逐漸遍及附近的桃源、茂林、三民等三個山地鄉。但因傳教人力不足,除了桃源鄉梅山部落有大批信徒外,其他山區部落的信徒還不是很多。

談到部落,賈斯德說,桃源部落信仰天主教的信徒約佔1成,基督教則佔8成。但梅山部落8成以上的原住民都信仰天主教,也有較完善的家庭及社區機能,不像其他布農部落常見離婚、單親家庭等問題。

傳教之餘 協助兒童教育

假期的梅山天主堂,教堂大廳是禮拜日的重要傳教空間。但傳教之餘,部落青少年還被依年齡區分為數個活動區塊,在教堂大廳內唱詩歌、後側教室進行課輔及母語教學,及教堂外戶外廣場的球類等各式活動。

除了向成人傳教外,賈斯德還特別重視小朋友的教育,尤其是布農族的母語、布農神話傳說等。

他認為,部落神話傳說有地方巫術色彩,上帝雖是天主教信仰的唯一,但現代社會講的是多元、包容及地方特色,傳教士尊重地方傳統,地方人也才會尊重傳教工作。

為了傳教,奔走於台灣布農山林的賈斯德,每隔3、5年也要返國數個月充電及參與母國服務。年近7旬的他,每次返回瑞士期間,教會不時就會有教友詢問「賈神父何時回來」?顯然,傳教工作的愛的連繫,無遠弗屆,深入人心,已讓他贏得許多布農族人的尊敬與懷念。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604+112006121500179,00.html



2006.12.15  中國時報 17世紀來台 天主教傳教士 傳福音送物資 陳宏銘

西方傳教士到遠東,不禁讓人想到數百年前的帝國殖民主義。據官方統計,全台約有40萬名原住民,其中有12萬人信仰天主教,佔全台30萬名天主教徒5分之2的比率。顯示原住民在國內天主教信仰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台灣的西方傳教史,得追溯到一六二○年代的西班牙佔據北台灣時期。雖有殖民優勢,但當時傳教士在原住民部落的傳教工作,卻困難重重。

由於傳教士多半都與軍隊一起來台,軍隊基於貿易利益、資源剝削等因素,嚴格監控原住民的生活與自由;加上原住民傳統信仰與生活習慣,與傳教士鼓吹的模式大不相同,相對不易接受傳教士的善意。有鑑於此,當時的「高砂族」山區,還曾發生原住民襲殺傳教士的案例。

直到一六四○年左右,台灣各地天主教逐漸組織化,先後在北、中、南部建立教堂,並進入深山部落傳教後,因傳教士懂得容納、尊重原住民部落的傳統巫術等信仰與生活,才逐漸獲得原住民的善意回應。

期間,為傳福音而不辭勞苦走入深山的傳教士,更將西方醫學技術、物資帶入部落服務,此後天主教信仰才逐漸被原住民所接受。

日據時期,台灣天主教、基督教在山區的傳教工作,未見明顯進展。但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可能是當年的蔣介石總統信仰基督教,加上外籍傳教士透過在山區培養部落年輕一輩的傳道員,大幅促進部落老中青三代解除語言障礙進而信仰基督教,致山區的基督教信仰獲得空前成長。此時,山區的天主教徒人數,也逐漸被基督教所超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604+11200612150018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