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兩地剛剛落幕的選舉,結果均出乎意料。相對於台灣藍綠平分秋色,香港的選委會選舉是一場只有二十萬名選民、容易受操控的「小圈子選舉」,竟被泛民主派一舉突破中方的圍堵,意外取得近一百四十個席位的佳績。

依規定,能在八百名選委會委員中取得一百席者,方能獲提名參與特首選舉,這是很高的門檻。一向被隔絕在體制外的泛民主派,這次初試身手,斬獲即超乎預期,在明年第三屆特首選舉提名時,將可推出「泛民」候選人立法會議員梁家傑,把這場原被視為「北京欽定」、「選委會黃袍加身」的大戲,變成真正的競選舞臺!

重重體制框限下,梁家傑參選當然難爆冷勝出;但他和「泛民」高調參選,意味著「泛民」成功闖進「一國」下的特區體制,已在香港民主運動史寫下重要一頁。

去年底政制改革方案一役,「泛民」提出普選時間表,其實已改變了自我定位,走向「體制內」的反對派角色。這次,更跨前一步,集合全港民主派力量,成立選舉策略小組,提出「我們所要的香港」的政策大綱。此舉,突破了自「六四民運」以來香港民運陷於「我們不要的香港」的悲情思維,然後,又一改過去要求馬上全面普選的激進訴求,務實喊出「要一場真正有競爭的選舉」。

其後,「泛民」打出如直選的選戰策略,運用媒體宣傳,並創造了小圈子選舉的配票策略。選前,更猛打「告急牌」,催出投票率。

梁家傑的務實形象,在香港社會甚為討好。今年內,他曾兩次訪問台灣,日前他接受本報訪問時強調,他訴求的民主並非基於「虛無的意識形態」,而是為求「達致維諧社會的不二法門」。

在北京眼中,特區首長的任命,是「一國」主權的體現;然今「泛民」突破圍堵,成功闖進體制。這不僅是細緻的選戰策略所致,也因為香港和台灣一樣,政治和社會生態都在急劇轉變。

北京的涉台和涉港思維,恐怕得進一步檢討了。

【2006/12/14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6/12/14/NEWS/OPINION/X1/364692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