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政治系石之瑜教授拒絕接受該校今年首創的「終身特聘教授」,在學術圈引起不小震撼。石教授此舉主要是不認同台大近年來的「辦學理念」(追隨美制,SSCI量化評鑑),更以「身諫」促使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對「量化魔咒」提出反省與價值批判。

事實上,人文社會科學不應該完全落入實證與量化的巢穴。在方法論上,我不反對「量化實證」,這是西方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的重要研究途徑,但我反對影響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研究頗巨的維也納學派所謂的「科學統一運動」,將量化實證作為知識評鑑的科學標準。今日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方法論上已經進入「後經驗主義」階段,從孔恩、哈伯馬斯、卡爾波普,甚至費耶阿本等大師,都不認為量化實證研究可以透析「全型知識世界」研究。這些西方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新趨勢,我也曾和在台灣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有領先意味的《社會科學的理路》作者台大黃光國教授談及此事,他也和我持相同看法。

今年暑假我在美國還特別去普林斯頓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查看它們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趨向,發現都已漸離量化實證而走入「後經驗主義」,此標示美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也開始作「典範轉移」。台灣社會科學主流共同體,由中研院、教育部到各大學,不知是對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典範轉移」視而不見,還是為了社會科學研究主流價值的維護與知識利益的宰制,而持續擴大堅持SSCI及TSSCI的論文量化評鑑,以作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師升等或續聘的科學標準,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本來就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知識領域,各有評定標準,不用「量化實證」作為唯一判準,也不能藉「國際化」把SSCI作為「無上命令」。如果一切要量化實證,並訴之於SSCI,請問如果梁漱溟、錢穆這類學術大師復生,他們既不量化實證,又在SSCI上是零,豈不連台大的講師都當不上?量化的魔咒連美國都已經開始解咒,台灣還在堅持,豈非既無學術主體性又與走入「國際化」背馳?

【2006/11/27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6/11/27/NEWS/OPINION/X1/3622349.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