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事件」至今餘波盪漾,這個事件在調走主編李大同及副主編盧躍剛,十月以總編輯李而亮調「中華兒女」總編輯的結局收場。而「冰點事件」所以為外界矚目,主要是它衝擊了中共深層的體制大忌,他們都意識到,唯有改變這個國家的體制,中國才能蛻變。
在「冰點事件」中,不論是龍應台的「你不得不知的民主」,還是被網民散播的「胡主席什麼時候三鞠躬」,或袁偉時「吃狼奶長大」,以及焦國標的「討伐中宣部」,內容都是直指中共執政下的體制弊端。
開明元老 並不反對變革
「一個參與國際經濟的大國,為何允諾農村計生官員私刑濫權;一個登上全球大學排行前列的大國,為何學者透露文革內幕就被抓被關;一個領導人在春節期間擁抱愛滋病患的國度,為何貪腐橫行不把百姓放在眼裡;一個外資全球排行第一的大國,為何能不允許廣大職工自組工會。」面對一個裂變的中國,一個人格分裂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唯有把劍刺進「體制」,才能直觀問題的核心。
中國曾有一次反省「體制變革」的絕佳時機,當時中國領導人也的確廣納建言,開始展現政策上的開明。一九八六年,前中宣部長朱厚澤提出「中國應該學習華勒沙的精神,讓企業自組工會」;一九八七年十三大,趙紫陽明確在文件上勾畫「企業取消黨組」的變革;一九八八年,人大學者首次提出「黨大還是法大」的質疑。但八九年的一場「動亂」,讓所有萌芽的火種再次熄滅。
體制變革若不影響共產黨執政,在過去「元老領政」時期,開明的元老們並非都反對。這就是為什麼「冰點」事件出現後,朱厚澤、李銳、《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胡績偉及政法大學前校長江平等人,發表聯名公開信聲援的主因。他們的確質疑共產黨的「合法性」,但那是因為共產黨從來不敢正視它,只有培養開放社會的公民民主,才能為共產黨取得新的合法性。
掌控言論 中宣部成障礙
他們並非要推翻共產黨,而是看到中國的經濟變革點燃體制內變革的火種。改革中國,唯有從中國共產黨體制內改革起,才能有效從上至下推動共產黨及中國的整個變革。「冰點」的獨特性和歷史性,或許也就在他們敢於質疑和提出挑戰。
面對體制的改革,中共「中宣部」卻是一大障礙。在一個逐漸開放的社會中,中宣部卻能執掌媒體生殺大權,「關停併轉」悉聽尊便,這能不是上層授權或授意的結果嗎?「冰點」引荐讀者了解真實的台灣,李大同等人申請赴台文件卻出不了團中央跟中宣部,這是何等的吊詭!
當前,胡溫等中共領導人雖已在經濟上開放中國,但認知的出發點卻是:只有保持社會及政治穩定才能發展經濟,才能保持共產黨統治的有效性。中宣部在這關鍵時刻,扮演了保持社會穩定、不濫發言論的利器;中宣部的執著,反而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共產黨的合法性。
引進民主 走向現代化
「冰點」突破長年的政治禁忌,胡錦濤在短時間內讓「冰點」復刊,兩件事都是歷史罕見,這是因為中共前政治局常委李瑞環見了李大同的父親,並把他的話傳出去:「大同是個正直的人!」但國家統治不能靠領導人的意志,而是要靠體制。「冰點事件」的意義便在於告訴大陸民眾真相,唯有引進民主體制,建立公民社會,才能讓中國走向現代化。
「頭鳥帶領群鳥飛過高空,天空雖然不是很晴朗,但牠們依然會載著心中的目標,飛向遠方」。去年底,中宣部整肅了敢於抗衡的「新京報」總編輯楊斌,隔日「新京報」頭版刊出「群雁南飛」的照片。「冰點」事件不會讓李大同、盧躍剛或其他媒體人低頭,他們只是更懂得沉潛和執著。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6111400087,00.html
- Nov 19 Sun 2006 11:20
2006.11.14 中國時報 改革中共體制 中國才能蛻變 白德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