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好朋友的發想號召出一群自發的編輯協力者,自二○○三年四月迄今,《台風雜誌》已推出過二十期小而精緻的專號,並將持續耕耘這方文化土壤。

在台大及師大周遭密集的書店、咖啡館內,常有讓人自由取閱的傳單、DM或刊物,其中,有份三十二開本小雜誌取名《台風雜誌》,總是一兩個月悄悄出現在架上。它的封面及內頁採單色印刷,封面裡一貫的介紹詞是:「藉由藝術與報導來探討台灣的生態環保與社會議題;倡導和平、具有正面意義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封底則提醒著:「如果你不想擁有這本雜誌,請在看完後送給朋友、放回原位,或將其資源回收。謝謝!」

自二○○三年四月創刊迄今,《台風雜誌》已發行二十期,曾經探討或預定探索的主題包括:戰爭、全球化、能源、消費主義、有機生活、動物權、環保等,每期發行量從五百本增為一千本,不變的是獨立自費發行,但接受自由捐款。

全球視野,在地觀察

雜誌最初發起人為三位外籍人士,來台定居、負責編務至今的地龍(筆名)說:「每一期刊物出來後,總會有五、六個陌生讀者主動聯繫表示支持,不論是寫稿、翻譯或是分發雜誌,都給我們很大的鼓舞。」漸漸地,一群原本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聚合在一起,大約每月碰面一次,共同策劃每期內容,形成一個自發而彈性的合夥事業。

從事環境教育工作多年的陽光果子(筆名)說:「《台風雜誌》讓我們可以講自己想講的話,這是獨立發行的好處。編輯這份雜誌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抱負,而是很自然地跟生活結合在一起。」地龍則說,「《台風》討論的議題在外國已有很多累積,台灣社會相對缺乏這些資訊,雜誌一方面是在轉介資訊,另一方面,我們也想從台灣經驗出發,凸顯這些議題對一般人的影響,刺激人們思考。」

當二○○四年環保署宣佈與台塑集團設立的環保科技公司,要展開長期大規模的廚餘回收計劃,《台風》的夥伴們發現,連曾經推廣廚餘堆肥的環保團體都沒有針對集中化回收方案背後的隱憂提出異議,甚至直接、間接地替政策背書,於是策劃了〈堆肥〉專題,檢討商業堆肥的弊病,包括:毀棄過去民間團體倡導自己動手做廚餘堆肥的成果;剝奪環境教育的機會;反向補助財團,生產出來的化學肥料卻更耗費能源並污染水源等。該期還教人如何做堆肥、採訪兩名台灣有機農的日常工作,圖文並茂的方式讓本期受到許多讀者回饋與好評。

雜誌剛創刊時,由於寫稿者以外籍朋友居多,英文文章佔據很大比例,他們希望未來能做到中文為主、英文為輔。不過,雜誌也想喚起在台外籍人士對本地議題的關心,例如,今年四月號主題〈核能夢魘〉,提到蘭嶼堆放核廢料的問題,對許多在台外籍人士而言是前所未聞的,而核能在他們的母國也仍是重要爭議。

走上街頭,推廣無消費日活動

某些《台風》探討的議題,對台灣人而言或許顯得陌生,甚至激進。例如,鮮少有人知道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週末,在歐美社會行之有年的「無消費日」,《台風》的夥伴們卻寧靜地推動了兩年,邀請大家「用一天不消費的行動,從過度消費的慾望中清醒!」這一天,他們會找個開放的廣場舉辦活動,像是以物(務)易物、剪掉信用卡、請舊物修理師傅現場示範、由藝術家教導手工製作小玩意等,當期雜誌則同步檢討消費主義﹔一位義工說,第一年在天母辦完活動後,「搭上人擠人的捷運,撞見好多太太、小姐們提著剛血拚的購物袋,感覺是有點錯亂。」

一天的無消費能改變什麼?是人們常向他們提出的疑問。地龍說:「雜誌並沒有設定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或成果,畢竟,環境教育是長遠的事業,沒有立竿見影的途徑﹔我們總是樂觀地相信,雜誌的存在一定會產生影響力,有些人即使不翻開來閱讀,封面的大標題及圖片可能已經刺激到他了。」獨立發行不僅意味獨立思考,更標誌著這群異議分子本身就是樂在其中的實踐者,他們默默耕耘的姿態,為台灣人文雜誌的經營示範了一種細水長流的可能。(有興趣了解11月25日下午「無消費日」活動的朋友,請洽《台風雜誌》,網站:http://taiphoon.pristine.net/,聯絡信箱:thetaiphoon@yahoo.com)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2+11200611140052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