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十一月二日,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在「科學」期刊聯合發表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目前海洋魚類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而且削減速度正在加快。以現在的捕魚速度,海洋魚類生態將在二○四八年瓦解。

同樣的情形台灣早有警訊:根據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二○○四年世界競爭力報告」,以養活一個國民所需的生態面積估算,一九九六年台灣每人的「生態足跡」(Eco Footprint)為四.三四公頃,遠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二.八五公頃,在六十個接受評比的國家當中排名第廿八;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算,台灣總生態足跡接近一億公頃,相當於台灣面積的廿九.一倍,換言之,台灣超用自然資源二九.一倍,竭澤而漁的現象持續地發生。

也許國人不知,台灣經過幾十年的海洋漁業研究發展,面對不斷惡化的水質環境、生態的破壞,早就研發出許多能將產值與生態兼容並蓄的技術。首先,台灣是全世界唯一能夠從事一百餘種自孵化到養殖成魚「完全養殖」的國家,魚類種苗技術執世界牛耳。甚至在一九九七年連極難繁殖的龍躉石斑(深海大石斑)都在台灣水試所台東分所與民間業者合作之下,確立了技術與產量。這些種苗技術為全世界海洋物種帶來無限生機,也成為許多養殖商機極大之國家,包括東南亞與中國爭取人才的目標。

除了具備了物種繁殖的能力,媒體報導台灣研究生態循環養殖的成果也斐然有成!台灣人利用海洋的自淨作用,成功連結自然菌態生物鍊,發展出無須換水的生態養殖技術。經過台灣實際田野實驗,利用生物菌與微量元素竟能把魚類排泄物轉換成養分,除了節省飼料也減少抽取地下水,成為防制地層下陷的新科技。這項科技同樣獲得其他國家青睞,馬來西亞總理竟在二○○六年引進馬來西亞。

台灣身為一個養殖科技大國,無論在物種培育、避免生態破壞上的技術都遠超過許多先進國家。也許自信心不足,國人往往妄自菲薄,認為各項科技都要向外國取經。殊不知有很多國家正悄悄爭取台灣的人才與技術,為海洋生態「耗竭」做出準備。若台灣人能夠整合團隊技術,未來力挽海洋生態,捨台灣其誰!這是台灣之光,也是台灣未來對世界應該善盡的地球公民責任。

(作者為生技公司執行副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nov/9/today-o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