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喜歡用一個貶抑的詞來描述民進黨的社會基礎,即所謂「鄉村黨」,認為民進黨在大台北都會區的政治支持正在消退,而完全以南部的選票為根基,緊接著這個「定性」,就開始算起南北國民所得的差距、人口的密集度、教育水平的高低,乃至於國際化的程度,然後有一個暗示性的結論:民進黨是一個鄉村政黨,代表著沒有未來,缺乏展望性的政治勢力。

這個觀察當然有著優越感存在,認為相對於民進黨這個鄉村黨,泛藍政黨是都會黨,以中產階級為主幹,是高教育、有國際觀的,尤其對照於紅衫軍的階級性格,更成就了所謂新公民運動,新公民可不是每一個台灣民眾都可以當的,就像靜坐的VIP區一樣,有著一圈又一圈的階級界線在那裡。

但是這個觀察卻忽略了,過去十年來藍綠版圖的大重組過程,以及相掛勾的全球化衝擊。民進黨並不是一開始在南部就有優勢的,二○○○年陳水扁贏得總統時,南部的選票還是連、宋加起來的比較多,一直到二○○四年,阿扁的選票才一舉在南部以及本省籍選票過半,其實南綠北藍的現象發生不到兩、三年的光景,而二○○五年三合一選舉,民進黨的挫敗不過是加深了這個印象。

當然,這個政治版圖的重組卻也深化了民進黨政權的階級性格,以及民進黨在全球化的角色,不是傳統福利國的定位,而是在全球化,乃至於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民進黨必須扮演,捍衛被全球經濟整合浪潮邊緣化的部門,甚至因此而成受難階級的守護者的角色,因為這些群眾已經成為民進黨執政連任的新興社會基礎。

其實,這是全球化過程中政府的積極功能,不是反全球化,而是認清全球化過程中有受益者與受難者,政黨的定位差別在於扮演哪一群人的利益代表,而所謂「都會黨」與「鄉村黨」的分化也在於此:不是誰比較優越,而是各自的政治基礎與政策差異在哪裡,以及全球化過程中政府功能的定位。

或許,就如二次戰後的歐洲社民黨,雖然高舉違反市場潮流的國有化政策,卻一直是執政的主流;而台灣政黨的階級問題不在於誰高誰低,而在於全球化浪潮中,政權角色的清楚定位:誰能來捍衛台灣的利益。

(作者為中研院社科所助理研究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0/today-o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