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國外媒體記者,在「倒扁」前夕的國際記者會上,問了一個好問題,大意是:「許多民主國家都有許多壞總統,為什麼台灣不等四年一次的任期結束,下一次用選票來教訓他?」

這問題為什麼問的好?它點出了台灣政局最關鍵的核心問題:正因為台灣當前並不是「完整」而「正常」的民主國家,人民才被迫湧上街頭,採取「憲法體制內,國會操作外」的社會運動。

正常的民主國家,再怎麼「壞」的總統,總是會替他的政黨著想,不會「綁架」他的政黨一起沉淪,但是,不正常的民主國家,卻會有這種不顧政黨命脈的總統,任期屆滿,口袋滿滿,再也不需要參選,下次選舉,人民的「選票」又怎麼還可能「教訓」得到他?

正常的民主國家中,也很難發生,再怎麼「壞」的政黨,也沒有動不動就操作「敵我意識」,替競爭對手戴上「紅帽子」,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祇要不支持這個政黨,就是「不愛本土」,裹脅人民忍受他們一切的作為。

如果有這種的「統治者」,還可以四處耀武揚威,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是「正常」的民主國家!

有這樣的「統治者」,人民都還卑微地忍受,發不出聲音,無法靠民意去終結亂象,又怎麼可能贏得世人的尊敬!

一個得不到世人尊敬的國家,又怎能奢談「自主性」和「主體性」,當然也永遠不可能真正成為「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

外國媒體記者很幸運,所以,他們一時無法瞭解台灣人民心中的憤慨有多深;沒有惡狼般的中共當鄰居,歐美的國家很安全,所以,他們一時之間,恐怕更難體會到,台灣正在發展的「第二波」民主化運動,除了捍衛「反貪反腐」核心價值外,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台灣人民追求主體性的意志很堅定,誰都不能欺侮他,所以,台灣人民曾經不畏中共的飛彈,堅持選出「自己」的總統,而對於不合格的統治者,台灣人民也有堅定的意志力,一定要把他拉下台。

倒扁運動,除了反貪腐外,就是要展現這種捍衛民主和主體性的民族性,不但是要警告統治者不要亂來,同時也是給中國共產黨「警訊」:台灣人不是香港人,不可能接受中國派任何「特首」來,連總統都可以拉下馬了,「特首」又算得上什麼!

倒扁運動的意涵很多元,除了「泛藍」、「中間的」、「親綠」和「老綠」的奮起,想要捍衛台灣民主外,許多天天高喊「本土化」、「向中國說不」的「深綠」朋友們更應該積極參與,因為這一役,也將是一場向世界宣示的重要機會:要中國放棄「一國兩制」的癡心妄想,學會尊重和體會台灣人民的主體性堅持,重新學習和台灣人民「友善而尊重」的互動新方法。

倒扁這一役太重要了,這一役,台灣將重新區分成新的「板塊」:再也沒有「藍/綠」,只有「被授權的統治者/自主性的公民」兩種版塊,而且,為了捍衛主體性,任何統治者都得把皮繃緊一點,不然,人民就會隨時叫他滾蛋。

局勢很明朗:凱道「百萬人反貪腐」倒扁靜坐,如果祇是想要讓陳水扁「聽」到人民的吶喊;如果祇是想要讓當權派「看」群眾的憤怒,都不夠,要夠讓陳水扁和當權派「嚇」到和「怕」到,所有的強權才會對台灣人民有敬畏之心。

半年下來,台灣的當前僵局一直無解,想要化解當前僵局,台灣人民也必須很無奈地體認到:僅存,惟一還有可能性的,就祇剩下靠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突破當前的僵局,使得政治、司法領域的人感到壓力,放手一博;也才能讓中南海的胡錦濤,再也不敢枉想台灣人民會乖乖地當「順民」。

但社會運動並不是造勢活動,吶喊幾聲,一鼓作氣就能奏效;而是得面對漫長過程,艱難度從來就不輸一場馬拉松競賽。參與者的耐力、運動的節奏、人民願意付出「代價」的意志、持續擴大的動員和適當的宣傳贏取更多敬畏和支持,都是關鍵因素。

這一期《新新聞》封面中,有許多文章分析了倒扁想要成功的許多關鍵,以下,我濃縮主旨,補充說明:

 ——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先天就是「烏合之眾」,要對抗的卻是有資源、有組織,還有國家暴力當後盾的當權者。「人民的力量」說起來浪漫感人,但稍微有所閃失,往往就會在國家機器的優勢力量壓制下,以「人民的悲鳴」而收場。

 ——在台灣過去,除了美麗島事件、五二○農運,加上曇花一現的學運外,近二十年來,並沒有真正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反軍人干政」、「廢除刑法一百條」、「二二八牽手守護台灣」:::這些活動的本質,其實是政黨與政治人物在主導。台灣懂得社會運動且有經驗的人並不多,以致群眾對社會運動更陌生,甚至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期待,這種背景下,施明德發起的「倒扁」馬拉松,九月九日正式啟動後,台灣人民更要步步為營。

 ——正因如此,從九月九日後,將是一場數十天在計算的漫長耐力賽,但群眾卻未必能耐得了這麼久,運動的節奏要如何掌握,將是定生死的關鍵。這次運動的可能參與群眾和過去所有的運動參與群眾,還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過去是基層民眾為主體,這一回,中產階級是主力。

 ——中產階級的特質是意見會更多、會計算參與的風險有多高、並且是一群流動性極高的群眾。他們,表達過意見可能就夠了;他們,更可能是「晚五朝九」的靜坐群,中產階級也極可能會為了某些細瑣的紛擾,就此打了退堂鼓,他們,本質上,更是「一盤散沙」。

 ——一場能夠讓當權者「嚇」到的社會運動,要能持久和維持相當數量的群眾,就必須有細密的「運動節奏」,難就難在,每一時、每一刻的群眾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人。

 ——指揮中樞要想清楚:如何有效下達指令,讓群眾願意配合「節奏」?街頭上局面瞬息萬變,一個「紅衣令」,就曾引爆了所謂施總部「內訌」。可以預見,將來,人群可能要移動、可能要排除一些刻意挑釁的行為、還可能有較激情的群眾耐不住而打算衝撞,都可能會讓整個運動變了調。能不能真正建立指揮中樞的權威感,讓「烏合之眾」的人群不至於各唱各的調,難關,還多得是。

 ——為了化解中產階級參與的疑慮,施總部不斷替群眾「貼心設想」,例如,「輪流」靜坐。但問題是,群眾運動能夠讓當權者感到害怕與壓力,群眾必須要能展現:不計代價,非如此不可的意志力。沒有在所不惜意志的活動,就算有幾百萬人次參加,也不會形成真正的壓力,當權者祇要冷嘲熱諷一句:「暑假期間,到六福村旅遊的人就有好幾百萬人次了」。

 ——目前,除了施明德個人的意志力展現外,如何讓群眾也有意志力能真正展現出來,台灣人民和施總部恐怕還得多思考因應策略。

 ——同樣的問題,就是中產階級本質上是分散的;特性上是工作、生活和表達意見總想要面面俱到。對於這樣一場可能要超過三十天的馬拉松煎熬,可能祇選擇參加一、兩次就可以了,三十天以上的漫長運動,要如何動員群眾保持參與的熱情?對於既不是長期共事,也沒有各地方分級組織,也沒辦法像各政黨能夠以配額制分配各級民代動員的施總部而言,也將是一個大難關。

 ——運動中,和媒體關係的弔詭也要重視,《紐約時報》思想評論家吉特林教授的《整個世界都在注視》指出:近代群眾運動很容易就「被媒體所收買,又被媒體所背叛」媒體在報導動的同時,需要讓名人加入,並製造出更多名人。

 ——媒體可以讓運動快速成長,但媒體更想要讓運動成為「要被別人看」的運動,成為一種看的「流行」(Fads)。媒體也可以讓運動快速異化,名人們的爭吵、罵東罵西的口水,更激進的人搶著出頭、外界的指指點點、官方的打壓,也都在運動快速擴張時無所遮掩地跟著大增,最後是運動不見了,周邊這些事情反而成了重點新聞。

 ——這和誰對、誰不對無關,而是當下社會運動的新現象、新本質,更是新考驗。媒體時代的群眾運動,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參與者,加上「不聽不聞」的當權派,倒扁馬拉松的難度其實很高,也更需要大智慧與大能力。真正的問題不在如何發起和造勢,而是在,啟動後,五大難關也將一一被啟動!

如果這些難關,台灣人民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也將決心一一去克服,九月九,上凱道,它的成果除了讓貪腐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之外,台灣人民的主體性更將讓世人刮目相看,中國當權者也才可能對台灣人民心存敬畏,兩岸,才可能真正展開平等的對話!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ts/archive/2006/09/08/232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