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侵華戰爭 日本兵日記寫實【記者王震邦/台北報導】 【2005/09/09 聯合報】

抗戰初期,日本兵荻島靜夫收到總動員令入伍,隨軍開進上海戰場,民國29年回日本。但他拍的兩百多張照片和20多萬字的日記卻留在中國,直到68年後出土面世。

荻島靜夫的日記和照片,去年輾轉賣到文物收藏家樊建川手中,被視為珍寶。今年8月,中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將「荻島靜夫日記」出版,台灣立緒出版社取得中文繁體字版權,下周將在台灣出版。

「荻島靜夫日記」是日本兵親筆證實侵華戰爭的戰場實錄。在中國戰場上的大掃蕩、化學戰、慰安婦等等,都有很明確的紀錄,隨處可見日軍的殘酷、無情與大量的死亡。

日記裡有一段原文寫著:「隊長領著我們拿著刀,把數名俘虜作為試刀的對象。」(見左上圖,立緒出版社提供)「我看到敵人的屍體層層疊疊地躺著,就拍了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27歲的荻島靜夫參與了上海淞滬會戰強渡吳淞河的戰役,日軍死傷慘重,他被賦予特殊的任務———火葬兵,在他的日記中,有許多敗退、隊友戰死、焚燒同袍屍體的記錄,甚至面對堆積如山的屍首,他在炮火中,於日記中寫下「我一定要努力完成火葬焚屍任務」的自我期許,成為戰場上極為血腥、悲愴,又極為冷漠的記錄角度。

此後,荻島靜夫先後參加了南昌、南京和台兒莊等地大戰役,他所在的部隊也從入侵中國時的5000人變成了300人。回日本前,光荻島靜夫就先後焚燒了超過1000具日軍屍體。

荻島靜夫在共7本、約20萬字的日記裡,留下親眼所見的作戰的經歷,包括日軍的殺戮、暴虐和部隊的滅絕。而戰場的硝煙,則在荻島的相機裡定格成兩百多張照片,呈現屍體、慰安婦、俘虜、廢墟等。

立緒出版總編輯鍾惠民說,日本是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加害者」,但在荻島靜夫的日記中,看到人性面對戰爭的無助和渺小,「加害者和被害者同樣是戰爭的輸家」。她希望這本書提供今人反省戰爭的殘酷;為了尊重生命、追求公義和族群平等,就必須阻止戰爭。

她也指出,荻島靜夫日記中對日軍戰況充滿悲傷絕望的情緒、對「敵人」拚命勇氣所顯露的恐懼,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對照角度,讓讀者從日本軍人的感受中,了解國軍英勇作戰的實情。



這個火葬兵 給歷史新眼睛【記者于國華/台北報導】 2005/09/09 聯合報

曾經有數百萬日軍參加侵華戰爭,但在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這些軍人的日記。收集抗日文物二十多年的大陸文物專家樊建川,第一眼見到荻島靜夫的日記,就認定是真品。

他在文章中寫下買到這批日記的經過。在烽火的年代,軍人朝不保夕、餐風露宿,帶著脆弱的紙質日記本,而且忠誠的記錄見聞,還要僥倖保留在現在,這多不可思議?但竟然被他碰上了。

樊建川從古物商手中買下的荻島靜夫日記,共有7冊,另外還有1本攝影集。日記本只有手掌大小,是專為戰時軍人使用的設計,而且是由日本印製。日記本上印有軍人守則、常用「支那」語對照、中國南方省分地圖等。每本日記扉頁,都寫著荻島靜夫的職務和部隊記錄。

從荻島進入中國的1937年8月到1940年3月離開,日記幾乎沒有間斷。樊建川推斷,他特殊的「火葬兵」職務,讓他能在吃緊的戰爭中拍照和寫日記。

日記出版前,經過專家包括原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沈慶林、原軍事博物館館長阮家新、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副館長萬岡、抗戰博物館徵集部主任張亮等人鑑定,從日記紙張材質、記錄的時間和史實比對等方面,都認為是真跡原件,並且評定為一級文物。

不過,樊建川最遺憾的是,對萩島靜夫的生平毫無所悉,只知他是農家子弟,因緣際會來到中國參戰,又因為自己的堅持用鉛筆寫下日記,卻成為半個世紀之後,世人重新了解這場戰爭的文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