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蕉生產重鎮的中寮鄉,隨著農業凋蔽,務農人口老化,近三萬人的鄉野榮景,在九二一震災重創下,中壯年不得不外出謀生,如今全鄉只剩一萬六千多人,今年上半年更因家人失業、背負卡債和老伴離世,有多名老人傳出喝農藥自殺的不幸。

出走大半 老人佔全鄉15%

「我才擔任會長兩年,十四位理監事就有三人往生」。中寮鄉老人會會長陳清霦昨日提出警訊說,永平村、爽文村、福盛村最近都傳出仰飲農藥自殺的案件,今年一至七月全鄉老人死亡人數多達一百六十三人,其中光是自殺人數就有八人之多。

七年前的百年震災,讓位處偏遠的中寮鄉雪上加霜,近兩百名罹難往生,家屋倒塌,不少年輕人被迫外出謀生。中寮鄉人口從最盛時期的三萬人,逐年降到災前的一萬八千二百五十二人,如今更只剩一萬六千八百一十人,年輕人也只有四千一百一十人,六十五歲高齡老人,佔全鄉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老農挑擔 血汗賺餬口費

福盛村有位七十多歲老人,平日赤腳踩著崎嶇產業道路,賣力地耕種,兒子也不定時會給些零用錢讓老父餬口,不料,兒子近日背負百餘萬元卡債,老父無力代為償還,也不想再拖累兒子,隨手將身旁的農藥一飲而盡。

廣福村長王振義不諱言,全村六百多人,六十五歲以上者就超過半數,村內常可見到七十多歲仍挑著重擔上山,一輩子只為了照料龍眼、香蕉過活的老農身影。他說,每季收成,也只有微薄的餬口費,多數老農願意認命,用一點一滴的血汗,實踐「不吃苦,就只能吃水」的道理。

一對六十多歲罹患有輕度、中度智障的夫妻,膝下並無子女,九二一震災後,棲身之地成為半倒屋,連水電費都無力繳納,差點遭到台電公司斷水斷電。所幸村內民眾體恤他們的處境,只要家中有喪事,這對智障夫妻就成了喪家最得力的清掃助手。

托老中心 給他們精神寄託

遭逢喪偶之痛的龍安村王益萬老先生,原本也活在偷偷拭淚的日子,始終鬱鬱寡歡,如今高齡八十多歲的他,在龍眼林老人日托中心找到心靈寄託,動手將年輕時太太穿著唐裝的模樣,以及中寮昔日香蕉產地人潮如織的榮景,一筆一劃的烙印在畫中,振臂揮別孤寂、晦暗,開展了他豐富的老年生活。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3+112006090900051,00.html




2006.09.09  中國時報 孤寂 成為老年殺手 楊秋蘋/中寮報導

「並不是每名高齡老人,都能幸運地走出震災的陰霾,」草屯療養院副院長陳快樂表示,從她臨床經驗中,確曾發現老年人在老伴離開,或身旁有老朋友相繼過世之後,會引發對老病死亡的恐懼感,有些人甚至萌生「活夠了」而想一了百了的念頭。

中寮鄉年輕學子外出求學,中壯人離鄉尋覓工作,全鄉泰半由老年人守護家園,已是難以挽回的事實。戶政事務所戶籍員林輝德不諱言,在該所任職者清一色是草屯、南投等外地人,中寮在地人不見任何一人;中寮國中學務主任林慧鵬也印証,他任職三十年來,該校學子銳減三分之二。

昨日出席中寮老人會健康座談會時,獲悉當地老人近日傳出多起自殺不幸,署立南投醫院新任院長陳能瑾感慨地說,老人最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孤單。

陳能瑾表示,他的老媽媽高齡已有九十多歲,每天仍會耳提面命,提醒他出門開車、坐飛機要小心,千萬不要把頭手伸出車外,彷彿回到年幼時光,媽媽永遠把他當成孩子一般,這也是所有老年人最嚮往的生活。

「以前只會在公園呆坐一整天,『讀冊』六年,沒想到,生活就變成彩色了!」這是九十八歲謝水波老先生,在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在眾人勸說下,以人瑞級的學生身分走出家門,與一群「老」朋友在長青學苑分享人生的告白。

與謝老先生相伴六年的服務員王麗娟,見證一切改變!她說,九二一震災發生時,已九十多歲高齡的謝水波,平日與獨子一家人居住;家人外出工作時,他通常獨自在公園呆坐,沈默寡言;直到踏入老人長青學苑,謝水波整個人年輕起來,不僅將家中栽種的鳳梨拿來跟同學分享,也快樂地學起ABC。

震災期間負責自殺防治工作的陳快樂不諱言,老人自殺絕不是單一因素引發,常是老伴先他一步撒手人寰,或是周遭泡茶聊天的老朋友陸續過世,老人健康通常就會亮起紅燈,甚至採取不吃不喝等慢性自殺作法。她認為,中寮鄉老人傳出自殺警訊,確實需要進一步診斷,並給予及時的醫療資源協助。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3+112006090900052,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