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佈將把騎單車納入國中小課程,馬上引來一堆反彈。家長說,會增加學習壓力、危險;校長則推說沒地方、器材,怎麼教?

其實,西歐很多國家基於環保、健康的考量,早就把單車納入小學課程,因為這是學騎單車的黃金時期。而且,學單車從沒帶給學童任何學習壓力,只有無窮的學習興趣。

以德國為例,小學畢業前都要考單車駕照。雖然騎單車並不需要駕照,沒考過也可畢業,但是,德國小孩把考單車駕照視為「成年禮」。由於同儕競爭,所以考單車駕照在德國孩子心目中,比畢業典禮還要重要。當然,每個學童也都能考得駕照,而剛學會駕馭單車那一刻,絕對是他們最美好的,也最難忘的童年經驗。

當每個人都會騎單車,從小就騎單車上學,單車就會進入生活,形成文化。歐洲到處是單車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七十萬人口,六十七萬輛單車。從四、五歲的幼童,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只要能走路,就能騎單車。水電工,有水電工的單車,送報有送報的單車,連雙胞胎都有專用的雙座單車拖車,擋風擋雨,功能齊全。甚至,林間小徑都可看到,有人把閱讀架焊在單車把手上,邊騎車邊看書。

單車文化與汽車文明,各自形成截然不同的城市性格。在洛杉磯,當你搖下車窗想問路,對方可能防禦性地拔腿就跑。但在阿姆斯特丹,你只要停在路口,拿出地圖,馬上有人幫忙。一冷,一熱,對比強烈。

台灣地狹人稠,與歐洲類似,應學習他們的單車文化,不該抄襲美國的汽車文明。教育部將騎單車納入國中小課程,不只是課程增減而已,也代表台灣價值取向的轉變,非常有遠見,值得喝采。

未來,當人人都會騎單車,行政院推動的「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硬體政策,也就有了軟體配套條件。而只要城市裡通學、通勤的單車道一一建好,台灣可以很快形成與歐洲一樣的單車文化。

反彈教育部騎單車政策的家長,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剛學會騎單車時的興奮,以及結伴騎單車郊遊的逍遙。當年,我們只有騎車的快樂,如今怎能拿學習壓力為藉口,剝奪下一代騎單車的機會?更何況,經過我們這一代汽車文明的揮霍,下一代可能無油可用,單車將是他們唯一的交通選擇哩!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8300035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