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

愈來愈多人都承認,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乃是「美國任何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而且可能還是排名第一。但可能很少人想像得到,在他逝世多年之後,人們對他的好奇心卻日益增加。有人甚至認為二○○四及二○○五年乃是文學上的「亨利詹姆斯年」。

因為,在二○○四年一年裡,就有兩位當今英語頂級作家以他的生平為題材,寫成小說創作。它是當今愛爾蘭主要作家柯姆.托宜賓(Colm Tibn)所著之《大師》(The Master);以及英國作家大衛.洛吉(David Lodge)所寫的《作者.作者》(Author,Author)。到了二○○五年底,柯姆.托宜賓又將亨利.詹姆斯以紐約為題材的九篇小說輯成《詹姆斯的紐約故事》。其實,以亨利.詹姆斯為題材的小說已非新事,以前,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及旦能特(Emma Tennant)就有過嘗試,但像托宜賓和洛吉這種嚴肅的作家會以一個過去的作家為小說題材,卻極稀少,縱使放在全世界看,前例亦不多。

「傳奇」

洛吉把那麼多人對亨利.詹姆斯有興趣,稱為「這是一種傳奇」。但為甚麼會出現這種「傳奇」,他卻沒有解釋。但自從亨利.詹姆斯逝世後,他的地位日益崇隆,這卻是事實。尤其是學者艾戴爾(Leon Edel)窮廿年的研究,從一九五三到七二年分批完成五大卷的《亨利詹姆斯傳》,並編集了他的書信後,他的「偉大化」即已完成了奠基工作。接著他最重要的作品如《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金樽記》(The Golden Bowl)等都被成功的搬上銀幕,使得他由原本只算文學菁英這一層的小眾而進入了大眾。研究亨利.詹姆斯的都知道,他在一八九五年五十二歲那一年,曾遭遇到畢生最大的挫折和危機,他希望能在舞台事業上追求成功和富裕,但他的新戲《蓋.董維爾》(Guy Domville)在倫敦上演。雖然演員一流,英國的文化貴族群如蕭伯納.威爾斯(H.G.Wells),阿切爾(William Archer)等也都友情贊助、全力相挺,如此陣仗卻救不了這齣戲,首演即被後排買票觀眾噓成一團;而最慘的是,他悄悄的去現場看首演的反應,男主角亞歷山大居然把他推到台上介紹,更讓現場亂成一團。這次慘痛的經驗讓他相信自己的文學和舞台是不相合的,他並因此而憎恨在舞台上功成名就的作家如王爾德等,並拒絕了王爾德的友誼。但由他死後,作品被別人成功改編,證明了他的作品並非與舞台不合,而只是證明了他當時演出劇本的錯亂。他的作品後來在大眾層上獲得成功,終於彌補了他生前的缺憾。

亨利.詹姆斯在死後聲名日盛,近年來還得到後輩頂級作家的好奇,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他,將他寫成小說,藉以探索他的生命歷程。這種「亨利詹姆斯熱」實在很難解釋。我們都知道他的祖父是來自愛爾蘭的移民並因而致富,到了他的父親老亨利(Henry James,1811-1882)已成了當時最主要的通俗宗教信仰家。到他這一代,哥哥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己成了第一個美國的「本土哲學家」,再加上亨利.詹姆斯及其姐弟,就美國國家的文化發展而言,這個「詹姆斯家族」可算是「美國本土第一文化世家」。而除了這種「第一文化世家」的歷史位置讓人覺得重要外,我們也知道老亨利所認同的其實是歐洲豐富的文化,因而在他子女年幼時即帶著一路在歐洲各地旅行,而非常特殊的,他們家裡包括威廉.亨利的姐姐愛麗絲等人都有很強的「愛爾蘭意識」,獨獨亨利詹姆斯一方面非常親英,但又有「新美國,老歐洲」這樣的見解,這都充份顯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這種認知,其實和當今美國的心情完全吻合,這或許也是人們對他特別重視的原因之一。

女性氣質

而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就文學角度而言,亨利.詹姆斯有著太多疑惑都長期以來被人放在心裡。他的作品裡有很強的女性氣質;影響他最大的,其實是祖母伊莉莎白(ElizabethWalsh),表姐妹敏妮(Minny Temple)及康士坦絲(Constance Fenimore Woolson),以及兩個愛麗絲──一個是嫂嫂愛麗絲,一個是姪女愛麗絲。她們都不斷的出現在他的小說裡;而除了女性氣質外,亨利.詹姆斯的性別認同和他對自己當年那種曲高和寡的文學孤芳自賞,堅持到底的決心,或許更讓人在撲朔迷離下產生好奇。說得淺白一些,亨夠.詹姆斯的性別認同是甚麼?他是不是一個同性戀者?

而我覺得當代愛爾蘭主要作家,早已出櫃的同性戀者柯姆.托宜賓在碰觸這些問題時,表現得可能最為週到。他那本極受好評的小說《大師》,以一八九五年一月,亨利.詹姆斯的劇本《蓋.董維爾》的失敗為始,以一八九九年十月他和哥哥威廉的家人在英國過冬兼度耶誕為終,由他五十二歲寫到五十六歲,是典型的「中年危機」,中間則穿插了一段亨利.詹姆斯和後來成為美國法律史上極為重要,擔任大法官三十年的赫梅士(Oliver Wendell Holmes,1841-1935)兩人年少時裸體同床共枕的插曲。他們兩人:「乃是老世界的一部份。都很正派,都是清教徒,受到喜歡探索而又喜愛的父親,以及十分戒慎而又叮嚀的母親之影響,他們都對自己的一生相信自我追求的命運感。」這種相似性,使得兩人相裸共枕的插曲,在性別認同問題上留下了許多可探索的空間。托宜賓在二○○五年所編的《詹姆斯的紐約故事》裡即明言,參酌亨利.詹姆斯的一生,以及他對自己出生地紐約那種毫不掩飾的厭惡。他認為亨利.詹姆斯從十歲起即被父親帶著跑歐洲各地,這使得他在自我以及自我性別認同的問題上都受到了干擾和阻斷。加上紐約的巨變。他家舊宅的被夷平,他的伊甸園突然間消失,這都使得他在自我最深的那個層次再也無法成長。他其實並不是同性戀者,而是性別認同停滯,不知道自己是甚麼樣的人。除了性別無依外,他其實也是所有地方的流浪著,縱使對他後來入籍的英國亦然。最後除了對自己的文學還有固執的相信外,他所有的其實已不多了。

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

托宜賓在《大師》裡,以亨利.詹姆斯的「中年危機」這一段切入,其實非常匠心獨具。中年危機是他一生寫作、事業、親情、性別等所有困惑最嚴重的階段。該書最後一章寫一八九九年耶誕前及同度耶誕時兄弟兩人的互動。哲學有成的哥哥威廉對弟弟的文學做了很尖銳的批評和務實但媚俗的建議,那是一場兄弟交鋒,威廉當然沒有說服,但卻激發出亨利.詹姆斯真正的潛力。他最重要的三大傑作:《鴿翼》出版於一九○二年、《奉使記》(The Ambassadors)出版於一九○三年、《金樽記》出版於一九○四年。威廉和亨利兩兄弟皆才華出眾,年少讀書,都是哥哥先獨佔,弟弟只有撿哥哥不要的東讀西讀,胡亂閱讀。在胡亂中鑽研出獨特的自己。三大傑作完成後,弟弟終於在他的一生裡,正式的超過了哥哥。托宜賓在《大師》最後一章以兄弟交鋒收場,後來不再著墨。我認為是抓住了亨利.詹姆斯的核心那一段。

而同獲好評的英國作家洛吉,在《作者.作者》裡,對亨利.詹姆斯的性別及創作迷團,則以同時代另一作家杜.冒瑞爾(Gerald DuMaurier)為參照點。亨利.詹姆斯和他有著迷團般的感情關係,後來冒瑞爾由藝術家改行寫作,走大眾路線,寫了暢銷之作《崔爾軍》(Trilby),鋒頭及收入壓過了亨利.詹姆斯。只是到現在,杜.冒瑞爾是誰,已很少人知道了。亨利.詹姆斯對自己風格的堅持與判斷,才是他一生最傑出的特點。而非常可惜的,乃是在我們的文學圈子裡,仍只將對他的理解,局限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上,對那三大傑作反而掉以輕心。

亨利.詹姆斯逝後聲名更盛,愈來愈多傳記、書信集、研究著作,甚至作家以他為創作的題材,都是讓他「大師」的地位更加被烘托,也更加被固定。亨利.詹姆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看世界,而他看的可真是不同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301+11200607310038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