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親綠學者「七一五聲明」發起人,對於陳水扁書面聲明與民進黨全代會支持陳水扁續任的回應感到失望,於是在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記者會,要求陳水扁下台;除公布第二波連署名單之外,並發表題為「壯大公民社會、提升台灣民主」的第二波聲明。

親綠學者的聲明指出,因為「我們的未來仍深深被過去所羈絆」,因此,他們選擇在曾是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主要刑場的馬場町紀念公園發聲,希望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我們才可有共同的「未來」。

他們強調,根據估計,在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約有四、五千名愛國主義知識分子、文化人士、工人和農民———部分是實質反抗者,更大部分是無辜受害者———在馬場町刑場被槍決,選擇在這個流血之地發表回應,是希望提醒各界正視「轉型正義」問題。

相應於綠色學者歷來只談二二八,而不談五○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態度,作為一個長期調查、研究、寫作五○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的文字工作者,在這裡,也要肯定這些親綠學者相對「進步」的面對歷史的論述;但是,如果他們果真真誠面對歷史的話,我卻要質疑:他們光是在馬場町吶喊,還是不夠的。至少,他們還應向社會大眾說清楚:彼時彼地究竟是誰在馬場町吶喊?他們吶喊什麼?還有是怎樣的歷史情境讓這些人在馬場町吶喊!

我不認為這些以讀書為業的親綠學者會不知道這樣的事實:當年那些在馬場町刑場仆倒的仁人志士們,是為了要求終止內戰、國家統一,以及追求台灣的民主、自治,而在國際冷戰與中國內戰的雙戰架構下,不幸淪為時代犧牲者的。

那麼,這些人在馬場町的吶喊,以及他們吶喊的內容,是不是符合他們「以民主豐富台灣認同」的主張?如果不符合的話,他們為什麼還要選擇在馬場町發聲呢?難道他們要繼強暴二二八的歷史之後,再一次強暴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嗎?

面對陳水扁的聲明與民進黨的回應,親綠學者強調,他們「不會走上街頭,但會繼續說理,壯大公民社會。」作為發起人之一的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的吳叡人表示:「我們沒權力,只好仰賴修辭……」因此,他呼籲「支持台獨的好朋友,此刻我們要做好長期在野的心理準備。」

我不是學術中人,不懂「修辭」背後的深奧學理。因此,我也不敢說,在既有的「台灣認同」論述被陳水扁貪腐政權敗光之時,親綠學者所謂「轉型正義」的「修辭」背後,是否隱含著重開所謂藍綠對決「另一個戰場」的策略性話語。

如果這些親綠學者真是台灣社會的「良心」,為了台灣的「未來」,至少讓我們一起「真誠面對過去」吧!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448523.shtml




聯合筆記》道德社區 「查無此人」【2006/07/31 聯合報】蔡惠萍

親綠學者的二度記者會,未如外界預期地加大批判力道,除對陳總統未辭職「深感遺憾」外,只發表溫和的回應文,並言明不上街、不搞第三勢力、不與陳總統見面,將繼續「說理」。看得出來,這是一場「告別」記者會,向社會宣告這次行動失敗,同時也向昔日的同志道別。

親綠學界剛發表棄扁宣言時,這股來自綠營的道德批判力量,確實對民進黨上下造成劇烈震盪,一時間都慌了手腳。因此,陳總統立刻展開一連串的固權動作,包括接見獨派大老,以及後來因立委群起反彈而取消的「圓山摸頭」會議。

掌權者的恐懼忌憚,加上來自學界、文化界及社運界以及全民連署的響應,的確鼓舞了親綠學界。因此,雖然陳總統傳達無意下台的訊息,但親綠學者仍然寄望於民進黨的四大天王及全體黨員。他們深信,這些過去曾擁抱相同夢想、引領進步思潮的戰友,會對他們的道德呼喊產生相當程度的共鳴與回應,會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展現自省精神,並對陳總統的道德危機作出果斷處理。

但親綠學者還是失望了。他們以「道德社區」共同住民的身分向陳總統發出召喚,但陳水扁卻表示「願意繼續忍辱負重」,民進黨全代會亦一片寂然,不聞反省聲。這群學者方才發現:陳總統與民進黨早已移居到權力的「黑暗國度」,在道德社區裡,已「查無此人」。

「七一五宣言」終成空谷足聲,民進黨昔日的理想、美好和純粹,已在權力熔爐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只剩一座殘破不堪的權力廢墟。

表面上看,行動雖然挫敗,但在推動「七一五宣言」過程中,親綠學界展現了價值堅持與自我批判,讓社會看到了一把鮮明的道德量尺,無論掌權者如何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尺上的刻度不會跟著改變。

如今,只能等「道德社區」的住民更加團結、壯大,從而撼動「黑暗國度」的統治根基。

http://udn.com/NEWS/OPINION/X1/344852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