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世紀研究心得,瑞典漢學家林西莉(C. Lindqvist)的中華文化觀察將以「三部曲」形式問世。她昨天在台出版代表作《漢字的故事》,年底以漢代古琴為主題的著作分在瑞典及大陸上市。「即將著手寫的書,」她說:「是中國剪紙研究的整理。」

將近20年前她就寫成的《漢字的故事》,當時引起歐美的轟動。「為了這本書,」她回憶:「我每年跑中國一兩趟。」從考古遺址(如安陽殷墟)到各地博物館,她把漢字形音意結合生活實物與照片,完成這本漢字文化史故事,迄今已有英法德等譯本。

正體中文版昨天首度引進國內。林西莉說,漢字字形結構背後有其邏輯,可方便學習者從「原體字」進一步記憶簡體字。現在中國出現一股重新使用正體字的風氣,許多人以正體字為知識的代表,她預測鐘擺即將重新朝正體字方向擺動。

除了漢字,她還是知名的漢朝古琴研究者,曾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從王迪學習這種音調柔美意境深遠的七弦古琴。「古琴和魯特琴一樣,」她介紹這兩種中西文化的代表樂器:「我先學會魯特,才對古琴有興趣,兩者都是知識份子清雅高遠心境的反應。」

她常常彈古琴、撥弄魯特琴給自己聽,「我相信以前中國與歐洲知識份子都一樣,」她說:「只彈給自己聽,進入天人合一的神奇境界,不為公開演奏而鍛鍊技巧。」今秋她的古琴專論就要在瑞典上市,依舊從文化史角度介紹古琴的歷史、旋律、指法,內附演奏CD讓瑞典讀者熟悉這種獨特樂器的聲音。大陸版本年底推出。

從1962年離開北京大學之後,林西莉一度與夫婿擔任瑞典《每日新聞》特派員進駐拉丁美洲,帶著幼齡稚子在玻利維亞等多地入死出生。有一天有人問她曉不曉得延安附近的安塞已對外國人開放,她立即辭去工作重回大陸,回到她熟悉的研究環境。

在那窯洞隨處可見的鄉間,她遇見一位罹癌老婦。老婦認為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把畢生剪紙的作品重做一次,留下上百件作品送給林西莉。現在她的剪紙收藏已逾三千,也將動筆撰寫剪紙專書。

半世紀前,「大躍進」剛結束時代,林西莉在北京讀書,從吃肉的瑞典驟然進入路有餓殍的大陸,後來連她自己也被送入醫院注射蛋白質。「現在人人有衣有食,餐廳林立,」她皺起眉頭慢慢說:「我卻嚴重地關切,大陸對於古物、古蹟欠缺尊重。」

她說,在大陸,能夠圈起來收門票當成旅遊景點的古蹟古物,才會受到照顧。無論是憑空新建的黃帝墓,備受觀光產業威脅、扭曲的平遙古城,還是已然消失的北京古城牆,在在令她掩面嘆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