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一如預期,無法得到具約束力的結論,也未得到媒體與一般民眾的重視,反而更落實了「環保團體是經濟成長的麻煩製造者」的普遍看法。更有甚者,台灣的科學之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院長,在會議開幕致詞時,公開表達支持經濟學者與工商團體們的期望:落實核四,不停止核一、核二與核三,如此顯然與多數與會者的意見不一致,更凸顯此會議無法就臺灣應如何永續,獲致共識。
關鍵當然就是:我國是否當規劃二氧化碳排放的減量目標,並應就高耗能與高排放的產業,明確規範限制?一些似是而非的爭議如下:我國非京都議定書約束的國家,在未受國際強制要求下,何須積極主動承諾減量?二氧化碳氣體並非空氣污染氣體,且行政院正討論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僅強調「志願減量」,而非「減量管制」,如此又何須規劃管制?若管制二氧化碳排放,而再生能源並無法及時供應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能源,則為何不使用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核能發電?設若臺灣要建設成「非核家園」,而在高油價現況下,是否只得積極建設火力發電廠,以提供工商能源需求,如此豈非增加空氣污染物排放?
就永續發展的觀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的平衡,是臺灣下一代民眾的期望,而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是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設若大家執著於此,那麼,美國正積極推動的汽化煤、提高煤發電效率與補捉二氧化碳並儲存於地殼內,應是較核能發電爭議性低的選擇。不過,關鍵問題其實是在能源消耗,而上述二個選項,或許能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卻無法抑制能源消耗的成長!
臺灣近年來經濟轉型緩慢,箇中原因繁多,但結果是:全國能源消耗成長率大於經濟成長率!而若高耗能產業持續增加,在能源成本不斷墊高的前景下,無論是推動核能發電或是煤汽化與儲存二氧化碳等,經濟成長並無法樂觀期待。最大的產出將是:社會失意者更多,治安惡化及絕望自殺者將永續增多。
顯然,要達成永續發展的願景,應將抑制能源消耗設為優先當解決的課題,其也能一併解決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問題。以政府積極推動興建的國光石化與台塑煉鋼為例,應強調的是新廠能耗低、效率高與產值高,但在不增加總體能耗水準下,應當同時關閉五輕、中鋼與相關工廠等。如此才能期望:抑制能耗成長與提升經濟成長,並控制社會失意者數的增加。
所以,國家永續會議在探討如何讓臺灣永續發展時,應就臺灣的承載極限獲致共識,而不需拘泥於某些特定案例。如此就可將重點放在臺灣的能源、水、土地、生態等的消耗承載極限,尋求最大共識與最佳約束──總量管制。很可惜,國家永續會熱鬧一場,既無法達到環保運動者的期望,也無法傳遞環境保護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觀念,更無法提升社會正義平等。接下來的六月「經濟永續會議」,將只會受政治力的約束,而不會受永續發展的約束,更且在經濟優先的前提與環保已被污名化下,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將勢不可擋。
(作者為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 Apr 29 Sat 2006 21:05
2006.04.24 中國時報 永續發展會議,難永續 柳中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