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一九八六年四月廿六日凌晨一時卅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北部的轍諾堡,爆發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核能災變。轍諾堡核能發電廠的四號機組反應器,發生爐心熔毀與兩次大爆炸,並造成規模駭人的輻射污染。

事發之後,當局緊急應變,運來七十萬噸鋼材與四十萬噸混凝土,花了近六個月時間,在四號反應器上方建造一座「目標掩蔽體」,覆蓋反應器殘骸、燃料棒與毀損的建築物,以長期隔絕多達兩百噸的高度輻射性物質。

石棺老態龍鍾 無法負重任

廿年後,這座人稱「轍諾堡石棺」的掩蔽體雖然依舊聳立,但是已經老態龍鍾,石棺表面出現裂痕,雨水不斷滲入;身負重任的樑柱與撐牆,也有岌岌可危的憂慮。專家擔心這座石棺將成為「潘朵拉的盒子」,再不汰舊換新,後果輕則污染地下水,四處蔓延;重則牆崩樑摧,大量高輻射性核廢料向外擴散。

其實早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七大工業國(G7)領袖高峰會就決定針對轍諾堡問題,推動「掩蔽執行計畫」(SIP),並成立「轍諾堡掩蔽基金」,由「歐洲重建暨開發銀行」主司其事。計畫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建立一座「新安全限阻體」(NSC),來取代轍諾堡石棺。

這座「新安全限阻體」預計耗資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五億元),著眼於「限阻」(confinement)固態核廢料,有別於一般核電廠的「圍阻」(containment)輻射性氣體。其設計與結構頗具新意,將是人類工程史上一大創舉;一旦順利完工,限阻功能可望維持一個世紀。

招標分歧 橙色革命拖進度

然而好事多磨,原訂去年就應該完成的「新安全限阻體」,至今仍停滯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烏克蘭當局與主要出資者歐洲聯盟及美國,對工程招標事宜歧見甚深。而且烏克蘭自二○○四年爆發「橙色革命」以來,政情動盪不安,連帶也拖累了計畫進度。目前各界認為,這項計畫恐怕要到二○一○年才能大功告成。

從設計藍圖來看,「新安全限阻體」是一座巨大的半圓筒狀拱型建築物,工程界專家暱稱之為「方舟」(the Ark)。它長兩百公尺、寬一百九十公尺、高一百○八公尺,材質以鋼材為主,內層塗以聚碳酸酯樹脂,可避免輻射性粒子附著。據一家法國工程公司估計,「方舟」使用的鋼材將是巴黎艾菲爾鐵塔的二.五倍。

廿四內小時結合 降低危害

由於轍諾堡災變地點不適宜工程人員長期進駐,因此「方舟」將分成兩部分,先在安全地區建造,再運往災變地點,放在特製鐵軌的兩端,以鋼纜逐漸拉近,然後在「石棺」上方結合為一體;這個關鍵步驟必須在廿四小時內完成,以降低工程人員受輻射危害的風險。

「方舟」還肩負一項特殊的任務:讓工程人員能安全地深入災變現場,或者運用特製遙控機具,拆卸「石棺」有崩塌危險的部分。因此「方舟」內部將鋪設鐵軌,並設置四座橋型起重機,將能清除約兩千公噸廢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