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9089

有感於新近報導的「鄭和環球航行」地圖

2005年是二次大戰結束60週年,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發表100週年,這些劃時代的大事受到舉世的重視和紀念。對於中國,2005年是重要歷史記憶的「鄭和年」,中國人為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轟轟烈烈地慶祝了一整年,並且延續到2006年。

為了2005年的鄭和紀念,中國大陸準備了20年;為了這一年,中國人推動了100年。因為長期啟動,最近5年,「鄭和」之聲名,幾乎天天都在媒體上出現,內容涉及甚廣:抒懷鄭和下西洋壯舉,報導鄭和航海史蹟的發現,出版許多相關著作,發行精美紀念郵票,舉行許多場次的鄭和下西洋研討會,舉辦各式各樣的鄭和專題特展,製作鄭和船隻復原,模擬鄭和下西洋的航行,以音樂會與歌舞劇歌頌鄭和。這些活動見於許多華人聚居的地區,包括大陸、台灣、澳門、香港、新加坡、馬六甲、三寶瓏,乃至於美國。歐美的學者專家也頗有一些相關著述。這些活動以2005年為高潮,這年7月11日達到最高潮。7月以後,活動漸疏。沒有想到,今年1月間,北京的劉剛先生宣布重大發現──發現鄭和環繞地球航行的地圖,海內外媒體熱烈報導,紀念鄭和的熱潮似乎還沒有消退。

一項驚人的發現

2006年1月16日,北京的媒體報導,同時在倫敦的《獨立報》、《經濟學人》雜誌以及BCC等網站等多處發布:北京的商務律師劉剛以4000元人民幣買到一份乾隆二十八年仿製永樂十六年(1418)的《天下全輿總圖》,這張地圖繪製永樂十六年鄭和船隊航行所至之地,含今美洲、澳洲、非洲、北極、南極、格陵蘭島,以及台灣等地,而各地位置、面積、輪廓十分精確。經過多位中國專家以及四位外國專家鑑定,確認這張地圖是鄭和下西洋期間所繪製之航海圖。因為這樣的重要性,這張地圖的副本,在1月16日公開展示於北京,同時展示於倫敦的國家海洋博物館。

這項報導得到若干正面的回應,特別是一位名叫孟席斯(Mengies)的前英國海軍上校;因為這位英人寫過一本名著,《1421──中國發現了世界》,宣稱鄭和發現了美洲,並航繞地球一周。孟氏說,新發現1418年的地圖,有力地印證他的重大發現。對於劉剛,這件事不但顯示鄭和的偉大,而且添增了兩項榮耀──一方面這是中國人發現的,另一方面,將鄭和的光榮提前3年,從1421提前到1418。對於許許多多的「鄭和迷」,這是再一次歡呼鄭和的偉大。發現人劉剛表示,這份地圖在4年前買到,為了慎重而長期查證,發現證據確鑿,如今更進一步,將這張古畫的部分紙片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和紐西蘭的懷卡托大學進行同位素測試,讓科學家作最權威的年代探測。

劉剛的「發現」確實得到若干大學教授,以及社會人土的的聲援和支持;但是,提出質疑的人士,似乎也讓劉剛難以承受。

各界提出的兩項質疑

質疑此圖的人,從海內外各地洶湧而來,包括北京人民大學專精鄭和研究的毛佩琦教授、在葡萄牙研究中外關係史的金國平教授、研究古地圖的浙江大學龔纓晏教授等人。

研究者的第一項質問,指出此圖名稱與說明文字露出許多嚴重的偽造痕跡。毛教授指出,此圖左下角註明此圖是乾隆年間仿製永樂十六年的《天下諸番識貢圖》,認為其中「識貢」二字根本不通。毛教授指出,中國歷代有「職貢」之事,指的是番國之進貢,但是歷來沒有稱作「識貢」之事。毛教授舉兩個例子,一為南朝梁蕭繹繪製的《職貢圖》的宋代仿本;一為《皇清職貢圖》(台北故宮藏)。

金國平教授指出「天下」、「皇輿」的名稱或概念,是清代習用的,而「天下」所指是「皇輿」──中國境內,而不是此圖所指的「世界」(world)。龔教授指出,此圖提到「景教」、「上帝」,都不是鄭和時代所知之名稱。景教是唐人所稱基督教,後來為人所忘,直到明末才再度被人發現;「上帝」一詞,則明末始見。

此外,圖中文字,將「隨」字誤寫成「隋」;「餘」字誤寫成「余」;都是嚴重的偽造痕跡。

第二種質疑針對地圖的繪製。

龔教授認為這張地圖如此精確而成熟,是採用橫軸投影製圖法而完成,通過投影把球體表現為平面的地圖。龔教授指出,這種繪法是歐洲地圖學特有的傳統,直到十七世紀才由利瑪竇等傳教士傳入中國。龔教授說:「中國傳統的地圖學是結不出這樣的果實的。」

金教授認為,明初的中國人沒有「地圓」觀念,不可能作環球之航行;此圖繪製並詳註陸地內部深處的許多風土民情,但是鄭和最多只能到達海洋沿岸的區域,鄭和時代的中國不可能繪這樣括及全球,深入內陸的地圖。

台灣觀點

拜讀許多學者的看法之後,筆者覺得,上述兩項質疑,已經推翻這份古地圖的根基;另一方面又覺得,站在台灣,側看這項「發現」,又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現象,其可得而言者有四:

一、圖中台灣精確無比,而稱其地為琉球;其技不可能,其名不可信

這張地圖所繪台灣,位置、面積、形狀出奇地精確,這樣的功夫在十七世紀之前不曾出現過,不論是中國或歐洲,同時也不符合明初(1418年)中國對台灣的認知。

就名稱來說,此圖稱台灣為「琉球」,在明代初期,絕無可能。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資料未曾記載台灣,鄭和船隊對台灣一無所知;明代初期的中國人與今之琉球群島頗有來往,稱其地為大琉球;明廷也知有台灣,但沒有來往,對其地頗為生疏,列為「不征之國」,稱此島為「小琉球」。鄭和時代的人如果繪製地圖,而標示「琉球」之島,只能是今之群球群島,不會是台灣。

二、台北有一幅著名的唐代《職貢圖卷》

北京的毛教授列舉兩件古代的「職貢圖」,南朝與清代的「職貢圖」,後者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筆者以為可以加上一件台北故宮所藏「職貢圖」名作。

台北故宮收藏唐初閻立本所繪的《職貢圖卷》。唐太宗素好繪畫,每逢蠻夷貢職,輒命臣工圖畫以進,藉以誇示威德於四海,閻立本為此中名家;貞觀五年(631)南方林邑、婆利、羅剎三國聯合入貢,閻立本據此繪成此圖,此項職貢之事也記載於《唐書》之中。此圖原藏南京中央博物院,二次戰後隨著博物院播遷,而移到台灣,為故宮博物院重寶之一,收錄於著名的《故宮名畫三百種》,為其第一圖,並見於若干著述。台北這件「職貢圖」,有力地說明「識貢」之不通。

三、此圖稱鄭和為「馬三寶」,此姓此名皆不通

圖中文字稱鄭和為「馬三寶」。鄭和原姓馬,但在下西洋之時已改姓為鄭,三寶不是本名,不曾用於正式文件。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明代重要史料,提到鄭和,都用「鄭」姓,以「和」為名。

第一手史料有:〈馬公哈只墓誌銘〉、《明實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以及鄭和留下的幾件「碑記」。

〈馬公哈只墓誌銘〉稱鄭和為「太監鄭和」。

《明實錄》提到鄭和,有兩種稱法:一為「中官鄭和」(永樂三、十四、二十二年),一為「太監鄭和」(永樂六、十、十九年,宣德五年)。

《瀛涯勝覽》提到鄭和,稱「太監鄭和」,見於序、後序、舊港國、蘇門荅剌國)。《星槎勝覽》也稱「太監鄭和」,見於序、前集目錄、後集目錄、占城國、舊港、蘇門荅剌國、錫蘭山國。《西洋番國志》自序稱「太監鄭和」,所附「刺書」載「太監鄭和」與「內官鄭和」。

鄭和所立的〈錫蘭碑〉,稱「太監鄭和」;劉家港〈通番事蹟碑〉稱「太監鄭和」;長樂天妃宮〈天妃靈應之記碑〉稱「太監鄭和」。

第二手史料,成化間《菽園雜記》稱「太監鄭和」,正德間《西洋朝貢典錄》稱「內侍鄭和」,天啟《武備志》《航海圖》稱「內豎鄭和」。

「馬」姓與「三寶」之名,皆不見於明代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說明此圖連最基本的「鄭和」姓名都錯得離譜。

四、此圖記述航行始末,其文字,與《星槎勝覽》文字相同,而問題重重

此圖註記出使始末云:「永樂十三年隋正使太監馬三寶往榜葛剌諸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十六年回京。」這段文字可見於費信《星槎勝覽》的「前集目錄」的說明,除了兩個字的差異:一則費信作「隨」而此圖作「隋」,另一則費信作「十四年」而此圖作「十六年」。

「隋」者「隨」之誤,十分顯著;「十六」與「十四」之不同,可能是有意識的改變。兩份不同的文件,卻有一小段相同的文字,這種離奇的現象很難以巧合解釋,非常可能是抄錄所致。

費信《星槎勝覽》完稿於正統元年(1436),晚於此圖所標示的年代(1418)18年。但是若說費信《星槎勝覽》的文字抄自此圖,極不可能,因為費信以及任何人,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這一張地圖;再則,費信《星槎勝覽》「前集目錄」自述永樂七年、十年、十三年,以及宣德六年之出使,皆其親身經歷,沒有必要抄錄其他資料。因此,只有一種可能,這張地圖的內容抄自《星槎勝覽》,如果這樣,那麼這張地圖必然完成於1436之後,因此1418年之說不能成立。

再者,考察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費信這一段文字是嚴重錯誤的。費信說永樂十三年隨鄭和出使榜葛剌等國,這是一項錯誤的敘述,因為鄭和沒有到過榜葛剌(今之孟加拉)。鄭和航行所至之地,其確切可信之依據有四:一為《明實錄》七條鄭和出使目的地,約20國,其中不含榜葛剌;第二項為鄭和自述前六次航行的劉家港〈通番事蹟碑〉,列舉10多國國名,其中沒有榜葛剌;第三則為鄭和自述前六次行程的長樂〈天妃靈應之記碑〉,提到10多國,同樣找不到榜葛剌;第四件為弘治《前聞記》記述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詳述鄭和航行所及之地,依然找不到榜葛剌。榜葛剌非鄭和曾至之地。

永樂期間,同時有許多特使奉命來往各地,鄭和出使之地域最廣,但並不括及所有的地區。榜葛剌這個地方,主要出使者是太監侯顯,馬歡與費信都曾跟隨侯顯出使榜葛剌。馬歡的《瀛涯勝覽》記錄榜葛剌之行,但未提到鄭和。而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出發,永樂十三年七月回到中國,直到永樂十五年才再度出發,這項事實一方面說明費信在永樂十三至十四年隨鄭和到達榜葛剌的記錄是誤載,另一方面說明此圖所載「永樂13~16年」航次與鄭和並無關聯。

此圖抄費信《星槎勝覽》的這一段文字,顯示此圖並非1418之作,而所抄的是一條錯誤的資料,並且抄錯兩個字;馬腳與狐狸尾巴統統露了出來。

一點感想

「鄭和熱」發燒了20年,這種現象,是許多歷史記憶和現實情勢聚合而成的力道。2005年的中國有能力做好一些值得做的大事。因為這樣,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辦得很熱烈,不過,「鄭和熱」的部分現象,熱過了頭,有點走岔。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事蹟,表揚所當表揚,反省所當反省,才是堂堂泱泱大國之風。如果,對於似有還無之事,談得煞有其事,如果對於破綻百出的說法,捕風捉影而信口雌黃,則氣宇狹隘,風度盡失。

英國的孟席斯,著《1421── 中國發現世界》一書,有功於推廣鄭和的知名度;但其書荒誕不經,只怕也對中國和歷史學開了許多輕蔑的玩笑。劉剛以孟席斯為師,以英國為呼應台,怕是把莊嚴的歷史記憶扭曲成不三不四的鬧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