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青年樂生聯盟到捷運局陳情,指出新莊機場的地質鑽探報告嚴重錯估地下水的透水係數,若是執意施工,未來可能導致樂生院和新莊捷運機廠發生崩塌與湧水,造成嚴重安全威脅。這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不僅就樂生案的決策過程,就台灣社會工程品質,就這個美麗島沈淪的國土,甚或就全球的水文系統來說,都亟須進一步探討。
很可惜,在媒體人的眼裡,拋出的問題不如丟出的雞蛋。台灣電子媒體的反智心態暴露無遺,在所有號稱現場轉播的報導中,沒有任何一位主播或記者去深入理解並呈現給觀眾相關的重要探討。在當前泛政治與反思考的人文環境中,人們似乎已經越來越習慣以最空泛的指控來替代深入的理解與關懷,以光鮮亮麗的潔淨來粉飾底層的污濁,以謙恭有禮的虛招來替代挖掘問題的道德勇氣。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隨著人文精神的扭曲與理性的偏執發展,全球的水文與地理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惡化,朝向無可挽救的毀滅道路。自從人類懂得在大地上興造建物,遮蔽他們脆弱不堪一擊的肉身,並引領出一個具人文意義的「世界」共同體,就無可避免不斷取用大地素材去改造他們的棲息地。世界始終依附著大地,人類的創造延續了大自然的創生。然而,就像德國哲學海德格所指出的,現代科技的框架把自然的所有,包括活生生的人類肉身與心靈,盡皆化約成等著被排序與應用的物件,一切成為備用的「資源」,而不再具有其他的價值。
- Jun 06 Wed 2007 20:54
中國時報 2007.06.06觀念平台:人類棲息地 張君玫
- May 31 Thu 2007 21:54
樂生案近日相關雙贏方案暨工程會方案問題解說選錄
■漢生人權法案推動聯盟、滬尾田野文史工作室 2007/05/30新聞稿 方案解說聯絡人:紀榮達
4月26日,文建會樂生保存技術提報人,文史專家紀榮達及台大城鄉賴澤君召開記者會向社會大眾說明《樂生捷運通樹林》《樂生捷運通桃園》《樂生捷運地下化》等拼捷運,樂生存,新樹桃共榮的願景技劃。並以書面及相關捷運局的報告佐證分別拜訪廖本煙、林郁方、張志雄立委等人,並傳真多位桃園立委說明,始得樂生捷運可以帶動新樹桃等地的評估,亦倍受關心樂生古蹟的各界期待。
樂生捷運通樹林方案,原本民間已經以為立委根本怕事不願意認真評估,而放棄追蹤,沒想到,昨天意外地知道,廖本煙立委(當過樹林鎮長、資深立委)仔細推敲評估後做些修正調整,並正式在5月29日立法院院會提出「捷運新莊線延伸至樹林三俊、光武、中正大案站;並提輔助機廠替代原新莊機廠所需空間」之替代方案。這個方案同時獲得立法院內,包含尤清、林重謨、賴幸媛、李鎮楠、魏谷明、李俊毅等超過三十位立委連署支持,可行性很高。
- May 27 Sun 2007 09:44
汤勤福:朱熹治史价值论阐微 轉載自智識學術網
朱熹在建构自己理学体系时,将史学纳入理学体系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史学思想。在他的史学思想中,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史学价值的判断,即治史对个人、对当时社会具有何种价值。朱熹力图区别自己与“流入世俗功利权谋里去”( 1)的浙学学者治史的异同,批评他们“只是读史传,说世变”( 2),“论事而不求理”,而自己治史是“要就事物上见得本来道理,即与今日讨论制度、较计权术者,意思功夫迥然不同。”( 3)显然,朱熹的治史价值论具有十分浓厚的理学色彩,表现出他力图把史学纳入理学轨道中去的愿望。朱熹将治史作为格物之一事,认为应该从中获知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天理是“善”,人欲则是“恶”,由此而存善去恶,换言之,即治史具有明理修身的价值。同时,朱熹还强调治史应该为当世之用,特别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两宋现实借鉴作用,即强调史学现实的社会价值。如此,朱熹的治史价值论良莠并糅,具有两重性。遗憾的是,朱熹的治史价值论至今没有学者专门研讨,故笔者不擅愚陋,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治史以明理修身
朱熹认为治史可以明理,对学者修身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学者通过治史可以了解天理、人欲,以便达到存天理、去人欲的根本目的,这是他治史价值论中最鲜明的特点。他明确表示:古代圣贤著“六经以教后世”,六经中“义理之精微,古今得失所以该贯发挥,究竟穷极”,因此后人学六经可以明理修身;而汉代之后,史学崛起,“若乃世之贤人君子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以至见闻感触有接于外而动乎中,则又或颇论著其说,以成一家之言,而简册所载、箧椟所藏,始不胜其多矣”,因此,“学者不欲求道则已,诚欲求之,是岂可以舍此而不观也哉!”( 4)由此可见,朱熹认为学者治史应该围绕着明天理、利修身这一根本目的而进行,从治史中了解为法为戒的天理和人欲,如此才能明天理、谨修养,以达到圣贤地步。
- May 26 Sat 2007 09:48
李峰、王记录:新旧之间:陈黻宸史学成就探析 轉載自智識學術網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浙江瑞安人。1878考取生员,1893年考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在考取功名的过程中,他基本上一直以教书为生,考中生员后的次年,他即设塾于家授徒,自1887年后直到1902年他又先后在乐清梅溪书院、平阳龙湖书院、永嘉罗山书院、青山书院、三溪书院、上海速成学堂、时务学堂、杭州养正书塾等处掌教、阅卷以及担任山长、监督 和 教授等职。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初,在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报》。1903年中进士后,先后任京师大学堂史学教习、浙学堂总理、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等职,1913年后在北京大学 任史学 教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黻宸不仅是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在政治方面也颇有建树,1909年浙江咨议局成立后,他当选为正议长。武昌起义后,曾与他人一起组织民团准备响应,后被推举为浙江省民政部长,旋即辞职,转赴上海任世界宗教会会长。1913年当选为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曾严辞拒绝使北大师生上书劝进,后又弹劾总理段祺瑞,甚有气节。在学术方面,陈黻宸以史学而知名当世,是当时颇有成就的新派史家。其重要史学著作有《经术大同说》、《独史》、《地史原理》等数篇论文,以及《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及《中国通史》等两种专著。其中《中国通史》最为重要。该书撰成于1913年,论次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迄于清世,全书由春秋、秦、前汉、后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四部分构成,共二十卷,提纲挈领,间发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陈黻宸的史学成就。考陈黻宸史著的成书年代,皆在1900年至1917年之间,而此时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时代巨子们风头正劲,因而尽管陈黻宸在史学方面颇有建树,但在学界的地位并不显赫。故而当代史家在探讨二十世纪初年的史学发展状况时,多将注意力放在了引领时代潮流的那几个史学大家身上,鲜有关注一般史家者。就陈黻宸而论,近年来虽有学者予以表彰,但论文篇数既少,论述又多流于浮泛,显示出学界对当时一般史家的冷漠。而事实上,在这些一般史家的论著中也不乏真知灼见,并且在他们的言行背后往往还蕴含着当时史学发展的真实状况,故而颇有探讨之必要。为此本人打算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陈黻宸的史学成就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尝试对当时史学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把握。
一、“物竞天演之论,虽百世无以易矣”
- May 18 Fri 2007 09:58
舒习龙:《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 轉載自智識學術網
http://www.zisi.net/htm/xzwj/sxlwj/2007-05-18-35542.htm
摘要:《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契丹国志》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自身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契丹国志》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特殊的地位。叶隆礼以敏锐的视角,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关键词 :《契丹国志》;编纂特色;文化认同与汉化进程;皇朝盛衰
- May 16 Wed 2007 10:56
模式及其變遷——史學史視野中的唐宋變革問題 羅禕楠(哈佛大學歷史系) 史學研究網轉載
“唐宋變革”問題自1910年由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氏正式提出後,逐步成為唐宋史領域內吸引眾多學者關注的一個問題,時至今日依然如此。近年來,對“唐宋變革”理論本身發展歷史的回顧也在進行。美國方面,包弼德(Peter Bol)先生的《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史的變化為主》一文對美國學者的研究情况做了比較詳盡的說明。[1]發表在《中國史研究動態》上的日本學者宮澤知之的《唐宋社會變革論》一文簡要介紹了戰後日本學界有關唐宋變革論中涉及經濟關係層面問題的研究情况。[2]日本學者丸橋充拓的《唐宋變革史研究近况》一文對最近的日本學者唐宋變革的研究做了分專題的說明與論述。[3]在大陸,近年來有關唐宋變革的問題正逐步吸引不同領域內學者關注的目光。一些學者開始比較全面的介紹西方和日本有關唐宋變革論的研究成果,同時在唐宋變革論的關照下對涉及唐宋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認識(參見張其凡的《關於“唐宋變革期” 學說的介紹與思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以及他的《兩宋歷史文化概論》第43—52頁的相關介紹,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值得關注的是在2002年這一年中,大陸的厦門大學與浙江大學都召開了有關唐宋歷史的學術會議,其主要議題都與唐宋社會變遷相關。在會議中,許多學者對唐宋變革論做了回顧性的探討,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對此理論作出相應探討。相對近期大陸而言,港臺學者對唐宋變革論的關注顯得並不充分,而主要集中於各相關領域內具體問題的研究。比較直接的討論唐宋變革問題的文章如錢穆的《唐宋時代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前途》十五),傅樂成的《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版),邱添生的《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林瑞翰的《轉變與定型:宋代政治、社會的歷史特色》,《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1990年版)。
作為史學史和歷史理論的問題,唐宋變革論本身的變化過程就構成了一個非常有必要研究的課題。以往對於唐宋變革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介紹和回顧性的。同時,在一些學者如包弼德先生的文章中也開始反思隱藏在種種變化後的中外史學界的在研究唐宋時代歷史上的基本思路的變遷(參見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該文主要探討了美國學者在對唐宋變革問題的闡釋上如何擺脫舊有的“以歷史的目的論觀點為基礎”的討論框架而做出新的闡釋的。這種目的論的觀點,認為歷史的重點就是以地中海的資本主義文明為代表的現代化的實現。在他看來,新的闡釋“拒絕歷史目的論,但它仍認同歷史分期論”)。本文也將繼續討論唐宋變革理論變化發展的歷史,並以若干先後出現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文章為個案,並結合相關材料對這些個案加以詮釋,在西方中國學史的背景下,研究這其中所隱含的西方學界在涉及唐宋變革問題上的基本分析模式上的變遷(我們主要著眼於美國和日本學者。主要因為這兩個地區的學者對唐宋變革論的討論在整個世界宋史學界的討論中居於主要地位。同時,偶爾也涉及到大陸學者、歐洲學者以及港臺學者的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並不具有修正框架那樣的意義)。
一 中國學者傳統的唐宋時代觀
- May 15 Tue 2007 18:34
關於樂生院--新院區--變更計劃簡要經過說明
建築設計 應考慮到如何適應 殘障的人 樂生麻瘋病院的病患不適耗資千萬的「新居」1978-11-02 翁台生 民生報 生活新聞 第06版
1994年3月台灣省衛生處「樂生療養院整建計畫」記載
【一】「痲瘋病患生理、生活的特點」(1)……痲瘋病人需要廣大生活空間,過去給與家庭式或個人式安養住所,建築上應以小套房及小家庭式集體建築為宜。(2)因其肢體多少有其殘缺,所以建築應以二樓為宜。
- May 05 Sat 2007 21:24
“區域社會史的革命”——趙世瑜先生著《小歷史與大歷史》讀後 上篇 周祥森 [史學評論網]
http://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cgi-bin/index.dll?page1?webid=jianwangzhan&userid=147978&columnno=0&articleid=6238
趙世瑜先生的新著《小歷史與大歷史》,是繼作者4年前出版的《狂歡與日常》之後的又一部區域社會史領域的代表性著作。據作者在《小歷史與大歷史》“後記”中的自述,這兩部著作可以理解為是“姊妹篇”,因為“一是它們大體都是按某種形式和邏輯編排起來的論文集;二是本書所包含的主題和內容基本上是前書的繼續和深化;三是它們都是由三聯書店出版”(第374頁)。根據作者的這一提示,若要全面評價這部新著,首先需要結合《狂歡與日常》;另一方面,從作者對20世紀中國史學、特別是社會史、學術史的清理傾注了相當的熱情和心血來看,還應該結合20世紀中國社會史的發展歷程和整個中國史學的變遷,即需要這個百年時段為依托。對《小歷史與大歷史》做這樣一種評論,非我個人的能力與學識所堪勝任。即便是對於《小歷史與大歷史》一書本身,我在本文中也不準備做面面俱到的全景式分析。本文的目的非常有限,即:以一個非區域社會史和非中國史從業者的“他者”眼光,選擇我所感興趣的若干篇章和內容,然後盡可能地照顧到當代中國區域社會史的“語境”,重點是借助於西方劍橋學派思想史學家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談一點個人對於《小歷史與大歷史》可能具有的價值和意義的粗淺認識。若有誤解或者曲解之處,敬祈趙世瑜先生能給予同情的諒解。
一 “重寫歷史的三種方式”
- May 05 Sat 2007 21:20
“區域社會史的革命”——趙世瑜先生著《小歷史與大歷史》讀後 下篇 周祥森 [史學評論網]
三 “整體史”和“結構過程”史的區域社會史理念
(一) 作為方法論意義上的區域社會史的“整體史”理念
對於以陳春聲、陳支平、劉志偉、鄭振滿、趙世瑜等區域社會史學家為代表的“區域社會史的革命”,也可以從社會史學家比較一致地主張的“整體史”的歷史觀念和方法論立場進行理解,即:“區域社會史的革命”不僅表現在研究對象的轉換和非經典性的歷史材料的發掘和利用,而且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於它使歷史研究調轉了方向,給歷史研究帶來了一種新的方法和視野--它把人們的一切實踐活動都置放於“社會史的”視野和具體的、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進行考察,並把歷史看做是一個“整體的結構過程”史(total structuring history)。
- May 04 Fri 2007 13:16
钱茂伟:史学史研究需要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轉載自智識學術網
http://www.zisi.net/htm/xzwj/qmwwj/2007-05-04-35529.htm
一、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方向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史方方面面的课题都涉及到了,已成为一块成熟的“领地”。不过,由于圈内学人“闭关锁国”倾向重,对研究视野的创新关注不够,自我反思不足,当今中西史学理论研究日新月异的光辉并没有照进史学史研究的殿堂。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模式略显保守、落后了些。
- May 03 Thu 2007 11:41
捷運延伸至桃園以及萬大線延伸至樂生院採重運量相關文章連結
- Apr 22 Sun 2007 09:31
聯合報系 塭仔圳與蔡家福 部分新聞報導選錄
轉載-豆腐魚聽自言自語-捷運機廠選址樂生院始末 剪報整理
塭仔圳重畫案 三問北縣 為什麼,合法的房屋要拆遷 為什麼,輔大不需付開發費 為什麼,省府的指示不貫徹 【1995-02-26/聯合晚報/12版/民意評道】林國靖/代書(台北)
台北縣新莊塭仔圳地區,其面積廣達四百多公頃的土地,將通過市地重劃方式,把農業區變更成為住宅區,由於拆遷影響的範圍相當大,引起當地合法房屋業主非常恐慌,而四處投訴、陳情。
- Apr 17 Tue 2007 13:24
王记录:论钱大昕的宋学观 轉載自智識學術網
摘要: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他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关键词:钱大昕;宋学;汉学;《宋史•道学传》
汉学、宋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清代学术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关注这一课题的前贤时哲都发表过精彩的宏论,使研究不断深入。笔者在探求这一问题时感到,变换一下研究视角,深入到汉学家或宋学家的思想深处,研究他们的宋学观或汉学观,也许会对揭示汉、宋学术相争与相融的本质有所帮助。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尝试以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钱大昕为例作个案分析,通过剖析他对宋学的看法,来了解清代汉宋学术之间的相斥与互补。是耶非耶,还有望大雅君子指正。
- Apr 05 Thu 2007 18:24
1989至2004年4月聯合報樂生院新聞暨評論選錄
容納慢性病防治局 怎麼可以﹖樂生療養院 請遷別處﹗新莊市代建議院址用來開闢公園 【1989-11-16/聯合報/22版/台北縣新聞】陳燕模/新莊報導
省衛生處計畫把設在台北市的省慢性病防治局遷到新莊市的省立樂生療養院,新莊市民代表呂金棟表示反對,昨天他在代表會提臨時動議,建議有關單位不要把慢性病防治局遷到新莊,並及早規劃樂生療養院遷移到別處,把廿幾公頃院址撥交市公所闢為遊憩區。他又指出,據說有關單位不但計畫把慢性病防治局遷到新莊,而且要把高危險性的愛滋病、結核病患集中在該院。
呂金棟說,上述病患不但不該集中在人口眾多的台北縣,佔地廿幾公頃的樂生療養院,應儘早遷至人口稀少的鄉下或離島,再把院址撥交市公所闢建休閒遊憩區。
- Apr 05 Thu 2007 11:53
2007創意市集 進入關鍵時刻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2007.03.03 04:07 am
近年來創意市集在全台快速走紅,有的已闖出名號,有些成了台灣各型活動的「基本配備」,從街頭到社區、從戶外演唱會到大學校慶,只要有足夠場地,就會有創意市集,而且總是吸引人潮的「亮點」,預料這個趨勢在2007年會愈演愈烈。
以誠品書店為例,去年8月在有「誠品夜市」之稱的誠品敦南店外推出「一卡皮箱SHOW自己」創意市集活動後,今年3月起至12月捲土重來,每個月將舉辦一次創意市集活動,且今年的創意市集規模將比去年更大、時間更久、攤數更多。
誠品書店指出,全新的「一卡皮箱SHOW自己」活動,預計3月17日重新登場,徵選攤位從去年的30攤變成100攤,舉辦時間也從去年集中在三個月內舉辦,拉長為十個月、每月選一個周六舉行,且今年申請參與數超過200件,約比去年成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