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鳴兄說他要來寫書法的時候,我有點訝異。因為,以前在報社一起工作的時候,曾經收過他用毛筆寫的短信,流利的行草寫在綠色二百字格子的稿紙上,雖然不是那種漂亮的字體,但文人氣息洋溢在略帶草率的字跡之中,遣詞用字乾淨俐落,清楚明白的說完要說的事情,這種風格是我一向未能做到的,讓我羨慕得不得了。
當時我很喜歡收集作家的書信原稿,我常常把一些作家原稿拿去影印發去打字,原稿就自己留下來,余光中、洛夫、楊牧、周夢蝶、高陽、向陽、陳義芝、李敏勇、苦苓等人的字體都很有特色,看他們的原稿,除了可以欣賞他們優雅的文筆、淵博的學問、高超的情調,還可以從原稿的筆跡、修改之處,看到他們寫作時的心思、情緒變化,以及如何修正稿作的方法,所以看原稿不但是很大的享受,也可以學習到許多文章以外的東西,這些都是電腦普及後漸漸失傳的寶貝了。
那時收到吳鳴兄的短信,很訝異他的書法可以寫得這麼流利,那種字我寫不來,可是稿紙應該可以要吧。我也喜歡收集各式各樣的稿紙,其中又以余光中先生用的稿紙最大方,余先生的稿紙是橫式的,有B4那麼大,所以格子也印得很大,四周的空白很多,無論寫稿、修改都很方便,不過余先生的稿子通常連個重新寫的字也沒有,乾淨得彷彿特地抄錄的,所以當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主編高信疆先生常常把余光中的詩稿直接以手稿的方式排版,非常醒目,也羨慕死了其他的詩人。不過我不敢向余光中要稿紙,所以只求另外尋找,後來遠流印了一批淡灰格子的稿子,信紙大小,每張稿紙二百字,非常典雅好用,記得簡媜用那種稿紙寫了不少東西。除此之外,就是吳鳴兄用的稿紙最令人心動了,格子適中、四周空白很大,寫起來很順手,後來才知道,這種稿紙的格子大小,是完全根據他寫字的大小設計的,他先在空白的紙上按原來的習慣寫字,寫了很多張以後,再請美編根據其中覺得最順手的一種,畫上格了,然後製版印刷。
吳鳴兄很大方,很快捎了二本稿紙給我,可是我好像都沒用過,因為沒過多久,個人電腦開始普及,我看中電腦打稿可以省去一遍遍抄寫、整理稿件的麻煩,跑去和打字組的小姐學大易輸入法,自己自修了簡單的pe2、ks2等文書軟件,從此進入寫作的電腦時代。
寫字的根本原理
2005年夏天和吳鳴兄久別重逢,這時吳鳴兄已經擔任政大歷史系主任,歷史學者「彭明輝」和二十一歲就得時報文學散文首獎的散文家「吳鳴」,究竟一個名字比較有份量,已經是很難估量了。
我們約好,在去政大歷史系他的研究室找他,首先看到的,竟然就是他的那種綠色格子的稿紙。吳鳴兄早在報社的時候就用電腦寫作,後來才知道,他不但電腦打稿,連對html的程式也非常熟悉,2006年六月開始在網路上做部落格的時候,他還教過我不少調整版面的訣竅。不過,在寫文學作品的時候,他還是用手寫,一手流利的鋼筆字寫在淡雅的稿紙上,整整齊齊的,字體雖然以行草為主,下筆速度非常快,但整篇幾乎沒有修改。幾萬字寫下來,釘成厚厚的一本,看起來舒服極了。
所以他說要來寫書法的時候,我的確有點驚訝。
不過我知道他這個人做事情不但言出必行,而且一定全力以赴。例如他聽音樂,在愛樂發燒友中,就有相當知名度,他對黑膠唱片和音響器材的熟悉,可以說是行家中的行家了,尤其他對唱頭的講究和調整唱頭的能力,更是黑膠發燒友中的一絕;所以他說要來寫書法,我便開始思考,像他這種情形,要用什麼方式寫書法是最適合的。
我首先覺得,吳鳴兄原來的字體雖然不是很合乎「書法」的嚴格要求,卻極有自己的味道,同時他的筆畫已經是非常純熟的、正統的行草的寫法,這些原本就是寫書法要追求的目標之一,他原來的字體已經成型,如果用一般的練法,即使可以寫出很工整的字體,但萬一把原來的風格變不見了,那就太可惜了。
這樣思考下來,我決定不按照一般的學書法的方式,也就是說,不從楷書入手,而是從「寫字的根本原理」說起。
書法,就是用毛筆寫字,因此,用毛筆寫字最重要的,就是正確使用毛筆。
執筆的方式
小時候學書法,老師教我們說王羲之從鵝頭高高仰起的姿勢,領悟到拿毛筆的方式,才終於寫出了「書聖」的成就,因此鵝頭式執筆法,幾乎是寫書法的鐵律,但這種執筆法實在困難,寫字的過程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從小到大,我對這種「經典式」的拿筆方式愈來愈困惑,遍讀古書中和書法有關的論述,也發現怎麼拿毛筆一直有許多爭論,蘇東坡的書法成就為宋朝第一,可是書中記載他拿筆的方法是「枕腕單勾斜管」,方法和現代人用原子筆根本沒什麼兩樣,如果蘇東坡這樣的拿筆方式也可以寫出極高的成就,那麼,為什麼一定要那種高難度的「鵝頭、直筆、懸腕」的方式開始學書法呢?許多人學書法,不就是「死」在這種高難度的方法上嗎?
我一直覺得,毛筆線條的出現方式、種類,以及什麼是中鋒、如何中鋒用筆,才是寫書法最重要的觀念,把這些觀念先搞清楚,可以分辨出「寫字的線條」和「畫字的線條」之後,再來動手寫字,那就容易多了,至於用什麼樣的方法拿筆,寫字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懸腕,一開始的時候,都不需要強求,免得才剛剛有的一點興趣,就被那些嚴格規矩都消磨光了。
二○○六年暑假,吳鳴兄第一次來學書法,第一堂課的時候,我們邊聊天邊喝茶,並拿出所有的字帖,讓他選自己喜歡的字帖,然後再根據他的選擇,再逐一淘汰不適合的,最後決定,跳過一筆一畫的楷書階段,直接從趙孟頫寫的〈閑居賦〉寫起。
在書法史上,趙孟頫以精密準確的筆法和典雅秀麗的風格獨領風騷數百年,他的書法有「超唐入晉」之譽,本來趙孟頫這麼熟練的筆法,並不適合初學,不過吳鳴兄既然筆法已經很成熟,可以不必擔心趙字的流利,再說〈閑居賦〉的風格也比較接近吳鳴兄原來的字體,同時是趙字中筆法比較簡略的,所以不會有太多困難的技術需要突破,只要掌握好中鋒用筆的根本原理,應該很容易理解寫書法的訣竅。
吳鳴兄只聽了五分鐘,就開始拿筆寫了起來,事後回想,覺得他的領悟力實在非同小可,中鋒本來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但他似乎一下子就掌握到了訣竅。
我把毛筆、墨汁和那本〈閑居賦〉送給他,讓他回去先從自己喜歡的字開始寫,就這樣,開始了一周一次的練書法。
找回「寫字」的樂趣
暑假快結束時,吳鳴兄去維也納開會,暫停一次,半年下來,他居然是所有和我寫書法的人中最認真的。
別的學生寫字,我都是先示範再讓他們練習,然後再修正、示範、練習,如是反覆到一個字寫好了,再換另一個字;吳鳴兄相反,他先寫,寫到有疑問了,再要我寫給他看。
我自己其實並不擅長趙孟頫的字,以前雖然翻過〈閑居賦〉,卻從來沒有一個字一個字的練過,因為吳鳴兄寫它,於是跟著練,這才發現〈閑居賦〉實在是有許多問題,主要是趙孟頫寫的字體、筆畫,有許多字和我們平常寫字的習慣不同,所以我也得盯著字帖,模擬、嘗試趙孟頫寫字的方法,有時想想不對,再改另一種筆順寫法,吳鳴兄常常說,他本來的寫法才對,我教的反而不對,以後他寫字時如果有人提出疑問,他一定說是我教的;這種情形,也的確不少,相傳趙孟頫寫字的速度很快,天可以寫一萬多字,這麼快的速度,難免寫錯,不過練書法就是這樣,錯字也得照練,吳鳴兄對此倒是覺得趣味盎然,常常讚嘆趙孟頫「有時這樣寫,有時那樣寫,同一個字寫的不一樣,偏偏又都很好看。」
我並不主張寫書法要像古人,學古人的目的,不過是「踏著巨人的肩膀」,從既有的成就中,去複製古人的成功經驗罷了,更重要的是,藉由寫書法,找回「寫字」的樂趣,也藉由軟毫、筆墨的緩慢書寫中,調適現代社會過於慌亂、忙碌的心情,以及遠離影音誇張的娛樂,進入一種安靜獨處的心境中。
也許就是這樣,吳鳴兄寫字的時候感慨特別多,常常寫著寫著便談起了當兵、工作、讀書、學術、家庭、婚姻、夫妻、父子、師生種種,不少特殊的經驗簡直讓人匪夷所思,而他的種種感慨卻又妙趣橫生,以前覺得他的散文文字、感情都非常濃厚,不知何所從來,這時才知道,一切都來自生活的真實經驗。
最近他問我,我曾經說過一支筆可以寫七八月,為什麼他的一支筆大概兩個多月就不行了。我算了一下,他說他一天寫一兩個小時,大概寫四五百字,兩月下來,也有一萬多字了,我說這樣差不多呀,然後他又問,有沒有比較好的筆可以寫久一點,我說有,於是把最好的幾支「純狼毫」拿出來讓他試,他一試,大吃一驚,說筆的好壞怎麼差這麼多,以前很多筆畫寫不出來,用好的筆一下就寫出來了,於是他趕忙跑去買了那種好筆,一邊寫一邊怪我不早點告訴他有這種好筆,一邊又拜讀自己輕易寫出以前寫不出來的線條,樂得像彌勒佛似的。
半年多下來,彭老大寫的字越來越像書法,但〈閑居賦〉卻還沒寫到三分之二,他說他把寫〈閑居賦〉完以後,再全部練個一百遍,接下來就要寫赤壁賦,然後是洛神賦。
他問我,這樣大概要寫多久,我沒敢回答他,因為我從寫書法開始到現在,近三十年了,而臨洛神賦也不過是最近的事。不過孫過庭在《書譜》中說:「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寫字本來就是這樣,各種年紀有各種年紀的體會,也許,吳鳴兄就真的如他的計畫,三年內就把洛神賦給寫出來了。
話說回來,寫不到趙孟頫的風格也無所謂,因為書法重要的不是要寫得像誰,而是寫出自己的風格。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7020800470,00.html
- Feb 09 Fri 2007 10:59
2007.02.08 中國時報 ■人間---彭教授練書法 侯吉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