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到北京,忽然覺得孫中山先生在大陸的身影愈來愈清晰了。

不僅報刊上會登載一些有關孫中山事物的報導和論述文章,11月12日為孫先生140周年誕辰,北京人民大會堂更有隆重紀念會,胡錦濤親自到會講話。

1949年共產黨接收國民黨政權後,把重要的國民黨人都「掃進歷史的垃圾桶」,唯對孫中山還保持適當的尊敬。南京中山陵依然矗立,各地中山路、中山公園、中山紀念館仍冠舊名,他的遺著基本上准許閱讀,官方統一稱他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有人認為,大陸「優待」孫先生,與他生前「聯俄容共」的政策有關。這項政策,在台灣自另有詮釋評價。當年孫先生戮力革命建國,形勢艱困,國際間袖手觀望,唯俄國願予幫助,孫氏當時怕也別無選擇。至於准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參加國民黨,結果更是不歡而散。是以大陸當局之重視孫先生,未必出於「私心」,而是因為全體中國人都敬重他。

大陸有人研究孫中山學說,認為他的革命三階段論──軍政時期以黨建國、訓政時期以黨治國、憲政時期還政於民,是「黨國政制」的奠基者,似乎在為黨國政體找尋合理化的根據。但是不能只提他的手段而不論目的。他的最後目標不還是「還政於民」嗎?何況他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都指向建設一個共和民主的中國,這一點更無可疑。

梁啟超寫《清代學術概論》曾說:「學問非一派可盡。」又說:「學問不厭辯難,然一面申自己所學,一面仍尊人所學。」是則「黨國政體」之論,亦屬研究辯難之範疇。

提起研究,大陸對孫中山的研究層面日見拓展,「孫中山與現代化」之類的題旨已進入碩士、博士論文的視野。日前到大陸最大的書店「北京圖書大廳」瀏覽,進門不遠的書架上有不少有關孫中山的書,譬如:《孫中山年譜長編》陳錫祺編,中華書局;《天下為公──孫中山傳》楊天石編,華文出版社;《孫中山一家人──一個在中國有巨大影響的家族》;《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美)韋慕庭,新星出版社;《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研究》王業興,人民出版社;《孫中山對外方略》李本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代天驕孫中山的歷程》尚明軒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跨世紀的解讀與審視──孫中山研究論文選輯(1996-2006)》江中孝編,天津古籍出版社;《孫中山研究》李敖,中國友誼出版社;《孫中山在說》葉國政編,東方出版社;《孫中山與香港》劉家泉,中央文獻出版社。這些書,想來是銷售較多的,才能放在較顯著的位置。

兩百年來,中國爭取國家由弱轉強,人民由貧轉富,一路走來,風風雨雨,環顧自孫中山之後的政治領導者們,有誰比他更具「天下為公」的襟懷?有誰提出了比「三民主義」更符「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建國方案?這就難怪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社會,迄今對他仍念念難忘。

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這次自美國回大陸參加孫先生140周年誕辰紀念,她在南京表示,「希望中共恢復孫中山應有的歷史地位」。這句話其實可不必說。中山先生的歷史地位是他自己創造的,既非別人能給,也非別人可以拿走。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出走台灣,孫中山在大陸猶巍然立於百萬解放軍之前,豈是偶然?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病逝,4月6日中共元老張聞天發表〈追悼孫中山先生〉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孫中山先生是死了,而且是失敗了,他卻有一件極可貴的遺物給了我們:這就是他的理想。雖是死了,他的理想卻還活著;雖在生前是失敗了,在他死後,他卻是要成功的。」

這位共產黨理論家的「預言」,似乎愈來愈有實現的可能了。

http://www.udn.com/2006/12/28/NEWS/READING/X5/366496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