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中每個「偶然」機遇,像是光澤度不一的珠子,隨處散落也就罷了,但當它們之中的若干串在一起時,就成為一條名叫「必然」的項鍊,套在經歷者脖子上,有了沈甸甸的重量。昆德拉說,這是價值之所在,不過我不確知。
我的想法會出現在這個方塊裡,原本不過就是個偶然的邀約和即興的答允,當作教學研究以外的寫作調劑。但後來逐漸變成,一種自我賦予的社會責任。我開始嘗試一種文體實驗,就是將對公共事務的論理批判,與個人生活世界的感知經驗(包括過去記憶和未來想望等等),予以有機的聯結。我總是以為,個人的煩惱和世界的不安總有一種微妙關係;而客觀的知識陳述和主觀的感受表達,也該有一種巧妙平衡。對我來說,這並非只是一種文字風格的排練與呈現,更希望能讓寫作具體成為一種「社會學想像」的實踐。
薩依德在一九九三年曾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之邀,對大眾演講。在第一次演講中,他說:「一己的知識份子是不存在的,因為一旦形諸文字並且發表,就已經進入了公共世界。而只是公共的知識份子(個人僅作為某個理念、運動或立場的傀儡、發言人或象徵),也是不存在的。總是存在著個人的變化和一己的感性,而這些使得知識份子所說或所寫的具有意義。」
回想這一年來自己的公眾書寫,如果能有一絲如薩依德所說的實踐意涵,那麼犧牲了數十個星期假日的閉門造文就算值得。反之若沒有留下太多意義(畢竟每天有多少文字從我們眼裡流逝而過),那請編輯和眾多讀者們接受我誠摯歉意。不過無論如何,現在我將結束在此的書寫。我必須坦承自己的挫敗感,部份是因毫無改善跡象的政治局勢與媒體氛圍;部份更是因為那些確切存在、聽不見的背後噓聲和中傷,其實竟比看得見的理性批評來得喧囂,令人不知所措而恐慌。
如今的台灣社會犬儒態度當道,人們對於任何一種公眾意見表達,常傾向個人私慾的動機猜測。無論是我的學院前輩和同事們發起一份連署聲明,或我相當敬佩的林濁水先生辭去立委職務,乃至自己大量投入公眾書寫對諸事表達意見,都可能被理解成對名利或權力的「意有所圖」。總是令人無奈和心痛的,不是相左的批評指教,而是單純善意不敵八卦流言,理性論辯的空間被情緒反應佔據了大半。
或許我的專欄,不過就是一場徒然的熱情,這話乍聽無奈,好像希臘神話裡反覆推石頭上山頂又滾下然後再推上去的薛西弗斯,但也可能沒這麼悲觀,反而有一種透徹的清明。所謂熱情,如果是為了朝向一種期待必然得到的結果(比如說權力、名聲或利益),那種熱度其實有限,反而是為了某種即使徒勞無功的前景,但還是用盡全力拼過一回才夠勁道。正因為徒然,熱情有了一種超越工具價值的純粹性,不為了什麼,只為了發出純粹的光和燃燒純粹的熱。
我們始終都需要一股徒然的熱情吧!與所有繼續努力耕耘公眾書寫、以及在各領域默默推進著歷史之輪緩步前行的朋友,還有結束專欄的自己,互相打氣。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112000223,00.html
- Nov 21 Tue 2006 13:00
2006.11.20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徒然的熱情 李明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