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情局長蓋茨出任國防部長和前國務卿貝克負責主持「伊拉克研究小組」,媒體及政界紛紛稱之為「現實主義」(realism)起死回生,「現實主義者」(realist)回朝掌權。認識蓋茨二十多年的前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伊也說,蓋茨「是個現實主義者,一個保守的現實主義者。」

什麼叫現實主義?他們能在未來兩年內為已陷絕境的布希解套嗎?他們會有大作為嗎?

保守主義是種政治思潮,而現實主義則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個流派。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主義從古希臘發展到現在,產生了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派別,他們是經典現實主義(又稱傳統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又稱結構現實主義)和進攻性現實主義。

曾經為芝加哥大學政治系華裔教授鄒讜的名著《美國在中國的失敗》寫序的芝大政治學泰斗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可說是經典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現實主義理論的奠基之父。他是第一個系統地闡釋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基本內容和假設,構建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理論體系,並確立了現實主義理論在國際關係諸多理論中的主導地位。

摩根索認為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爭取權力的鬥爭,權力既是實現國家目的的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因為對權力的強調,摩根索的學說亦獲得了「權力政治學」的稱號。摩氏又認為在一個權力爭奪的國際舞台上,國家作為一個理性的行為體,必然會捍衛本國的利益,「利益是判斷和指導政治行動的永恆準繩」。

以摩根索為主的經典現實主義理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受到科學行為主義者的激烈批評,他們指責經典現實主義過度倚重歷史智慧和個人經驗,導致國際關係研究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和主觀偏見。在這場論辯中,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N. Waltz)創建了結構現實主義(亦即新現實主義),他承緒了摩根索的一些理論,但對摩氏的「人性論」提出了修正。沃爾茲認為國家之所以要爭奪權力,並不惜發動戰爭以制衡他國權力的增長,並非在於人性的善與惡,而是國際體系的根本結構乃存在於一種無政府狀態。沃爾茲的理論又被稱為防禦性的現實主義。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約翰.米夏默(JohnMearsheimer,一譯米爾斯海默)五年前出版了震撼學界的巨著《大國政治的悲劇》,揚棄了經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提出了「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米氏認為大國之間的權力爭奪具有「零和」特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大國政治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劇性」,也正因為大國時時準備出擊和伺機擴張,米氏乃將自己的現實主義命名為進攻性現實主義。

布希於二○○一年一月二十日上台後至九月十一日恐怖分子突襲事件,所標榜的是現實主義,九一一以後即全面貫徹新保守主義,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照米夏默的說法是:現實主義主張慎重使用武力,現實主義所強調的是主權國家體系;新保守主義則強調美國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地位,主張先發制人,原因是先發制人的對象並不是一般主權國家,而是流氓國家和邪惡軸心。

(二)現實主義關注的是相對權力,只承認地區霸權;新保守主義不僅主張以絕對權力追求絕對優勢,而且行使權力的方式具有溫厚的單邊主義色彩。現實主義雖主張追求絕對安全,但認為在大國政治無休止的競爭下,「絕對安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新保守主義則認為絕對的安全可遇亦可求,其途徑是建立「美國新帝國」。

米夏默指出,布希的外交政策具有三個特色,那就是單邊主義、大棒外交和先發制人。他說這三者將會失敗,其結果會導致自己深陷泥淖,而且助長了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米氏在三年前到中國大陸講學時即預言新保守主義遲早要接受教訓,美國最終會回歸到現實主義。

米氏的預言終於在共和黨慘遭「期中大屠殺」(紐約郵報標題)後落實了。一個政治漫畫家畫了一幅老布希打小布希屁股的漫畫,站在老布希兩側的是臉色凝重的貝克和蓋茨。

貝克和前民主黨眾議員漢爾頓共同主持的「伊拉克研究小組」將於十二月提出因應方案,民主黨在新國會中也會提出建議。老實說,布希能夠選擇的極其有限,「逐步撤軍」是民主黨建議的核心,布希也把伊拉克的安定(不再是民主)列為當務之急,但伊拉克本身已遍體鱗傷,而且是重傷,美軍一撤,勢必爆發全面內戰;美軍不撤,教派武裝衝突亦不會中止。目前美國最流行的一句話(也是十一月十三日〈紐約客〉雜誌封面漫畫),就是前國務卿鮑爾針對布希侵伊政策所說的:「你打破它,它就歸你!」(You broke it,you own it!)亦即:「你闖了禍,你自己來收拾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11150008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