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政府開放兩岸交流後,十多年來兩岸民間文教交流及政府相關開放措施,對增進雙方了解及緩和兩岸關係有莫大的貢獻與助益。
不過,兩岸文教交流迄今,卻逐漸面臨交流經費彼長我消,甚至政府相關預算遭立法院大幅刪減凍結的窘境,嚴重影響民間團體推動兩岸交流的機會和權益。相關學者與民間團體代表昨天舉行「兩岸文教交流回顧與前瞻」座談會,深入探討如何突破困境,開展兩岸文教交流的前景。
主持人:項國寧(聯合報系編務處處長)
與談人:
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
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陳春霖(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
妙圓法師(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黃光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書面與會)
楊開煌:交流十年 我優勢已喪失
兩岸的交流,一來可以增進理解、消除誤會、促進和平;再者,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走出國門,可以展現國家的開放、自信以及彰顯軟性實力,如果不願交流,則與時代脫節,反而傷害台灣。
綜觀十年來的兩岸交流,我們的優勢已明顯的喪失,而在交流的政策面,大陸採嚴格限制,我們的限制也等量齊觀,未來恐怕還會更加謹慎小心,則是令人憂心的現象。這些年來,透過民間交流,結交很多朋友,了解對方的意圖,並提供客觀正確的訊息,這對政府決策,可說功不可沒。
我們應把交流的目的,放在建構兩岸和平,政府應扮演下列角色:一、建立交流平台,增加便利、減少干擾;二、建立公平的遊戲規則,讓民間知道現階段哪些是政府鼓勵、哪些是不合法,有所依循;三、提供資源,活絡民間交流,並讓朝野認知到資源已經不足,不要再有意氣之爭,以免兩岸交流更加捉襟見肘。
針對陸委會的經費不斷被刪減,易給國際產生停止交流、準備對抗的誤解。
經費被刪,對民間的資助減少,致使有心交流的民間團體,會慢慢自覺或不自覺接受大陸的資助,比如說,大陸提供免費機票或落地招待,長此以往,以後可能會受影響而變成替對岸作宣傳,達到大陸的交流目的。相對地,大陸對交流的經費不斷增加,給國際的訊息是希望和平,易使國際社會向大陸傾斜。
大陸人士來台交流,大多受大陸的政府補助,從以前的阮囊羞澀,到現在穿金戴玉、自信滿滿,如何讓他們對我們的制度、社會發展產生吸引力?因此,刪減經費的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涵,更讓我們擔心。
我們的交流經費減少,受傷害的,還有兩岸青年學子的學術交流,希望經費審查朝野都能從長遠的眼光來思考。
台灣社會的多元、多樣性,本來是我們的強項,一旦沒有資助,就沒有交流,政府應責無旁貸編列預算,而立法院也應讓它通過,彰顯我們文化的多樣及多元性。
兩岸的交流困境,包括結構性、資源性以及人才的困境,個人建議,兩岸應該展開和平對話;在經費方面應有效運用,並能酌情增加經費;建立良好的規範,對大陸人士來台交流,立下明確規範,使學術審查重於政治審查。同時建立法治國家,讓大陸菁英感受到台灣的法治及透明化,建立台灣的優勢。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3604300.shtml
交流經費遭砍》張五岳:刪減預算無幫助 【聯合報/台北訊】 2006.11.15 03:17 am
兩岸開放交流已近廿年,這些年來大多是政治掛帥、經貿考量,其實當初開放是以文教交流為主。為什麼兩岸交流這麼久,兩岸的政治歧見和經貿問題仍無法解決?問題就在非營利和非政治性的文教交流仍不夠。
雖然現在兩岸各式交流密切,但交流內涵,也就是質的方面仍有加強的必要。這意味著文教交流必須加強,畢竟多年來很多文教交流在政治制約、經貿考慮下被壓抑;而且文教交流只有政府的有限支持是不夠的,所以民間的多樣化交流是值得讚許的。
政府與民間都應扮演兩岸文教交流的角色。兩岸政府應建構平台、政策,讓民間可以更積極的進行交流。文教交流是長期性的、循序漸進的和細水長流的,所以政府應該選擇那些較冷門、長期性的項目進行交流,並結合民間力量將有限資源做最大發揮,進行常態性、全面化的交流。
伴隨著經濟大幅成長,近年來北京在文教交流上經費大量增加,不管北京是否為「反獨促統」的考量,但大陸高度重視兩岸交流,尤其是文教交流是事實,不論是資金的投入、相關法令規章的修改等都做得很多。不過兩岸體制不同,政府結構也不同,台灣不能與大陸相比,但如何因應北京大力推動文教交流,以建構和平互利的兩岸關係,才是我們應該有的考量。
目前兩岸經貿交流頻繁,但最近卻傳出台商剝削大陸勞工等負面消息,顯示有一些台商的企業形象不佳,我希望一些企業能將獲利回饋在兩岸文教交流上,以改善企業形象。例如認養大陸貧苦孩童、資助台灣學童營養午餐等,不僅可改善兩岸人民對台商的刻板印象,還可將兩岸和平交流落實在社會底層。政府也可協調企業界協助民間取得交流所需資源,即政府應站在輔導者的立場,提供更多資訊與服務措施,激發民間潛力,扮演促進兩岸交流的積極角色。
目前兩岸交流的預算佔陸委會,甚至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重根本微不足道,這麼少的預算一旦被刪減,將對那些長期性的交流項目和從事文教交流的弱勢團體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預算執行不佳,可以要求改善,而不是一味刪減。
兩岸文教交流的目的是了解、互信和善意,是兩岸人民互相了解的最佳渠道。既然朝野對兩岸和平發展是共識,更應該支持兩岸交流,當然陸委會與立法院的政策溝通必須是持續性的對話,也應適時納入立委的意見,尋求支持。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3604303.shtml
交流經費遭砍》陳春霖:大陸增加 我卻減少 【聯合報/台北訊】 2006.11.15 03:17 am
兩岸文教交流提供兩岸人民更多的接觸、熟悉,也避免了誤解。但兩岸文教交流多年來,我發現官方的引導性非常強,如一些補助經費的項目,就有引導交流方向的目的,其實最需要政府支持的反而是一些冷門項目。我還發現近幾年來,兩岸交流的態勢已有所改變,過去活動費用是我方負擔較多,現在則是大陸比較多,顯示大陸在文化交流的經費有大幅成長。
近幾年來台灣很多展覽在大陸都獲得大陸民眾熱烈的反應,顯示大陸對高質量展覽仍有很大需求。大陸即將舉辦奧運,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利用大陸的平台,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另外,過去有很多外國朋友接洽中華文化的相關展覽都會與我們聯繫,但這幾年來都直接與大陸聯繫,像最近很多人也到大陸學中文,所以台灣不能只靠故宮,在發揚中華文化上,台灣必須有策略性的思考。
因為資源有限,所以文教交流的項目必須有所選擇。學術性的合作、研究雖很容易達到實質交流的意義,但大陸太大了,在大陸辦活動很像「泥牛入海」,活動訊息很容易被淹沒在眾多資訊之中,因此如何有計畫的選擇活動城市、方式以達到活動目的,非常重要。
最近大陸在辦理兩岸文教交流的人員,並沒有太重的意識形態,很多人還具有外事經驗,做法都很活潑。面對大陸的進步,讓我對台灣的優勢、強項感到憂慮。目前博物館的經營、人才仍是台灣的強項,而大陸在典藏上則優於台灣,這部分雙方可交流互補。
兩岸交流預算的大餅非常小,但這些預算對兩岸交流仍有很大的鼓勵作用。預算如果被刪除,影響最大的就是基層的傳統技藝單位,可能因此而解散,令人憂心。
政府在兩岸交流的角色應是平台功能,也就是排除障礙,搭橋舖路。不過我發現政府各部門對兩岸交流熱度不一,最積極的是陸委會,其他部門並不熱中。而且很多政府部門負責兩岸交流執行的第一線官員並未到過大陸,不知該如何審核、評鑑兩岸交流的工作,我認為兩岸與交流有關的官員都應到對岸看看,才能更積極推動交流。
今天要加強交流,並非只著重在人數、展次等量的追求,而且還應該排除一些諸如場地限制等的技術問題,同時交流秩序的維護也很重要,特別是交流訊息的發布,這樣才能讓民間更了解兩岸交流。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3604278.shtml
交流經費遭砍》妙圓法師:宗教交流入民心 【聯合報/台北訊】 2006.11.15 03:17 am
把佛法宣揚到世界各地,是我們的理念。早期中國大陸對宗教非常嚴格,現在還是一樣謹慎,我們以文化教育來宣揚佛法,在全世界都有道場,但大陸則是近幾年來才有公開活動。
例如,在二千年之前,跟大陸學者有些經典書籍的整理、學術會議的合作計畫;在二○○二年,西安法門寺有佛指舍利的發現,供請到台灣,一個多月有百萬信徒參與,拓展我們和中國官方交流的契機。
宗教以心靈、慈悲、平等的立場,用藝術、文化進入中國,對執政者來說,是最安全的方式,因此大陸也願意談及兩岸的佛教合作。
目前大陸對宗教仍然非常謹慎,但文化交流較能得到支持,主要是宗教或文教,沒有政治利害關係,且佛教信仰在中國人的血液裡,有共同的認同感,以此基礎較易取得共識與和諧。
佛教願意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佛教是慈悲、和平的教義,例如先前兩岸共同迎接佛指舍利來台,當時中國人喊出:兩岸三地都是一家人,我們大家都相信一個佛祖,不要講隔閡。這幾年宗教的發展與互動,從消極地降低敵意、緩和敵意到增進友好,大陸的佛教界、官方樂意協助兩岸的交流。
這幾年佛光山在兩岸交流,獲得陸委會很大的幫助與支持,未來希望能有更開放的政策,這比在經費上協助更令人期待,乃至開放大陸宗教人才到台灣交流,相信他們回去之後,對大陸的宗教、文化界能發揮相當的影響力。
未來兩岸發展,政府可能面對一些困境,佛教很樂意提供平台,佛教界也相當期待人才的交流,讓大陸人士認識到台灣佛教界的蓬勃發展,這需要政府有更開放的政策。
很多民間團體十分用心在兩岸交流,用很少的經費做很多事,來自政府的鼓勵或經費資助,當然是多多益善。
佛教樂意為兩岸交流提供媒介、平台,近幾年的努力,大陸對佛教愈來愈放心,彼此認知愈來愈接近,也因透過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宗教已是深入中國兩岸民心的力量,藉由柔性力量,促進兩岸和諧。我們希望在教育工作方面,能促進學生及學術交流,佛教在文化上也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共同努力。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3604307.shtml
交流經費遭砍》黃光男:堅持非營利理念 【聯合報/台北訊】 2006.11.15 03:17 am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事實上是彼此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促發文教互補的機會。
十餘年來,我曾參與相關的參訪活動,除了教育制度與理念外,大部分都以藝術文化為基調,其中大多數是以博物館、美術館業務為進行合作的單位。
例如文物交流展,很多是從大陸選擇的優質物件,經過台灣專家的詮釋而成為完善的展出。以兵馬俑為例,真品是大陸提供的資源,學理則是雙方共同研發的結果,然而營運方式則採市場機制方式進行,除了提供展覽現場外,應用科技與美學的推展方式,共同發展了舉世皆知的大型展覽,一則溝通兩岸文化的通路,再則印證在台灣所擁有的故事傳說,並且以自由性、現代性作為基礎,再發展兩岸博物館的專業與事業。所以不論政府單位,基本上民間力量的推展,都具有相當的成效。
政府相關單位經費不足,固然對交流活動有所影響,但若經費預算能夠採「成本」概念方式進行,亦有發展的機會。換言之,在交流展或交流活動中,不要有「賺錢」的想法,只要有互為善性的誠意,降低展出成本,仍然可以獲得完整的交流工程,並能加強兩岸專業人員學術的切磋;如此不僅可在原有的物件下,於成本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更重要的是在互助的原則之下,以非營利事業理念,仍然可促發兩岸文教活動蓬勃發展。非營利指的是館對館之間專業,而非商業性的借展,這是一個新方向、新方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3604279.shtml
- Nov 15 Wed 2006 23:51
經費被砍 兩岸文教交流陷窘境 【聯合報/台北訊】 2006.11.15 03:16 am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