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港大學生會7日起一連四天,以公投方式決定是否脫離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據說除港大外,理大和城大等院校,也有學生要求退出學聯。

有論者認為這波「退聯」風波與各校「赤化」有關。前港大學生會會長陳子堅是「退聯」的主導者之一,去年七一遊行前夕,他主政的港大學生會便曾發表聲明,強調:「締造有利普選的社會環境,比白喊口號、白上街頭來得更有意義。」。

現任港大學生會會長劉方則是港區政協委員劉迺強的兒子,他認為「歷屆港大學生會爭取民主公義的手法,走得太遠,遠離學生,我建議從學生福利事務切入。」今年8月,劉迺強曾安排特首與學聯會面,當時學聯主席陳啟業不理部分院校反對,欣然與會,引起各校不滿,結果要為此辭職。

事實上,港大「退聯」風波背後是否有政治勢力操作,還是其次,社會對事件的冷漠,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假如現在是八○年代,學聯仍扮演社運先鋒的時代,「退聯」事件肯定是大新聞,但今天報導有關消息的傳媒寥寥可數,內容不詳,甚至港大學生對事件亦不甚了解,更遑論一般市民了。

學聯地位大不如前,反映香港學運已隨時代消解,這除了因為「校園」融化於資本主義市場,令學生失去理想和批判力外,也跟社運的動員方式轉變有關。電腦網絡對群眾動員的影響,遠遠大於任何社會團體的動員;社運不再仰賴精英學生、毋需知識分子介入,人人都掌握大量資訊,不再需要「啟蒙者」傳達信息。2003年及往後的各次七一遊行,便一再展示這種新世紀的動員方式。

港大「退聯」的背後也許真有政治原因,但事件亦不失是一個契機,讓衰落中的學聯思考如何轉型,以適應「後學運世紀」的來臨。

http://www.udn.com/2006/11/7/NEWS/WORLD/WOR1/3592563.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