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法國三十年來最大暴動,巴黎郊區的青少年暴動和一九六八學生運動的最大區別是有色種族,只是在法國積極致力的同化原則下,沒有人敢正視,這個問題正在四處蔓延。
就像在這場被美國媒體視為「內戰」的暴動中,法國人不說暴亂,而是說「騷擾行為」,避免用犯人字眼,而統稱「年輕人」代替,執勤的警察成為事件的「煽動者」,政府致力打擊的郊區販毒問題美化為「地下經濟問題」,甚至探討問題時,強調是因為郊區缺乏運輸工具進入城市而導致的;日常的粗野行為、針對個人及財產的暴力、對人身的侵害甚至造成死亡、販毒、縱火、械鬥和兇殺,都被認為是可以理解的洩恨行為,一如多年以來,郊區青少年的犯罪問題,媒體絕對是用「年輕人」來泯滅大家都不願去觸動的敏感種族界線。
法國很自豪於,從大革命後致力的同化原則,形成其特有的移民模式,法國是歐洲第一個不以血統、語言或宗教來定義公民身分的國家,雖然有關移民的法律越趨嚴格,但是生而平等的同化原則確實使得法國社會並沒有像美國一樣有「阿拉伯的法國人」或是「非洲的法國人」區別;避免給移民貼上標籤,使得移民後裔從出生後,擁有的是與法國孩童同等的教育權利,完全被當成法國人看待。甚至,左派執政時更挹注大量預算,不教導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卻用各種補助金封住他們不滿的口。
只是,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法國人日漸體會在移民融入法國社會的模式上是有問題的,以往談論種族融合甚至是禁忌,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承認同化的原則下還會有融合問題。郊區青少年問題已不是一兩天的問題,可是歷屆政府都是以胡蘿蔔棍棒修修補補的策略解決,相對的這讓極右派的力量日漸壯大。
這次的暴動,左派斷章取義歸罪內政部長薩科奇的挑釁語言,卻忘記它們自己二十年執政對郊區的無所作為才會引發今天的都市暴力炸彈。而媒體充滿同情的描述這些青少年所住的郊區公寓電梯充滿尿味、信箱被破壞、玻璃被砸碎時,許多法國民眾的反應卻是,他們應該對自己破壞家園的行為負責,更有一些社會學者甘冒種族主義大不諱乾脆挑明問道,為什麼從以往的義大利、葡萄牙移民到後來的中國移民都不會造成社會問題,為什麼一再發生問題的是阿拉伯和非洲黑人移民呢?在第一位死於暴亂者消息傳出,郊區青少年的忿怒之後,將是一般公民的忿怒的開始。
- Nov 11 Fri 2005 16:23
種族融合問題 終於浮上檯面 蔡筱穎 2005.11.08 中國時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