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衛生署侯署長來中研院演講,當時討論了台灣的老人問題。台灣人口中,至今已有九個多百分點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明年則將超過百分之十。再加上一般青年夫婦傾向於少生孩子,或不生孩子,將來台灣會有一個老年人比率極高的人口結構。這一現象,固然美國、日本……等處也有之,但是台灣總人口不大,資源也不足,人口嚴重老年化,將引發許多連帶的問題。

首要之務,人人應有不虞匱乏的晚年。國家應立即籌畫養老年金的制度,俾一定收入以下的老人,也能在其餘年,衣食無虞、醫藥有著落、起居有人照顧。

從生產力方面言,老年人屆齡退休,不再是生產者,而是必須靠退休金或私人儲蓄維持生活。這一大筆公私儲蓄,將只是出而不入。社會的總生產力,一代傳一代,若是人口結構是陀螺形,中間青年的人口多,仰事俯蓄,可以兼顧。目前的結構是倒金字塔形,中間層的負擔已不輕;二十年後,今天的兒童成為中間層,他們的負擔將更為沉重!屆時,國力將難以維持正常運作。

享高年得高壽 在今日竟成詛咒

再從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言,舉目四顧,老人們均有其難解的苦處。今日的社會,迥異於當初農村社區,中青年必須餬口於四方,遠則漂洋過海,求食於異地,近處也常在另一城市。今日就業方式,夫婦必須都有工作,始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朝九晚五,不能再在家侍奉老親。即使老年人的經濟狀態,還能自己支撐,退休以後的孤寂,常是晚年生活的最大問題。老年不免常有病痛,老兩口相扶相持,還能勉強互相支援,若是不幸孤寡,單身老人一旦躓跌,子女每每馳救不及,竟成終天之痛!即使無病無痛,老人也終日有無邊無際、不能捉摸的恐懼;於是,享高年,得大壽,今日竟不啻為另類的詛咒!

月前侯署長來南港時,我們曾經叩問,對於人口老年化的現象,政府是否有所考慮、有所規畫。侯署長的答覆:希望在座國人能設法促請社會及政府重視這一現象的嚴重性(我撰寫本文,也是實踐對於侯署長的承諾)。

一個像樣的政府,必須擔起為民造福的責任。人口老年化已是迫在眉睫的課題,我們在此促請執政當局,認真的規畫老年問題的對策,不能再蹉跎時光,以致發展為不可收拾的局面。

退休志工 仍可為社會奉獻專業

老年人一生辛勞,的確有退休頤養的權利。他們(其實也即是包括我本人在內的我們)拜現代醫藥之賜,大多健康情形遠比當年我們父親一輩的情形為佳。這些老年人,不應再逗留職場,擋住下一代的職業生涯。然而,這些老年人,仍可為社會分擔一些工作。他們已有退休金(或自己的積蓄),足以維持生活,老年人若以「志工」、「義工」的方式,投入有用的工作,則社會的總生產力,便不致因為他們退休,而只有負擔。我們在各處醫院,頗見退休老人,擔任志工,幫助病人及指點訪客,他們的工作,減輕了在職職工的負擔,也使這些志工自己,有可以奉獻心力的人生積極感。

由醫院的志工類推:今日中小學的教師,工作負擔相當沉重,若有一些退休人士,從在職教師手中,接下批改學生作業(如國文作文、數學習題……)及輔導學生課外作業,則一舉三得;在校師生及退休人士,均有裨益。另舉一例,今日社會事情複雜,小小事故,即不免涉訟,以致司法部門,案如山積,審檢人員疲於奔命。中國傳統社會,不少鄰里街坊的爭執,即由地方長老與公正人士就地仲裁,不必盡入公門涉訟。中華民國法律,調解仲裁,也列於法典。如果在社區鄰里或同行企業,有退休人士素孚眾望,而又有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識;經過資格甄選,也經過民意推選,法院警局,或有關行業的主管單位,則可由上述人士,組成社區仲裁委員會(或行業仲裁委員會),為一般小事的爭執,調解仲裁。這些耆老組成的仲裁單位,當然必須經常輪調更換,庶幾不致過分勞累老人。以上二例,當可為舉一反三的依據。

可利用大量空屋 規畫養生社區

至於老年人的孤寂無侶,也應有所規畫。近十餘年來美國養生社區,如雨後春筍,各處均有不同方式的老人社區出現。台灣養生村,也已有潤福、長青、長庚……各處,其運作方式已不是只在照護臥床老人的餘年而已。但是,凡此單位,能夠容納的人數,至多只是數千人而已,離實際需求甚遠。台灣近年來地產榮景已過,空屋不少,若善加規畫,有大量空屋的社區,頗可由業主規畫為養生社區。即使一幢大樓之中,不是全為空屋,老人與一般住戶為鄰,多一些變化,也不是壞事。即以我現在居住的水蓮山莊為例,三分之一的單位可以租給養生村,供老年人租住;此外稍微調整現有管理處的組織與功能,老年住戶即可得到足夠的照護!在養生村中,老人康樂活動可使老人們相濡以沫,不致孤寂。若是有足夠的知識分子在村,他們還可組織社區大學,以其知識與經驗,嘉惠鄰里的子弟。

從整體的經濟利基來看,若是有系統的規畫老人養護制度,老年養生村社區,也可以發展為一種服務性的產業。以我所知的美國養生社區為例,一個三百戶、五百多人的社區,必須聘雇四、五十位員工,擔任直接有關的諸項服務,亦即醫護、清潔、餐飲、交通……諸項工作。至於由此引發的間接服務,還未計算在內。是以,老人養護事業,也可以發展為增加就業的產業。經此管道,將老人退休積蓄,轉化為下一代的工作收入。

總之,老人問題不是不能解決,但必須國家與社會通力合作,投入心力及公私資源,將可使老者有所終養,而又創造了一個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的新產業,老人以其餘力,也仍能以其經驗與智慧,為社會提供若干服務。(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